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张恩利:流动中的创造性绘画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Alien 2022-07-06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现实生存类创作,到千禧年之后以物为中心的主体化凝视,再到近年来完全抽象化的肖像隐喻与书写等等,可以看出张恩利的艺术创作之路,始终是处在一种流动与变化的状态之中的。

张恩利 书法家 250X300cm 布上油画 2021

张恩利 闲人 200X180cm 布上油画 2022

而张恩利对于艺术的理解,也是与流动相关,他说:“我觉得艺术不是一个符号,它是随着时间而转变的。随着认识的不同,表达方式也会产生变化。我的绘画主题尽可能的是非常熟悉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这在我是一种方法,确切一点说是一种把观者轻易地引入到我的作品中的一种方法,参与到我的作品中。”

张恩利,《屠夫 (四)》,2000,布面油画,190 x 110 cm。艺术家供图。

张恩利,《二斤牛肉》,1993,布上油画,158 x 98 cm。艺术家供图。

张恩利早年并未经历过纯粹学院派的学习过程,所以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自主创作时,他更多将目光投向了对于个体与社会和现实之间关系的关注上,而对于绘画语言的选择更多是出于本能和直觉,或者说他创作的主要思考轨迹并没有完全集中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在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的随心所欲中,张恩利早年作品也表现出一些与表现主义绘画的互通之处。

张恩利《水果》21x21.5 cm,木板油画,1990 

张恩利,《吃 (三)》,2001,布上油画,220 x 200 cm。艺术家供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张恩利开始认真思考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自己日后的路该如何走。张恩利说:“在那段时间,少年时代对于传统中国画和民间艺术的记忆,也在我的意识中复苏了。”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从按个时期开始,张恩利开始在自己的创作中,尝试吸收一些传统中国画的元素,包括流畅的线条运用和笔墨晕染的意向等等,渐渐地摆脱掉完全西方式绘画的影子,并用相对空寂的背景替代了原先浓重的黑色。

张恩利,《织》,200x230 cm,布面油画,2013

张恩利,《水桶 7》,2007,布上油画,100 x 100 cm。艺术家供图。

张恩利,《水桶 1》,2007,布上油画,100 x 100 cm。艺术家供图。

而除了绘画表现形式的变化之外,对于张恩利来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当时对于现实的感受更丰富了,更明确如何用画笔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深层感触,以及自我对于未来的困惑和不安等等不同且丰富的情感体验了。

张恩利 《画室》,2007,布上油画,240 x 300 cm。艺术家供图。

张恩利《红管子和绿管子》,2013,布上油画,250 x 300 cm。艺术家供图。 

张恩利,《无题》,2005,布上油画,220 x 200 cm。艺术家供图。

基于这种不同的情感和精神体验,到了2003年之后,张恩利的创作基本完全集中到了与“物”相关的主题上。这一转变对于他而言,其实是将过往肖像画进行更为自由的扩展,力图从另一个角度发现人、社会与时代的变异。他惯用薄涂手法,赋予静物细微的质感与沉着的力量感。而他对“物”的选择时而源自日常生活,时而则是调取自生长轨迹里的记忆。在张恩利看来,“物”也很符合他创作中的流动属性,因为“物”更加具有开放性,它们模糊了时间感和地域性,也没有明显的符号或个性特征。

张恩利,《水槽》,2006,布上油画,180×180 cm。艺术家供图。

张恩利,《墙角(一)》,2008,布上油画,220 x 180 cm。艺术家供图。

在谈到这时期的创作时,张恩利说:“熟悉物的运用,这种熟悉使你拥有更多的信心来对作品拥有理解力并加以分析和把握,同时可以阐述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看法。这在早期作品‘屠夫’系列中所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当我把一组作品完成时,他们产生为一定意义的关联性,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张恩利,《小女孩》,170x150 cm,布面油画,2018

张恩利,《灰》,2017,布上油画,250x200 cm。艺术家供图。

除了主题形象上的变化之外,我们也可以在张恩利的创作中看到“空间”在流动中的变化状态,张恩利说:“其实绘画没有必要纠结在‘平面性’或‘非平面性’的问题,因为绘画本身就是在平面上呈现一种非平面性的‘错觉’,我一直在努力摆脱各种先入为主的潮流或概念所带给我的束缚,这其中也包括常规意义上的空间感。”

张恩利《形体》 ,250x200 cm,布面油画,2018

在最近两年的创作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到张恩利绘画的抽象性倾向,而这一阶段的创作也是张恩利探索一个艺术家是怎么样认识世界的问题,并借用肖像之名去发现一些隐藏在现实表象下的密码。

在那些以人物为名的抽象肖像画中,张恩利决意抛弃绘画技术过度成熟所带来的精致与乏味,专注凝视日常生活,并将这种凝视用直接快捷的笔法转译成既单纯又真切的画面。

张恩利,《诗人》,150x150 cm,布面油画,2019

“空间绘画,张恩利”展览现场,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英国伦敦,2013。摄影:马克·布洛尔。

这些作品也不像之前画的那么快了,它们都是在长时间的反复覆盖与叠加的过程中完成的。虽然张恩利笔下的肖像的母题,都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且与艺术家密切相关的,它们或是一本书的题目、或是一部电影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小故事等等。但当它们被画笔转译在张恩利的画面上之时,原初的形象母体,却早已被色彩反复覆盖与叠加的过程所消解了。在放慢的绘画过程中,画面好像也变成一件永远也说不清楚的事情,很多想法也变得不那么简单和主观了,创作也变成了张恩利用以认识世界并在画布上重构世界的重要方式。

张恩利 《柱子》 布上油画  250cm × 60cm 2007

最后,在谈到自己的状态时,张恩利也表示希望始终在一种流动的状态中向前发展,他说:“我基本上每年画50张左右。我希望能够一直有新的作品出来,每年的个展尽量都是新作品。很多人也跟我说应该办个回顾展之类的,但我至今还是有所抗拒,从来没有办过回顾展,我不太希望活在过去。我觉得创作就像爬山,必须爬过一座山,才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你不能站在一座山前永远猜测山那边是什么,只有爬过去,这种感受才是真实的。”

“张恩利——空间绘画”,展览现场图,于香港K11艺术基金会Pop-up Space,中国香港,2014

“鸟笼,临时的房子:张恩利于博尔盖塞美术馆”展览现场,罗马博尔盖塞美术馆Arthub,意大利罗马,2019。艺术家供图。图片 © t-space studio。

艺术家张恩利|图片由艺术家工作室提供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