中国嘉德香港2021秋季拍卖会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5BC
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
拍卖:10月12日 | 10:30am
预展:10月9-11日 | 10am-8pm
东晋画家顾恺之以「画绝、才绝、痴绝」的三绝之称流芳百世,之中「其痴尤不可及!」,而吴冠中恰恰便有如此一份对自然的痴情、对美的一往情深,令其融贯中西,笔墨一气,在五十年的艺术历程中,不断进行油画民族化的现代探索,以颠覆性的「意象」绘画和享誉国际的创作感染力,打破了主题与文化的桎梏。他是郭沫若口中「春天的使者」,令人民的感情、泥土的气息、传统的笔法、西画的形式在艺术中相遇。
是次我们荣幸呈献吴冠中两件无双之品,其一为曾于1989年作为「首件登上吴冠中油画拍卖市场」,饱含人生情味、创作黄金时期的《新居》;其二为首现拍场、出版众多,画题珍罕,别具浪漫情怀、毕生仅有十件瓶花主题之一的本次封面之作——《丁香》。两者合璧再现其自1970年代以油画家的身分出发,经「水陆兼程」的齐头并进,至1990年代在抽象美中绽放绚烂、深广气度的三十年油画黄金创作发展轨迹!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80年代现身拍场的首件吴冠中油画——《新居》
“ 忆李村,老郎处处盖新房,屋里光明,门前瓜藤,种田归来有安宁,羡煞吾劳改人。
” ——吴冠中《新居》
完成于风起云涌的70年代,吴冠中笔下的《新居》并非字面的乔迁之喜,而是他对文革期间在李村劳动生活的情感写照,承载艺术家与自我、亲人、百姓乃至自然的心灵对话及人生故事。
1972年,时年53岁的吴冠中首度获允于每周日作画,但由于画具短缺,只能以校园使用的小黑板当画板,以农家柳条编成的粪筐做画架。虽然条件简陋,但他将在过去两年被禁止作画所累积对艺术磅礡的情感一展而抒,在农村摸索形式美的规律和生命的脉络,先后完成一系列深具乡土气息的作品,《新居》即为个中重要代表作。
由于创作条件极为受限,吴冠中这一时期的油画作品并不多,可谓弥足珍贵。完成于1972年的《新居》在吴氏艺术版图中极其特殊:在风格上,它凝聚艺术家70年代风景写生的经典语汇,标志个人画风形成的重要节点;在个人生活上,它为吴冠中坎坷的人生磨难画下句点,成为充满自由与希望的新生起点;此外,它亦是艺术家在市场经济语境下,个人艺术市场建立的重要起点——拉开此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逾三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
1989年《新居》作为吴冠中「首次现身拍场的油画作品」亮相,引发社会各界巨大关注与响应,在激烈竞争中以逾估价两倍的高价成交,一举奠定了此后吴冠中经久不衰的市场魅力。作品由现亚洲重要藏家悉心珍藏,于今秋方才再度现身众人眼前,成为拍卖市场中由私人藏家收藏最久的吴氏油画之一,足见《新居》所承载的、独有的时代意义和影响力。
平凡生活,非凡格局
《新居》画面中,吴冠中刻意以带着仰视的视角描绘门前盛放的花丛、瓜藤作为前景,使之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巨大画幅,展现对于土地自然的尊敬与热爱,并由此延伸出后方有着白墙、木质雕花门窗的房舍,在景物的递进中彰显丰富的视觉层次,实际上,自60年代起,吴冠中便经常在风景写生中描写占极大比重的前景,大到如《房东家》(1972年)中屋前的参天大树、小到《瓜藤》(1972年)中田间的茎叶瓜果,这种刻意拉大的视觉比例,实为其在构图上大胆探索的成果,《新居》亦展现此经典构图语言。
