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经典钜献| 现当代艺术豪华阵容亮相中国嘉德2022秋拍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刘军 2022-11-21

中国嘉德本季秋拍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三大专场将为藏家带来众多不同时期当代名家的重要作品,这其中既有“伤痕美术”的代表画家程丛林八十年代创作的博物馆级巨制《华工船》,也有张恩利早年系列国内仅见的大尺幅精品;此外张晓刚最重要的“血缘—大家庭:全家福” 系列作品,毛焰阔达四米犹如纪念碑式的“托马斯肖像”都是本季至为难得的重要作品。

在观念及抽象绘画版块,将呈现二十世纪海外华人抽象前辈刁德谦向巴内特·纽曼的致敬之作,同时呈现的丁乙“十示”俯视时期的作品,能够看出艺术家对于抽象表达的不同路径;观念绘画方面既有泰斗级艺术家尚扬的重要系列,也有开启了梁远苇与王光乐之后艺术生涯重要阶段的转折之作。

在70、80后艺术家版块中,我们则能看到与前辈艺术家明显不同的表达诉求,这些艺术家更关注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碰撞、交流、这其中既有和解也有对理想主义的追求,但无论如何,用画笔去坦陈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才是他们最为看重的。

o1

名家佳构

在“名家佳构”板块,此次中国嘉德秋拍带来的张恩利早期作品《盛宴4号》尺幅巨大,人物众多,生猛而热气腾腾。刘炜的《风景》则超出传统意义上狭义自然风景的定义,而是蔓延成“景观”的代名词,看似流动细碎笔触的任意涂抹,观者却能够从中找到复杂而细腻的层次与肌理。看了周春芽90年代“石头系列”典范之作《争奇斗艳 》就会理解为何他是将当代艺术创作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相结合方面,走得最远的中国艺术家。

Lot 1525
张恩利(b.1965)
盛宴4号 
2000年 
布面 油画 
247.7×198.1 cm
发表
《张恩利: 人性,太人性的》,香格纳画廊、上海比翼艺术中心,上海,2004年,第31页
《张恩利:人性》,K11艺术基金会,上海,2017年,第102页
《张恩利》,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2020年,第50页
展出
“张恩利:会动的房间”,2020年11月7日至2021年3月7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估价:RMB: 8,000,000-10,000,000

张恩利被称为描绘“人类现实生活”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主题常常聚焦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以及普通的日常事物,这造就了艺术家对于稀松平常的人、事、物深入的观察与升华。他随着时间轨迹而创作的作品成为他对上海的记忆甚至是见证时代变迁的隐性叙事。本件《盛宴4号》属于艺术家2000-2002年之间的“吃系列”,画中人物以群体生活场景出现,既是其本人的自画像,也呈现了这个独特时代的集体肖像。叙事性也是这一时期区别于之后任何时期的特点之一,艺术家希望通过高度共鸣性的主题引起观者的情绪反应。

尤永在关于此作的文章中写道:“早期画作星散四方,PSA回顾展中,占比最少的就是2000年之前的作品。第二,这是他个人体系的源头之一。群像的创作时间约在1999年至2002年,共有三组作品,1《舞》系列,创作于2000年之前,2《吃》系列第一阶段,创作于2000年,总共有四张,满满登登不留空,《盛宴4号》是该系列最后一张,也是唯一在二十年后又回到中国的一张。

Lot 1575
刘炜(b.1965)
风景 
2006年 
布面 油画 
76×75 cm
发表
《落花?流水》,红桥画廊,上海,2006年,第17页
《新界面3—探索未来》,红桥画廊,上海,2007年,第44页
《刘炜Liu Wei》,红桥画廊,上海,2008年,第205页
《中国式书写》,今日美术馆,北京,2011年,第74页
《嘉德二十年精品录:油画 雕塑 装置卷》,故宫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386页至第387页
展出
“落花?流水—刘炜个人作品展”,2006年10月25日至11月24日,红桥画廊,上海
来源
中国嘉德,中国油画,2011年5月24日,Lot 4732
估价:RMB: 1,800,000-2,500,000

刘炜是最早被西方了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接连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与圣保罗双年展等国际艺术盛事,也被栗宪庭誉为中国最具“才情”的画家。

此幅《风景》绘制于2006年,属刘炜“风景”系列的成熟代表。其风格化的视觉语言与风景范式形成巨大反差,赋予了画面特异的美感与诗意。本作也是画家最早突破画布限制,将画框也纳入创作范围的实验性油画之一。本幅《风景》中,刘炜反叛的思维和标志性的狂野画风,让画面极富视觉冲击力:用色艳丽且粘稠,给观者深度的想象空间,也牢牢地将我们的视线黏在了画面上每一处花枝交错中。

