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作家、画家、电影导演,当不同艺术门类领域的创作者用绘画进行表达时,会带来什么样的视觉体验?
12月15日,“五绘——郭峰、冯斌、徐浩峰、颜鸿、冯令刚作品展”在798艺术区展出,呈现了五位艺术家近年来的绘画作品,他们中既有深耕于绘画创作的画家,也有资深音乐人、作家、电影导演。此次他们以自身的艺术创作领域为背景,用绘画来表现对于艺术和周围世界的看法与思考,呈现出了更多维度的绘画样貌和心理空间。
开幕现场
这5位艺术家虽从事不同的艺术领域创作,但他们均从小习画,并笔耕不辍。他们各自的身份背景和人生经验,为他们带来了看似绘画但却又不止于绘画的精神图示。这种复杂性让这个展览显得颇有趣味和与众不同。
绘画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艺术家精神思考与人生阅历的可视化呈现,从这五位既是多年好友,又是各自领域中翘楚的艺术家的作品中,尽管画面题材与形式各不相同,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到千丝万缕的默契。
在音乐人郭峰看来,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创作的感受是一样的,只是载体不同。所谓“能听的画,能看的音乐。在音乐创作的时候,一定会有画面;同时,在绘画创作的时候,心里也一定会有音乐。”
此次展出的油画丙烯和纸刻卡纸作品中,郭峰通过独特的“色块”创作技法,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而纯粹的“简构派”现代油画绘画风格。郭峰认为“艺术创作应该从人的内心灵魂深处出发。我是做音乐的,我用音乐的语言、用自己独特的概念去画画。”他将他对音乐的理解延展到了绘画艺术领域,将绘画与音乐融为一体。从音乐到绘画,从绘画到生活,郭峰以“色块”的名义实现了从跨界到无界,实现不同艺术世界的自由跨越。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斌坦言,“十年来我对艺术的理解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随性。我画的人物比较虚幻,一是因为我并不是想通过很具象的形象来表述,这种虚虚浮浮的感觉正好和舞蹈这种运动的虚幻有一种联系性;二是因为我的绘画方式,想借助水墨这种方式把写意的因素引入画面。此外,我个人希望通过跳舞这种形式来对当代都市的生存问题以及人性的内在进行提问,并探索中国画的更新和它在当代的可能性,这也是我长期关注和身体力行来实践的重点。”冯斌认为此次展览的意义之一是为大家提示手工表达的价值。“在数字化时代,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手工绘画这种最传统、最古老的表达方式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导演徐浩峰的参展作品是他用绘画的方式对自编自导电影《诗眼倦天涯》的表现,“在拍摄现场,我总是希望能通过绘画来表达一个故事。因为你慢慢会发现,台词和故事情节,” 在导演徐浩峰看来,“不同领域之间是有交融的东西存在的,此次展览可以看到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从各自的立场、各自的专业寻找万事万特的核心。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颜鸿坚持写生创作,用综合材料绘画风景树木。尤其是画人物肖像,具有一目了然的感觉,而中景又在朦胧和清晰之间,有“似与不似”之妙。色彩上,他通过黑白色的合理运用为作品注入情感,使其作品在画面上能够具有超越大自然的意境之美,“此次参展的《天使鸟》里有我对艺术创作的新尝试,技法上,我用上了手指,笔触更具表现性,画面中鸟嘴处的红黄色让整个画面更有吸引力。”颜鸿在接受采访时说到。
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部主任冯令刚的漆画作品,在批评家、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看来“有一种诗意的愉悦,这应归结于他运用大漆作为媒介形成的妙谛。他用色华丽、光泽、典雅,画面中时间在静谧的流逝,透露着静品人间烟火色的朴素情怀。作品既保证传统用材又兼顾适度创新,使材料的美感和当代意识交融,也使漆艺术的现代转换与建构成为可能。漆作为媒材的技艺与精神内涵的个性渗透足以让其作品图式极具个人化倾向。”
批评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高岭认为:“信”包含信仰、信念、信任、信物和信心,此次展览参展的五位艺术家,他们彼此是好友,相互信任;而作品可以看做是他们彼此友谊的信物和象征;在创作上,虽然五位艺术家都是绘画,但他们表现的主题不同,都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理解的表达,是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这个可看作是他们的信念;还有就是他们将艺术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艺术既是自我的信仰,所以此次展览以艺术为“信”,共同见证“五绘”。
杨大伟认为:在五位朋友看来,艺术表达并不是一种任务而是日常行为之一,也可以说是顺应自己内心的下意识反应。五位参与者各有各的职业,也在各自职业域中取得了不俗成绩,因为对绘画艺术的不懈,使他们彼此有了隔圈交流。五位的创作呈现的是他们对个体精神空间的映射,他们不用担心落入同质化的尴尬,甚至他们可以帮助人们用另外一个视角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他们的展览或许成为对某种艺术现象及艺术创作边界的追问。虽然他们五位不是所谓“同行”,但他们却因为绘画艺术成为同行的人。
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承华看来:“五位艺术家的这个跨界展,展览作品的构成与形式均富有多样性。每一位艺术家的作品都体现了各自在阶段创作中的独特性观念。让我在冬日里感受到了艺术带来的力量与热度。”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澄表示:“这个展览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五位同年龄段的男性在内心中有着一种默契。从这个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并不属于“刻意的”绘画,但却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我认为,这是人生思维过滤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