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阳的艺术源自于他对个人生活和集体记忆的回顾,从九十年代的“青春”系列,至千禧年之后的“天安门”、“神话”、“佛像”、“风景”系列,他从回溯青春往事,到重塑各种熟悉的社会图像及传统文化符号,以探究它们对当代文化的持续影响力。他的艺术没有明显的社会批判色彩或玩世不恭的调侃意味,而是注重精神体验和抒情性。
本季秋拍,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部,8件尹朝阳作品分别代表了艺术家在不同创作阶段的重要艺术成就,以系统的面貌呈现其在图像叙事和美学趣味,和不断拓展当代艺术的表达空间。
九十年代后期的“青春系列”是尹朝阳风格成型的标志性作品,凝聚了他在早期探索阶段的生活、精神状态,展示了他的早期风格及艺术初心。“青春系列”是一个关于成长与回望的心理体验的系列,一种知识分子在青春流逝中的自我感伤,艺术家通过光影的晃动、色彩的冷暖变化以及一些有意设置的有时代特征的物象,赋予作品一种混合着激情与忧伤的抒情性质,反映出青春时代的感伤、迷离与困惑。
《青春系列:影子》创作于1996年,尹朝阳将平淡无聊的瞬间化作一种诗意的存在:三个年轻人在红墙后的树丛中,享受着的午后阳光,任凭青春时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悄然逝去。
2003年的《女孩》是“青春残酷绘画”的佳作,画中时髦、无聊的女青年坐在地面上,面无表情,眼神空洞,在一个无所事事的午后虚度着光阴。对于尹朝阳而言,青春的瞬间并不一定是有故事情节的,不一定华丽璀璨,或者就是苍白乏味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清冷的蓝灰色奠定了画面整体的忧郁伤感的基调,落在少女面部的暖光并不能使她感受到丝毫暖意,亦无法阻止时光流逝。
“这张是最能把那个时候的情绪表达出来的。这从上到下画到石头的时候,感觉那种如释重负,终于结束了。我终于能从头到脚,用自己的这种办法,把这个人整个给他顺下来了。那个时候就像发现了一个新的东西一样。在画面上成立了,你能够非常明显的感觉到,你的手抖啊!你知道自己找到了一种方式,笔在你的手下面的时候开始变得自由了。不再是以前,被形体束缚,现在是你可以驾驭形体了。这个差异非常大,我觉得在这张画上最明显。”
——尹朝阳自述《神话·疲惫的巨人》创作过程
尹朝阳在千禧年后创作的“神话”系列是对青春终结的一生叹息,也是对英雄主义的一次召唤,这一系列的原型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悲情人物。在现代语境中,西西弗斯具有了更加丰满的性格,甚至英雄主义光环。尹朝阳的“神话”系列从中国当代文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延伸了西西弗斯故事的内涵,利用这一故事本身的悲剧性和警示性来表现自己生活里弥漫的对抗、挣扎和野心。创作于2001年的《神话·疲惫的巨人》是“神话”系列中一件少见带有文艺复兴时代遗风的作品,可见于多本艺术家画册之上,且参展于“神话:尹朝阳作品展”早期重要个展之中。
2006年的《神话·金石》属于“神话”系列,艺术家从普通的石头上发掘出西西弗斯的英雄故事,此幅画中的西西弗斯被隐去,只剩下石头在阳光中闪耀,暗红色的背景中衬托出石头的不规则的形状和金黄的色泽,强烈的金色光线烘托出缺席的英雄人物的辉煌形象。
2007年的《天安门》借助水彩的薄透特性描绘出天安门的近乎虚幻的场景,艺术家有意设置出一个壮观的舞台式布景,屋檐上的一道强烈光源,吸引广场上一大群身影模糊的人向着明亮而富象征性的红色建筑走去,如同朝圣一般。
《长征》和《佛像》均为尹朝阳的“漩涡”样式的作品,这类作品以表面的同心螺旋纹引人瞩目,创作过程十分独特,先在画布上堆积厚重的颜料,描绘出基本的形象和色彩关系,再用自制的锯齿状刮刀,在上面旋转刮出规整的一个或多个同心螺旋,不断扩散。
2007年的《长征》中,红色的纪念碑式人物在历史的漩涡中逐渐失去色彩,形象愈加模糊。2008年的《佛像》则用旋转的画面强调了佛教教义中的轮转,即“谓众生于六道中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流转无穷”,画中背景的石窟造像已经沧桑风化,表面密集的纹路代表着生死轮回,生生不息。
《悬空寺》是2010年后出现的主题,尹朝阳在画中放弃了写实油画中的透视与明暗关系,采用平面化结构和装饰性色彩。恒山的峭壁在光照中呈现出明亮的暖黄色调,但悬空寺周围的山体则处于阴影中,对比强烈。艺术家直接将颜料堆叠在画布上,用粗放的笔触涂抹、覆盖,再用刮刀在表面进行刮划,为山体塑造出厚实的体积感和起伏变化的肌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