Lot 1577
周春芽(b.1955)
争奇斗艳 
1994年 
布面 油画 
73×62 cm
估价:RMB: 1,500,000-2,000,000

始于90年代初的“石头系列”是周春芽个人风格确立的首个重要系列。本季呈现的《争奇斗艳》创作于1994年,情绪饱满的笔触和独特鲜明的用色给人极强的视觉冲击。本作将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元素山石、花卉进行剥离又融汇,其画面元素、构图与配色无不传达出艺术家对中西方艺术过往与现状的审视,正如艺术家所言,“山石系列”是他绘画艺术在形态提炼和文化命题两方面的第一个标程,其重要性非同寻常。

《争奇斗艳》的当代书写有别于同期其他创作,在构图形式上呈现出与周春芽前一年经典钜作《中国风景》、《树的系列》异曲同工之妙。本作中周春芽不仅延续着“石头系列”中物象绵密、斑驳的肌理,更将“书写性”的笔触,“墨迹”的浓淡层次、局部线条的晕染与流动相互融汇。周春芽对文人画“山石”进行了当代转译:保留了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意义,而改变其视觉表征,中国传统山石在西画的语境中重获新生,呈现为一种具有东方主义神秘色彩的视觉意象。

02

肖像与时代

“肖像”是艺术史中最为经典的创作题材,一个人的经历、故事、过往都可以通过其肖像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一个时代更是自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印记。

本次秋拍中国嘉德将为藏家呈现一众当代名家对于“肖像”的解读,这些作品无不都是在艺术家生命历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这其中有回忆、友谊、理想主义、对故乡的感情、奇崛的想象、更有对于民族命运慨叹的史诗巨制。

Lot 1560
程丛林(b.1954)
华工船 
1984年 
布面 油画 
183×183 cm
发表
《江苏画刊》,1985年第1期
《国际青年年美术作品选》,国际青年年中国组织委员会,北京,1985年,第73页
《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油画集:四川美术学院分卷》,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1986年
《中国现代艺术史1979-1989》,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1992年,第40页
《中国当代艺术选集(3)程丛林》,山美术馆,1997年,第69页
《山艺术·月刊》第88期,杰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第120页
《名家精品百集珍藏本:程丛林历史主题画》,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1998年
《艺术界》第3期,1998年,第10页
《20世纪中国油画图库 3 1980-1989》,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2001年,第189页
《二十世纪中国油画III-1》,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2001年,第103页
《中国油画文献》,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2年 ,第1363页
《20世纪美术系列<中国卷>·中国油画百年史》,艺术家出版社,台湾,2002年,第570页至第571页
《全球化与中国图像:新时期中国油画本土化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5年,第86页
《中国当代名家:程丛林》,山艺术文教基金会,2012年,第75页
《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与它的川美艺术收藏》,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12年,第179页
《第三届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文献之三》,上海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组委会,第102页
《中国油画五百年IV》,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13年,第279页
《斯土斯情—中国与俄罗斯写实绘画特展》,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第43页
《山川蒙养20年》,艺术家出版社,台湾,2013年,第179页
《收藏有艺事》,山艺术文教基金会,2014年,第289页
《乡土·伤痕·西南魂 四川美院作品展》,台北历史博物馆,台北,2014年,第64页至第65页
《典藏·今艺术 投资》8月号,典藏杂志社,2014年,第147页
《嘉德二十年精品录:油画 雕塑 装置卷》,故宫出版社,北京,2014年,第284页至第285页
《怜悯的史诗—程丛林作品大型项目》,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泓盛空间,2016年,第29页至第31页
展出
“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1985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程丛林画展”,1992年8月8日至30日,炎黄艺术馆,高雄
“程丛林油画展”,1997年,山美术馆,高雄
“程丛林画展”,1995年10月7日至29日,山美术馆,高雄
“程丛林藏品展”,2007年10月20日至11月11日,山艺术,林正艺术空间,北京
“四川美术学院七十周年校庆特展”,2010年10月27日至11月8日,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
“山川蒙养20年—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川美艺术作品收藏展”,
2012年3月4日至27日,中国美术馆,北京
“斯土斯情—中国与俄罗斯写实绘画特展”,2013年5月23日至26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会议厅,香港
“收藏有艺事”,2014年4月25日至5月25日,台湾中正纪念堂,台北
“乡土·伤痕·西南魂 四川美院作品展”,2014年7月5日至8月24日,台北历史博物馆,台北
“怜悯的史诗—程丛林作品大型项目展览”,2016年8月5日至28日,上海自贸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森兰国际展厅,上海
“与时代同行—四川油画邀请展”,2019年1月30日至3月17日,成都博物馆,成都
估价:RMB: 26,000,000-36,000,000

