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范勃:对身体、生命和精神的思考一贯存在于我的创作中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军 2021-12-22

“我将展场的两个大柱子改造成倒立的罗马柱,再与需要“救助”的神像构成呼应关系,所带来的最为强烈的视觉感受便是:以往被膜拜的形象,以及其所代表的坚实而永恒的物质与价值存在,被动摇了,变得虚幻起来。到这里,也许我们对于马歇尔·伯曼的名言有了更深刻的体认:“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范勃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感受和所见到底哪个更真实?

也许问题本身并没有明确答案,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心理与现实的博弈、妥协、最终回到自己身上寻找答案,是可行的吗?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如果你一直关注范勃的艺术,那么很容易就能发现他创作中最大的特点:不停地在突破自己,从精于架上绘画的画家转而成为一个当代艺术的创作者,通过不断实验、打破已有框架、尝试将自己对于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理的观察、思考、感悟、以最适合的方式予以呈现,这是范勃一直以来作品都处在变化当中的根本。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实验性”对于理解范勃的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客观世界、物质身体、心灵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没有穷尽的议题,深知这一奥义的范勃将观念性和实验性看作自己近年来艺术创作中很看重的表达语言,比如《中枢神经系列》、《切片系列》、《盲文系列》,作品中描绘的是观众具象可见的,但可见的表象下又是不可见的意识,知觉和精神性。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作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家,范勃每每把自己的创作抛向未知之境,从对盲人家庭的追踪调差到在24张用盲文记录梦境的纸张上进行书写描绘、然后涂抹、覆盖、形成涂鸦的视觉印象、《B2》则呈现了处决世界和视觉世界的碰撞、在2019年的个展《回到现场》中,范勃将整个展览空间布置成“实验室”,他对《B2》系列进行了再解剖。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除了作品的变化,范勃对于整个展览“气场”的完整性掌控也成为他近几个展览项目中践行的“展览即为现场,现场即为展览”原则,让所有得以进入展览空间中的所有因素,组合起来成为"一件"独立的作品,让意义只在经过客观限定的“位置”中自发地弥漫与扩散,进而将展览现场营造成一个感官体验的场域。

《预言》 汉白玉/大理石 大号:H:50cm 小号:H:30.7cm

在本次名为“游弋的谜语”展览中,艺术家将海洋因素引入,目的在于引导观众思考不同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孕育的不同文明,及其关于生命、身体的认知的差异。

《预言》 汉白玉/大理石 大号:H:50cm 小号:H:30.7cm
《光明》 汉白玉/大理石 大号:H:50cm 小号:H:43cm

范勃曾提到过,“如何利用语言消解图像,超越视觉再现的局限,构建当下对作品新的观看和解读方式,是我近几年创作中思考的主要问题。”、他的作品不再是单纯的审美对象,而是在不断审视的过程中反复处理各种含有不同信息的符号。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预言》 汉白玉/大理石 大号:H:50cm 小号:H:30.7cm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俞可在展览前言中写到:“他一直随着自己阶段性的观察和思考而不断地巡回,让作品的边界模糊、形态各异、彼此遮盖、又相互连接。

让某种“谜语性”如游弋的行为一样在他的作品中来回跳跃,你越想在作品中接近和探究它,艺术家所秉承的观念就变得越不可捉摸。”

《背影》系列6幅 布面油画 80x60cm /每幅 2021

在与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胡斌的对谈中范勃介绍了展览的整体构思:是以平面绘画为主,包括若干观念性雕塑,以及环境装置。从内容上说,东西方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神像——是一个贯穿性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又介入了一些特殊符号。