花丛后方简洁的建筑场景则借鉴传统水墨中的「留白」技法,以「边角山水」取代「全景式」的表达,展现东方水墨构图中「侧重一隅」、「远近分明」的视觉趣味、体现吴冠中由传统汲取灵光,并在此作中予以个性化的现代诠释,巧妙融入民族及个人化的笔墨语汇,奠定日后其个人「意象油画」的典型特质,赋予《新居》以含蓄、内敛的东方韵致。看似简单的房舍与花丛,实则包含了相容东西的艺术话语,寄托了艺术家彼时对于艺术的追求——「群众点头,专家鼓掌」,赋予平凡生活非凡的格局,无谓浮华、深入人心。
鲜活笔触,心跳烙印
《新居》的诞生,标志吴冠中结束文革的苦难,作品如同一扇连接过往与未来的大门,他摆脱了病痛,重新展开对于美的追求,正呼应画中黄澄澄的门户,指涉着对于光明未来的期许,在作品中,他以明亮的色彩、突出的笔触、丰富的肌理、高度的层次感,于每一笔中灌注着重获新生的喜悦,那些向阳生长层层迭迭的枝叶、花朵,更力透纸背,如同画者对自然真挚情感的心跳烙印,彰显出丰盈的生命力。
当中有力的花枝如扎根大地、竞相生长,与后方单色墙面形成视觉反差,以此突显出「白墙」的单纯与稳重,与日后吴冠中江南风景中标志性的「白墙黑瓦」元素如出一辙。作品承载着关于艺术家对文革时期这座新居的独特记忆,也标识着一个充满喜悦及希望的新生与前行!
美术馆级无双芳菲——《丁香》首次现身!
而即将隆重登场的专场封面作品《丁香》,为吴冠中罕见的瓶花静物油画,该主题毕生仅有十件,而此为唯一以「丁香」为题之作,尽显其珍罕、无可匹敌之艺术价值!
1992年,即作品完成的次年,《丁香》首度亮相新加坡斯民艺苑协办在台北新光三越举行的「谁看白首起舞——吴冠中个展」,后即由现亚洲重要私人藏家购藏,至今三十年寒暑相伴,正呼应画中吴冠中对逾六十年夫妻鹣鲽之情的佳话续写,为画作再添长久圆融的美意。在首次展出之后的30年间,作品不曾见诸于公众视野,直至今秋首次现身嘉德香港,为众所瞩目,令人引颈以待!
纵观吴冠中毕生创作,以「瓶花」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实为凤毛麟角,著录于艺术家全集中的瓶花油画作品仅有10件,而「丁香」主题更为罕见,乃艺术家笔下的一件孤品——「此花开尽更无花」,显示踏入古稀之年的吴冠中,藉由象征纯真无邪、寓意同心与爱情的丁香花语,流露鲜少示人、深藏心底的私密情感,映证作品所具博物馆级别精品的收藏价值。
水陆兼程,炼天地大美
自1978年起,吴冠中的创作重心由油画转向水墨,并在80年代深入彩墨创作,伴随技巧逐渐臻熟,中国水墨写意情怀亦流淌在他的油画创作中,使其寻找到中国画现代性的突破。进入90年代,在油画(行陆路)及彩墨(走水路)两方面均到达创作顶峰,通过自由穿梭于东方与西方两种美学价值的追寻、「水陆兼程」,在中国现代艺术历程中取得罕见的高度。
画面下方,简洁的花瓶以白色大笔挥就、犹如其在风景画中勾勒的奔腾飞瀑、直挺坚韧的白桦树干,浸透如其笔下玉龙雪山般冷冽的蓝;而下方浓重的深褐笔触,则如北方厚重的黑土,使瓶中花束仿若根植大地。有别于画面上方细腻勾勒的丰满冠幅,吴冠中以寥寥数笔,勾勒出若北国风光的广袤画境,彷佛将四季囊括瓶中,展现出「精炼天地之大美」的无上功底。
笔下含情,但愿人长久