程丛林是伤痕美术和四川画派最具领军性的代表之一。《华工船》描绘的内容是已乘坐上船,即将远行的华工群像。艺术家采用黄褐色调笼罩全画,如发黄的老照片给人以苦旧沧桑的回忆和联想,正方型的画面构图大气舒展,右上方透出的远景虽仅一角,却已对比出江河与港口的宽广,给予观者辽阔的视觉效果。

《华工船》再一次承续了程丛林最为艺术史家称道的场面恢弘的群体性构建,可见在经过清理和重建的思考后,他对驾驭自身绘画的自信真正确立了起来。程丛林曾谈论《华工船》的创作思想:“倘若,病困的人犹想活下去,那病困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从生存的艰难去表现对生存的渴求;从民族觉醒之前的真实状态中,即对命运的逆来顺受的方式中去表现最底层劳苦人民对厄运的抗争,去表现拼搏以进的民族精神。”

Lot 1571
张晓刚(b.1958)
血缘—大家庭:全家福 No.1 
2007至2010 年 
布面 油画
250×330 cm
展出
“共同的现场:UCCA 15周年理事收藏展”,2022年4月16日至8月7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估价:RMB: 15,000,000-20,000,000

本幅《血缘——大家庭:全家福No.1》是张晓刚“大家庭”系列成熟阶段重要代表。本作是张晓刚作品中少有,历时四年才得以完成的作品。壁画式的尺幅也赋予它沉重的历史感,以宁谧且压迫的力量,将血缘、权力、个人与集体的记忆,永久地凝刻在画里。本作打破常规地让一家人共用同一张脸孔,面部的神情和眼波间的涟漪,以及将极具象征意味黄色和红色融于画面,都是以往之未所见。

为什么张晓刚要让三人共用一张脸?这代表了血缘关系,但或许也表明了人脑对过往记忆的篡改——随着时间推移,画家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本来有区别的面孔,逐渐变成了同一张脸。被问到创作的灵感是否都和过去有关,张晓刚回答到:“我一直和过去纠缠不清,是因为我更喜欢描绘记忆,对时尚反倒不感兴趣。”

Lot 1573
毛焰(b.1968)
大托马斯肖像之二 
2009年 
布面 油画 
400×200 cm
发表
《毛焰》,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9年,第154页至第155页
展出
“意犹未尽—毛焰个展”,2009年9月2日至16日,上海美术馆,上海
估价:RMB: 15,000,000-20,000,000

这件四米高的人像——包含力量和权威,有一种类似宗教的崇高与神圣。就像海明威说的:“距离死亡越近,我就越有活力”——站在零点的地平线,高踞画者所造世界之上。这张大托马斯出现之前,毛焰已经有15年没画过大画了。

提到艺术家毛焰就一定会提到托马斯,艺术家从1999年便开始画托马斯的肖像,托马斯是毛焰的挚友,更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当中的一个符号。毛焰用一种古典主义的方式接近并揭示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他当代性之所在。毛焰所试图捕捉的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像”,而是一种心理学层面的在“像”。他所描绘的人物显示出某种特有的精神特质,我们可以将他的绘画理解为当代人的精神肖像。毛焰将画面处理的抑郁而灰调,人物脱颖而出赋予了作品无限灵性。因此人成为符号,个性变成了共性,形象不再局限于形象本身,这也从看似简单的画面中获得了复杂的表述。

Lot 1565
罗中立(b.1948)
暖阳 
1987年 
布面 油画 
92×71.5 cm
来源
美国私人收藏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罗中立正处于创作风格的重要探索期,尤其在1984年留学比利时,游历欧洲各大博物馆,看遍历代大师经典后,他的风格兼容并包,更趋成熟,发展出将照相写实与米勒或怀斯风俗志画风相互融合渗透的“生活流”叙事,并带着全新认知重返故土,将目光再次聚焦在了农民身上。

Lot 1564
罗中立(b.1948)
岁月 
1987年 
布面 油画 
92×71.5 cm
来源
美国私人收藏
估价:RMB: 1,000,000-1,500,000

本次上拍的《岁月》和《暖阳》即是罗中立在八十年代末以写实风格对农民形象的再度刻画。罗中立曾说:“我在国外留学时有两位大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个是伦勃朗,一个是毕加索。毕加索是不断否定,伦勃朗是不断重复他的一生。” 伦勃朗以擅长运用光影表现人物内在闻名于世,而罗中立在《岁月》与《暖阳》中所传达的那种肃穆和沧桑的氛围,可以说显影出了画家对于伦勃朗人物画精神和气质的领会与掌握,以及画家基于全新的文化土壤而赋予其的本土面貌。