《下架》 布面油画 200x160cm 2021

从观念上说,本次展览所意图传达的,大致有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因着艺术家的工作,我们所理解的“神”,从理念状态转变为了“可见”状态。譬如,从网络现成的图像资源中采集合适的神像形象,以纸本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一朴素的过程所反映的,即是由“神”到“像”——一种“不可见”至于“可见”的具像化;其次,是“可见”的再深化,这一点籍由对神像局部的选择性描绘来达成——展览中有多件以神像背影为主体构图的作品,这样不同寻常的视角,显然并非日常直观之“可见”,而是一种应用思维深入观察之后的“可见”;最后,对身体、生命和精神的思考一贯存在于我的创作中,本次展览也不例外。”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范勃将东西方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神像以及其象征的精神纳入到“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讨论中,并试图在历史空间中寻找精神与身体的一种交织关系。艺术家通过戏谑性的神像“改造”、观念雕塑和环境装置等媒介形式将我们所理解的“神”,从“不可见”的理念状态转变为“可见”的视觉状态。他还对神像的局部进行选择性的描述,以不同寻常的视角,强调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直观状态下身体的“不可见”内容,这是一种必须经过深入观察后的“可见”。

《复相·异变》手稿-4 纸本综合材料 40x27cm 2021
《复相·异变》手稿-3 纸本综合材料 40x27cm 2021
展览学术主持: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艺术管理学系教授胡斌

前文所述,“实验性”对于理解范勃的艺术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范勃的艺术创作一直在寻找不可见的”心灵“内在,对于其作品中的“实验性”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胡斌认为:实验性就在于一直在打破某种被主导的思维和观看模式,比如为了打破视觉为主导的观看模式,他以盲文为议题引入触觉,或者说触觉与视觉的交互,之后也延展到体感和精神性层面。就是要不断颠覆常规,去除习见的思维定式,寻找新的可能性。

《复相·异变》No.7 布面综合材料 150x120cm 2021

胡斌眼中范勃的多媒介实践的工作方式是顺其自然的,并非刻意要用多种媒介,还是要看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比如上次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他要表现疫情底下那种身体所遭遇的无所不在的隐形的力量,用绘画可能就很难体现,于是影像,热感应成像等手段引入进来。

本次展览,他希望体现身心都受到巨大冲击,旧有的社会秩序面临重组的状态,那么除了那些描绘神像的绘画,依据现场的条件,倒立的罗马柱和戴吸氧管和眼镜的神像雕塑并构成了更具冲击力的仪式化空间,它将那种坚固与崩塌的精神世界体现得更充分。

《神像》-2 纸本综合材料 52x41cm 2021
《神像》-14 纸本综合材料 52x41cm 2021

除了范勃作品中的实验性,此次展览名《游弋的谜语》,恰也说明范勃创作中一直以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变化,在探究人心灵问题的主旨下,从不同媒材、不同形式、每一次范勃都在展览现场给观众带来新的精神场域,观众应该如何去理解艺术家作品中看不见的线索?

此次展览策展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悦来美术馆执行馆长俞可

策展人俞可将展览命名为“游弋的谜语”,他对99艺术网谈到,从表面上看,范勃的艺术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游弋,越来越失去“范勃”,但深究其里,艺术家的这些行为要么在探讨知识系统之上,找寻对象、媒介和方法的符号性意义,来实践自己的“去视觉化”观念,要么在挖掘作品从平面到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个体到公共更多的可能性,而这些正是今天的当代艺术所呈现的核心价值。

“游弋的谜语”展览现场

“游弋的谜语”中,范勃将东西方文化中各种形式的神像以及其象征的精神纳入到“可见与不可见”的问题讨论中,并试图在历史空间中寻找精神与身体的一种交织关系。艺术家通过戏谑性的神像“改造”、观念雕塑和环境装置等媒介形式将我们所理解的“神”,从“不可见”的理念状态转变为“可见”的视觉状态。

现场嘉宾合影

在改造的过程中,他还对神像的局部进行选择性的描述,以不同寻常的视角,强调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直观状态下身体的“不可见”内容,这是一种必须经过深入观察后的“可见”。

游弋的谜语

开幕式时间:2021年12月20日16:30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20日-2022年03月19日

艺术家 范 勃

策展人 俞 可

学术主持 胡 斌

出品人 黄子龙

地 点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