创此《丁香》之作时,与其鹣鲽情深一路相互扶持的妻子身患重病,首次令他感受生命无常,吴冠中回忆起在70年代与妻子合画的《野菊》,「花卉」题材洋溢的美满之情,对二人别具意义。而今看着病榻上的妻子,而独自画下《丁香》,作品无不寄托艺术家内心对亲人与爱人的浓烈爱意。在《自选集》中,吴冠中写下对此作的自白:「平时少画花容,见妻旧稿丁香,仿之」,字字难掩心心相惜的情真意切——使《丁香》画境恰如艺术家与妻子一同盛放的生命,一展一株吐蕊压群芳,素紫层迭千万朵,繁枝尽放闹春风的诗情。
画面中,吴冠中罕见地大面积使用柔美、浪漫的粉紫色彩,以半抽象的色块与线条描绘此作,当中繁花似锦,盛放开来形成一圆形外轮廓,采「天圆地方」呈现稳定饱满的构图,突显圆满深意,将萦绕脑海的点滴美好回忆,心头「但愿人长久」的殷殷期许,化作笔下的繁花似锦。其中,桃粉与白色的丁香花竞相绽放,绿叶点缀其间,而点点新芽、花苞如春日飞花,褐色的花枝线条动若游龙,翩若惊鸿,以极富灵动的笔墨意趣,彰显出花束旺盛的生长态势,使得整幅画面暗香浮动,生意盎然,又不失高贵清雅之韵,自成庄周梦蝶的诗境。
富丽优雅,着手成春
“ 各式各样的、疏密相间的黑白几何形,构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
”
——吴冠中
对照50年代的《鸡冠花》、60年代的《牡丹花》,70年代的《山花》、《春在无寻处》等作,90年代完成的《丁香》展现出吴冠中笔下精湛的凝炼能力非一日之功,缤纷的花束内蕴从「自然美」到「抽象美」的转变——艺术家对所参悟的「经典美」中的形式规律,进行娴熟的挪用和简化,并最终以铸融汇西方形式、东方意境为一体的「抽象美」呈现之。无论是花束主角还是背景的铺陈,无不体现一种形式的简化。而在色彩上面,当中纯化的黄、红、绿等小色点与白、桃紫色的大色块紧密交融、彼此生发,展现出一种有变化的重复,从而在点、线、面的转换中,展现出生命本身的律动。
而若与同时期的彩墨作品《花》相比,《丁香》展现出丰富的独创性:吴冠中在此保留如印象派般的单纯光色、点彩派的偶发效果,彰显出一种东西合璧的沈稳与大气,并用柔和的笔墨造型诠释出「意象式抽象」的坚韧内核——「目观世事百态,心随庭前飞花」,他将艺术人格外化于万物,在富丽优雅的画面中流淌的,是他在油画语言的浑然天成,和中国式的诗情创造已臻着手成春的艺术大境!
盛放的生命奇迹
蔡斯民眼中的吴冠中
“ 创作时,我试着用粗犷的线表现斗争和虬曲,运动不停的线紧追着奋飞猛撞的魂。它们相撞、相咬,在搏斗中激起了彩点斑斑,那是洪荒时代所遗留的点。
” ——吴冠中《风筝不断线》
在吴氏美学改变大众审美的进程中,其走南闯北的写生身影,亦深深印入众人脑海、写入历史长卷。这一帧帧记录着为理想奔走的影像,激励并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同行者,而拍摄他系列照片者,正是新加坡著名摄影师、知名中国当代艺术经纪人——蔡斯民。
蔡斯民不仅与吴冠中、刘海粟等人交往甚笃,更是第一批在海外介绍张晓刚、周春芽等当代艺术家的画廊主,亲身见证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发展与腾飞,备受业内尊崇。《线与点》摄于1988年吴冠中造访新加坡期间,蔡斯民以长达15分钟曝光的彼时罕见拍摄手法,展现吴冠中「线与点」的核心创作理念,捕捉下已过古稀之年的吴冠中手持六支色彩不同的激光电筒在黑暗中仿照绘画的笔触,进行抽象的挥洒的珍贵身影,作品不啻为两人艺术与友谊的结晶与见证,别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