Lot 1563
陈逸飞(1946-2005)
镜中人 
布面 油画 
180×100 cm
发表
《文化江南:陈逸飞绘画作品集》,西泠印社出版社,杭州,2004年,第34页
《陈逸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2010年,第143页
展出
“文化江南—陈逸飞绘画作品展”,2004年9月,嵊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嵊州
估价:RMB: 4,800,000-6,800,000

Lot 1572
朝戈(b.1957)
远行者 
1988年 
布面 油画 
131×160 cm
发表
《朝戈—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丛书》,广西美术出版社、香港现代出版社,深圳、香港,1993年,第32页至第33页
《站在精神的高地上—朝戈》,湖南美术出版社,长沙,2006年,第43页
估价:RMB: 4,800,000-6,800,000

朝戈于1988年创作了《大气》、《极》与《远行者》三幅象征着八十年末期人性解放的代表作。其中前两幅曾参加“油画人体艺术大展”,《远行者》作为象征意味最浓,在朝戈所有作品中风格最为独特的出挑之作,为其风景与人物创作找到一个富有诗意的结合点,并在艺术界享有盛誉,此次是该作首现拍场。

“白马”作为朝戈早期作品中的重要意象,最早便出自《远行者》和同年作品《极》中。它既是艺术家对草原成长经历的难以割舍,也是80年代末期,混杂着对理想主义的失落和草原文化逐渐变质的忧伤和焦虑。朝戈曾谈到1980年代末最大的努力就是使古典渗透到当代的感觉中来,创造一种既是当代性的,又有永恒感的艺术意象。

《镜中人》创作于2003年,是陈逸飞“海上旧梦”系列里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品体现了陈逸飞自始至终从中国历史里汲取灵感的创作理念。在他之前很少有艺术家能把西方的油画技巧与东方的独特审美结合得如此完美。他把”最中国”的民俗场景用世界艺术的语言具象化地展现了出来,这大大改观了国外人们对中国原有的印象,这便是陈逸飞作为一位“东方浪漫主义鼻祖”的价值所在。

Lot 1574
刘野(b.1964)
男孩与鱼 No.1 
1996年 
布面 丙烯 油画 
24×24 cm
发表
《刘野画集1991-2005》,Hatje Cantz出版社,奥斯菲尔敦,2015年,第91页
《刘野1997》,明经第画廊,北京,第16页
展出
“刘野”,1997年,明经第画廊,北京
估价:RMB: 1,900,000-3,000,000

刘野以男孩抱鱼为主题的作品有两幅,《男孩与鱼No.1》是其中成画较早者,并在其回国后的首次个展中呈现。刘野早期创作中,最显著的特征莫过于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下各种观念之间的碰撞,他将母语文化里的传统形象,置于当代语境之中。

《男孩与鱼No.1》在构图上极具文化一致性,蓝色的海面、红色的鲤鱼与黄色的身体与云朵,是艺术家最喜爱的三原色,背生天使翅膀的男孩,如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小神明,顽皮又纯真,还为作品加入了一些超现实色彩。刘野对西方艺术的谙熟和他在德国的学习经历使他与一众当代中国艺术家区分开来,他没有把视野拘囿于他的中国文化母体上,而是在创作中拥抱了更普世的主题:美好、永恒、爱与希望。

Lot 1526
王音(b.1964)
无题系列·鞋匠 
2010年 
布面 油画 
180×230 cm
估价:RMB: 2,800,000-3,800,000

《无题系列·鞋匠》创作于2010年,正是王音第三阶段的重要代表作。画面表现了一位正在修鞋的鞋匠,事实上这一形象曾多次出现在王音的作品中。王音迷恋于借助固定的图式表现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内在观念,对于王音来说,在时间的进程和一再的重复中,语言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无疑令他获得某种自足的快感。

2010至2015年间,王音创作了三件相同主题的作品,本件《无题系列·鞋匠》为同系列作品中尺幅最大。艺术家所述:“平实的东西有时会有令人吃惊的蛮力,它们让我想要更多呈现日常经验的感受力,不是先进的观念,也不需要和某种价值达成默契。”在与时间与意识形态游戏的过程中,王音迫使观众慢下来去体会,从画布中倾泻而出的时间和记忆。

