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视频】走进艺术家工作室:李津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王姝、叶清 2021-10-11
“这个工作室我待了快8年了。院子里的东西都已经有很厚的包浆了,这些都与时间有关。”

——李津

时间的厚度 9月的北京,虽已入秋,却还留着些许暑气。在位于马泉营的李津工作室外,一条狭长的小院里,爬满院墙的植被繁茂之余也已微微泛黄。这些植物不经修饰、随意生长,倒也有着几分自由散漫的野趣。
李津工作室外的小院
李津说,这些植物都是他刚搬来这个工作室的时候自己种下的,平时也极少打理,他喜欢院中植物这种不经修剪、自然生长的状态,跟他的性格很像——散漫、随意。
李津工作室外的小院
图片来源:李津工作室
工作室墙面上和地面上常年堆叠在一起的墨渍,深浅层次间露出来的是时间的痕迹。李津说,他喜欢这种地上包浆的感觉。 中国传统宅居文化讲究“三造七主”,房舍住的久了,便跟主人气息相投。这种在常年工作中积累下的斑驳印记与情感体验,是一种在新工作室中无法呈现的时间厚度。
李津在工作室内创作
图片来源:李津工作室
李津工作室局部
摄影:郝科
对于艺术家来说,工作室是一个可以让自己保持安静与单纯的创作状态的环境,因为“画画就是画自己”。 “艺术家在养工作室,工作室也在滋养着艺术家。”在工作室创作的过程,也是与之相互接纳与交流的过程。相处久了,这个空间似乎也有了生命,产生了能够与艺术家共情的亲切感。
李津工作室局部
摄影:郝科
西藏情怀 距离1984年李津接受学校援藏任务前往西藏,至今已经快40年了。虽然前后加起来在西藏的时间并不很长,但这段经历在李津的人生与艺术创作中有着重要的影响。 工作室大门的正对面设有一简单的佛堂,香炉里飘出的藏香气味,把人带进了一个能让心绪沉静、精神安宁的“场”中。
李津在工作室设立的佛堂
“西藏情结一直在影响着我,我感觉我始终与西藏有着一种联系。包括这个佛堂,也有着一种宗教的氛围。我虽然不是信徒,但通过上香、在蒲团上磕几个头这种形式,会让我心里感到充实、踏实。这是我自己精神上的佛堂。”李津说。
李津收藏的藏式高浮雕木雕
摄影:郝科
工作室的另一处,安放着一个藏传座椅,李津说:“坐在这上面,会有一种离开北京的感觉。” 精神的自在与出游,似乎与古人“澄怀观道,卧以游之”之道有着意识上的融通。
打坐中的李津
图片来源:李津工作室
让精神落地 现实世界的纷杂搅扰人心。当忙碌成为生活习惯的时候,会发现,即便是不做任何事,头脑却依然被千头万绪牵动着。 “我们需要让精神和情绪落地。在一种仪式感中放松以后,人的思维好像能被抽出,与世俗的体验分开一些。”李津说。
李津几乎每天都会写“晨课”
图片来源:李津工作室
太湖石、蝈蝈、鱼缸里的鱼……这些具有中国文人趣味的玩意儿,对于李津来说似乎也只是浅尝辄止,它们更多的是成为了一种让情绪得以安定的载体。
李津工作室局部
摄影:郝科
“养几条鱼也是一种消遣,尤其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着它们默默地游,我觉得挺好。”
李津工作室局部
摄影:郝科
种草计划 在工作室这个“场”里进行创作,更像是在建造一个精神上的世外桃园和心灵归所。 在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是李津正在画的一幅大尺寸水墨作品。宗教题材的作品是他正在创作的一个系列。这一系列作品一方面源于在天台山的所见所感。对于李津来说,天台山的一草一木都给了他很多的触动。
李津在天台山
图片来源:李津工作室
另一方面,宗教题材绘画也是他今年的“辟邪术”。“当人身心不定的时候,在寺院里,那个氛围给你带来的‘扶正’感,不是周围的朋友、亲人所能给你的。”
正在进行中的“宗教题材”绘画作品
摄影:郝科
李津说,他画这幅画就像在种草。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画面中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草都像是他栽种的一样——或疏或密,或精心编排、或逸笔草草,在不断地叠加、覆盖和重复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场劳作式的修行。
李津作品局部
李津作品局部

栏目策划:郝科 文字:王姝 视频:叶清 封面摄影:郭鹏飞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