03

当代艺术中的观念转换

在这一版块,藏家将会看到抽象绘画领域几位杰出的华人指标性艺术家的典范之作,他们各自在抽象领域深耕数十载,生发出截然不同的画面语言与美学思想。

观念绘画方面,泰斗级艺术家尚扬艺术生涯转捩期最具影响的作品《诊断3》、王怀庆融合传统与现代精神的作品《门》、中生代艺术家梁远苇的巨幅《双联绘画2010-1》(双联画)、王光乐《水磨石》系列,也都是标志着艺术家创作生涯跨越式演进的见证之作。

Lot 1567
尚扬(b.1942)
诊断 -3 
1994年 
布面 油画 
193×153 cm
发表
《画廊》,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广州,1994年第3期,第17页
《中国油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1995年第2期,第8页
《中国当代油画家自选集—尚扬油画作品选》,天津美术出版社,天津,1996年,第13页
《艺术界》,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1997年3月、4月号双月刊,第29页
《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下卷)》,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98年,第37页
《新表现艺术—情感的栖居地》,吉林美术出版社,吉林,1999年,第3页
《画坛偶像》,珠海出版社,珠海,1999年,第8页
《中国当代油画精神景观·观念变形记》,广西美术出版社,南宁,2000年,第8和48页
《20世纪中国油画II卷》,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北京,2000年出版,第529页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尚扬》,湖北美术出版社,武汉,2005年,第105页
《中国油画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5年,第394页
《现场—殷双喜艺术批评文集》,河北美术出版社,石家庄,2006年,第196页
《今日中国艺术家—尚扬:大风景的喟叹》,四川美术出版社,成都,2007年10月,第146至147页
展出
“94美术批评家提名展(油画)”,1994年,中国美术馆,北京
估价:RMB: 12,000,000-15,000,000

“诊断”系列是继“大风景”之后由外及内的彻底解放,对“深呼吸”系列更有直接的启发,有延续亦有反哺,是尚扬进入综合风格自由表达“转型期”的重要代表。1994年的《诊断-3》在“诊断”系列中被艺术家称作“最为专注”的作品,近两米大尺幅的《诊断-3》主要表现了两个披挂硕大听诊器的相互诊断者,尚扬从人的身体出发切入社会学问题去剖析诊断。

从个体切入时代,用生命的本质挈领艺术的本体走向,面对迅速巨变的中国社会和裹挟其中的艺术,尚扬敏锐而深刻地触及背后更深层的变化根源,《诊断-3》的预判和表达都超前于时代,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价值。

Lot 1568
王怀庆(b.1944)
门 
1998年 
布面 油画 
200×165 cm
发表
《王怀庆画集》,大未来画廊,台北,1999年,第31页
《王怀庆专集》,2004年,第109页
《王怀庆—天工开物》,香港仁画廊,2005年,图版第84
《王怀庆》,大未来画廊,台北,2007年,第80页
《走出故园—王怀庆作品选》,西班牙Ediciones Poligrafa出版社、美国西雅图艺术博物馆,2010年,第181页
《一生万—王怀庆艺术展》,台北美术馆,台北,2012年,第69页
展出
“王怀庆个展”,1999年,大未来画廊,台北
“王怀庆艺术展”,2007年12月4日至12日,上海美术馆,上海
“天工开物·王怀庆艺术展”,2008年1月30日至2月24 日 ,广东美术馆,广州
“一生万—王怀庆艺术展”,2012年6月16日至8月5日,台北美术馆,台北
估价:RMB: 6,000,000-8,000,000

1998对王怀庆来说是特殊的一年,这一年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别开生面地举办了一场“中华五千年展”,王怀庆是受邀参展艺术家之一。《门》是王怀庆前期有关民居题材创作的自然延伸,其趣味无疑是纯东方的。

评论家贾方舟认为王怀庆是真正在语言层面领悟了西方抽象艺术的不可多得的一位中国艺术家,也是在对西方艺术的充分理解中,仍然能在精神层面延续中国文脉的一位艺术家。他运用纯粹的绘画语言和材料语言所传达出的是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与文化感。作品《门》正是王怀庆基于古旧物象与现代风格,为传统精神所树立的纪念碑,为民族记忆所创造的文化载体。

Lot 1569
刁德谦(b.1943)
对巴尼特·纽曼绘画的比例解构 
2019年 
布面 丙烯 
199×336 cm
估价:RMB: 1,500,000-2,000,000

刁德谦自60年代末即开始从事艺术创作,亲身投入美国当时风起云涌的抽象浪潮中。其艺术成就也受众多艺术机构的青睐与收藏,包括惠特尼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及香港M+博物馆等。刁德谦也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美籍华裔抽象艺术家。

《对巴尼特·纽曼绘画的比例解构》为刁德谦将纽曼自1944年至1970年,现仍留存的绘画作品经收集、研究与多次整理后的更新版本。本次上拍的此件作品“时间”扮演着穿针引线的重要角色,串连起纽曼创作生涯的轨跡,引导着刁德谦剖析纽曼的创作脉络,同时也提供观众了解纽曼绘画的新途径。本幅2010年完成的《对巴尼特·纽曼绘画的比例解构》承载了刁德谦近20年对于纽曼创作历程的深度研究与梳理,过程中反复思索和调整,耗时之久,也使本作为系列中内容最丰,也最接近完善的作品。

Lot 1570
丁乙(b.1962)
十示 2009-7 
2009年 
格子布 丙烯 
140×160 cm
估价:RMB: 1,300,000-1,800,000

《十示 2009-7》绘制于2009年,即是丁乙“俯视”阶段的创作。相较于千禧年之前隐蔽的情感和叙事联想,丁乙在面对全新的世界时,决定不再以绝对抽象和完全规避情感的方式进行创作。他转向大量采用视觉表现强烈的荧光色、金属色甚至朱光色,通过一种俯视的视角表现了城市印象,映射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艺术家创作的材料也从最初的画布到纸板,再到现成布料,这件《十示 2009-7》便是绘制于一块成品花格织物上,艺术家所涂抹的痕迹与织物本身的图案形成互文关系,塑造织物的“第二层皮肤”。

“十字”不再是简单的符号,而变化为上帝视角俯瞰城市的抽象表达,甚至逐渐融入虚拟现实的视觉经验,呈现出电子屏幕的感觉。艺术家认为绘画最终都是走向精神层面的,其抽象画从来不是面对某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要把整个社会气象和宏观的印象,用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Lot 1530
梁远苇(b.1977)
双联绘画2010-1 (双联画)
2010年 
布面 油画 
250×300 cm.×2
发表
《金色笔记:梁远苇》,北京公社,北京,2011年,第22页至第29页
《艺术论坛》2011年夏季刊,2011年,美国,第349页
《2019艺术长沙(上)—梁远苇:一物》,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长沙,2019年,第86页至第91页
展出
“金色笔记:梁远苇”,2010年11月13日至2011年1月13日,北京公社,北京
“共同的现场:UCCA 15周年理事收藏展”,2022年4月16日至8月7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估价:RMB: 9,000,000-12,000,000

《双幅绘画》系列,是艺术家在2008年第一个个展之后,对用绘画表现“日常生活的过程性本质”这个课题的推进。《双联绘画2010-1》三米的宽度,艺术家自述每天的工作量就是十几厘米乘以三米,这样一条地推进,每天需要至少十个小时连续工作。

《双联绘画 2010-1》是梁远苇为了2010年的第二次个展“金色笔记”而准备的作品,它们的尺幅是为了将艺术家当时对“色域、重复骨骼”的实验推向极致。《双联绘画2010-1》所有的观念技法和工作方法是在上一个个展“生活的片段”系列中磨合出来的,在“金色笔记”中推向极致,《双联绘画2010-1》是艺术家在第一个职业阶段,各种机缘都汇聚在顶峰的作品。

Lot 1531
王光乐(b.1976) 
水磨石 
2006年 
布面 丙烯 
180×140 cm
展出
“形无形:中国抽象绘画展”,2006年12月3日至12月31日,一月当代画廊,北京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水磨石”是王光乐2002年开始的系列,也是其艺术生涯最早的抽象探索。王光乐通过不厌其烦的、耗时漫长的过程把水磨石上细微的纹理毫发毕现地再现到画布上,试图以无意义和无情感的状态表达一种对时间性与痕迹的记录。强调时间性是王光乐创作的方法论,他将创作过程压缩到一个二维画布上,让观众在面对作品的一瞬间体验到被压缩的时间。

本件《水磨石》创作于2006年,属于该系列最成熟时期,较之早期水磨石深色系的选择,这时期的水磨石采用了更为空灵的亮色,不仅使得画面中的空间感更为微妙,也呼应了王光乐最新的白色系列创作,是一件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王光乐的《水磨石》是介于抽象与写实之间、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时间之相。《水磨石》是观念的艺术,更是时间的艺术。相比完成作品,王光乐更在意的是创作的过程,艺术家最想要表达的观念是将时间的流逝视觉化。

04

承上启下的当代中坚

70、80后艺术家无疑是目前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同前辈艺术家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与理解周遭世界的视角,让他们的创作有了更多独特的气质,我们很难将其创作归类于某种风格或图像学意义上的简单解读,这一代艺术家注定有着充满个性的艺术阐释与更为私人视角下的艺术世界。

我们从这一版块中所遴选的艺术家作品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千人千面,他们的作品敏感、戏谑、绝不循规蹈矩,他们的艺术在各自无意中的自我叙事里完成了对这个大时代的关照与记录。

Lot 1528
贾蔼力(b.1979)
燃烧的少年与赫拉克利特 
2016年 
布面 油画 
132×113 cm
估价:RMB: 3,500,000-4,500,000

策展人凯伦·史密斯评价贾蔼力的作品展现了一幅兼顾寰宇与尘埃的世界图景。这件《燃烧的少年与赫拉克利特》的视角聚焦于偌大画面中的某一处特定细节,末日旷野中那个燃烧的少年发出的微弱光芒,在放大之后变得热烈、迸涌。在具备了对大尺幅作品的良好掌控力之外,贾蔼力同时驾驭着细致入微的笔法。

画面中那个熊熊燃烧的人物,正是多次在其作品中出现过的身着白衣、黑裤等时代符号的少年,只是这一次燃烧得更加彻底。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同时担当了这种末日废墟景观的冷眼观照者,以及对整个混杂世界有着深刻体会的卷入者,反映出信息爆炸时代的浮躁、社会现实的撕扯以及个体内心的战栗与不安。

Lot 1527
欧阳春(b.1974)
孤独症 
2012年 
布面 油画 
260×370 cm
发表
《自旋—新世纪的十年》,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2年,第68页至第69页
《欧阳春:我的故事》,香格纳画廊,2015年,图版
展出
“自旋—新世纪的十年”, 2012年9月1日至28日,今日美术馆,北京
“欧阳春:我的故事”,2015年3月8日至4月19日,香格纳画廊,上海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2012年欧阳春完成了尺幅巨大的《孤独症》,他以西安这座城市为背景、十年的孤独创作经历为线索,而这一年,也恰是欧阳春从西安搬来北京的第十年。2015年《孤独症》亮相于欧阳春在香格纳的第一个个展“我的故事”,此作是欧阳春绘画语言的完全呈现,不事雕琢、孩童涂鸦式的笔触饱含激情,画面内容也延续了其以往的创作线索——即叙事性植根于自身过往经历。

欧阳春以边缘人、游离者的角度,忠实地把城市的复杂性与包容性记录在了此件作品里,他画的是城市,讲述的却是生活。《孤独症》呈现了艺术家典型的图示结构,即繁复的元素之间有纪实与虚构重叠,他通过两种并存的状态表达其当时的精神现实与心理知觉,也记录了凡尘里千千万万个缩影的希冀与无人告解。

Lot 1529
韦嘉(b.1975)
白头到老II 
2008年 
布面 丙烯 
240×190 cm
发表
《韦嘉2004-2008》,星空间,北京,2008年,图版第11页
展出
“韦嘉2004-2008”,2008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星空间,北京
“今夜突然下起小雪—1999年以来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收藏案例①”,2019年4月13日至2019年5月9日,Hi艺术中心,北京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韦嘉是中国“70后”绘画艺术家中的代表性人物,2008年他创作了“白头到老”系列,一共九张,本次上拍为系列中第二幅作品。这一时期的韦嘉在画面上告别了早前数年平涂风格,转变为更加深沉内敛,更加著重笔触的表现性,或灵动挥洒,或肌理堆迭,可谓张弛有度,预告了他即将往更具张力与表现性的绘画方向前进。

《白头到老II》便是这一阶段的高峰之作,少年的孤独与勇敢、灿烂与荒凉、华丽与质朴,都在画面里一览无遗。《白头到老II》见证了韦嘉在绘画上一次自然而坚定的转变,他从制作感较强的图饰风格渐渐往笔意更具有绘画性的方向走去,其中涉及的显然不只是技法、趣味和艺术取向,转变背后的深层推力,是韦嘉作为艺术家的自觉。

Lot 1533
秦琦(b.1975)
夜来香(四联画)
2018 年
布面 油画
300×200 cm.×4
发表
《秦琦2012-2022》唐人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2年,第58至第61页
展出
“秦琦个展—夜来香”2019年4月26日至5月20日,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
 “自然的生产@第五届美术文献展:生生—自然、人和技术的生产 ”2020年11月20日至2021年3月7日,湖北美术馆,武汉
估价:RMB: 2,500,000-3,500,000

在《夜来香》中,秦琦把更日常更亲民的食材画得气派宏大更显高级,以此完成对展示等级的逆反和借物言志。画面用了古典的历史氛围,浪漫主义的情感,装饰的视觉趣味,却没有对标某种具体的文学性或象征意图,而是在含义和歧义叠加中获得全新的联想关系和象征性,让秦琦成功确立了自己的静物风格,也创造了“历史风情画”的全新定义。

《夜来香》“两个中心”的构图设计颇为精妙,处在统领地位的小龙虾和双鹅支配着各自的食材,分开也单独成立,这种双向的并列提示了对峙和关联的比照——从构图到内容,本作几乎将秦琦的食材线索进行了汇总和完整化,既回应了上一阶段,又展示了新的改变。

Lot 1532
谢南星(b.1970)
无题 3号 
2003年 
布面 油画 
149.5×358.5 cm
发表
《谢南星—作品:1992-2004》,Timezone 8,北京,2004年,第112页至第113页
《中国! 新艺术及艺术家》,Schiffer Publishing Ltd,纽约,2005年,第88页
《谢南星—作品:1992-2008》,Timezone 8,北京,2008年,第143页
展出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2008年7月19日至10月12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在199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谢南星展出的“青春残酷系列”人物作品首次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他之后的20年里不断完成一次次转向。此次上拍的作品《无题3号》,即为他对绘画性探索最彻底的一个系列。此系列共6幅作品,谢南星针对一个题材,在一年半时间内反复变奏6次。

无叙事却有话说的构图、精准的造型、优雅的色调、灵动的用笔,绘画的意义由此彰显,也令《无题3号》成为谢南星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Lot 1535
段建宇(b.1972)
山顶 
2008年 
布面 油画
187×218 cm
发表
《消失的现场艺术计划-高原生活指南:段建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年
《双向刺点:作为表象的切入口,一种绘画》,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年,第20页
展出
“消失的现场”,2008年7月19日至8月20日,现场3当代艺术空间,北京
“双向刺点:作为表象的切入口,一种绘画”,2013年10月26日至11月24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估价:RMB: 1,600,000-2,000,000

段建宇是中国当代艺术70后群体的代表人物,早在2010年便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最佳艺术家奖,在此之前的2003年她获邀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当时的参展作品是由玻璃钢制作的雕塑鸡,鸡这一常见家禽也成为之后段建宇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识。

创作于2008年的《山顶》是段建宇文本性绘画系列“高原生活指南”的代表作。段建宇认为绘画不必为现实表态,她希望自己的创作能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去寻找另外一种对应关系。《山顶》是艺术家早期重要个展“高原生活指南”的参展作品之一,本次展览中的多件作品被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收藏家希克收藏,并纳为香港M+博物馆馆藏。

Lot 1536
郝量(b.1983)
竹骨谱(一组14件)
2009至2010 年 
绢本 重彩 
32×20 cm.×14
发表
《窠影记?郝量》,寒舍空间,台北,2011年,第22页至第35页
《艺术界 LEAP》2012年 3月刊,“郝量:水墨幻象/洪迈”
《“概念超越”新工笔文献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天津,2012 年,第80页至第83页
《幽邃之地:郝量》,观心亭,北京,2014年,第19页至第25页
著录
《东方艺术?大家》,第267期,2012年,“生命的本相/罗玛”,第126页至第129页
《库艺术》,“眼下所处的“现代”或“当代”总是蕴含着“传统”的—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专访”
《典藏今艺术》第 248 期,“郝量:水墨新秀体内的老灵魂 /吴树安”
《“消逝的”屏风—灰色的狂欢节:2000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13年,第391页
展出
“无界—青年水墨艺术家作品邀请展”,2011年,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
“窠影记?郝量个展”,2011年12月1日至31日,寒舍空间,台北
“概念超越—2012新工笔文献展”,2012年7月11日至20日,中国美术馆,北京
“幽邃之地:郝量个展”,2014年3月22日至4月20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内向?超越—回向传统精神深处的现代性”,2016年,台北
估价:RMB: 3,000,000-4,000,000

郝量《竹骨谱》于2009年下笔,历时两年。七组十四件,两两相映照,渊静至精。《竹骨谱》以传统蝴蝶页制式对应展开,竹与骨并置互文,喻及人的由生到死,参差竹林之间,天地流转,物我两苍茫。

策展人朱朱论及《竹骨谱》曾写道“这种表达形式既包含对于古代经典的摹写,又包含了他对于赫斯特的早期标本创作观念乃至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解剖学的兴趣,但在其背后,则显示了他深受佛教影响的空识意识:众生万物的生灭都处在不断循环转化的过程中,‘自然的常态与物种的短暂’映现着生命的本相”。 由理及意,由制式及至用色,郝量在《竹骨谱》中所显示出的对传统素材之内化功力,令人惊喜。自此之后,也开启了他从早期“骷髅幻戏”与“竹”之间的交相推演。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