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马轲:全球化是另一版本的“西游记”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漫雨 2023-01-3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这一术语意味着新时期全球联系不断增强的同时,也逐渐成为艺术世界基本的处境。

而今,中国70后艺术家已经成为艺术界的重要力量,他们历经中国改革开放和加速全球化的进程,有着社会反思的遗痕,更擅长从宽阔的知识视野自我体察……不过,他们是如何缝合全球化语境下所面临的价值差?

在马轲看来,“回望这么多年学习西方绘画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西游记》”。他清醒意识到,“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走出自身认知的洞穴。”

马轲的艺术之路是沿着中国大多数油画家走过的路而来。窥看路径,天津美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他开启了职业绘画生涯;1998至1999年借调文化部赴东北非厄立特里亚援教;回国进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2年,后至油画系第四工作室攻读研究生,师从袁运生先生。不觉间,1970年出生的马轲,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在绘画中,他究竟“企图”得到什么?

近十多年里,马轲总是反复地刻画同一题材和意象,在重复中探索图像和变化的可能。陆续创作了“顶硬上”“成语故事”“风景”“读书”“变形记”等系列。那些带着饱满情绪的寓言式人物和情节戏剧的成语故事,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他颇具辨识的“标签”。对于这些连续而有意味的创作,此次展览策展人鲍栋坦言,“马轲的绘画转向了一种智识性的愉悦,明确、节制,但不乏戏剧性与幽默感。”

继去年9月,马轲个展“西游”于德国慕尼黑GA:lerie Rüdiger Schöttle亮相四个月后,个展“西游记与变形记”在偏锋画廊得以更完整的呈现,如同“一种自我审视”。

在“西游记系列”中,他将东方人熟悉的文本赋予新的解读和试探,西渡求索贯穿始终。敢问路在何方?当绘画从集体故事中落幕,今天更多的是个人的独白。与画布周旋中,表达的困境,讲述的欲望,求索之路看似永无止境,他却一直在前行的路上。创作的漫长经过被演绎成为某种叙事,内在转变发生得自然而然。

与“西游记”系列同时期,马轲以“把事情简化”而创作了一批黑白灰色调的画作,转向使用点、线、面、球体、锥体等来构成兔子、狮子、人体等单一的平面形象。 构成了鲍栋所设定的展览主题中的“变形记”。

每一条线,每一面,每一个几何体都能独立吗?绘画如同造物的语言,在节奏与顺序中构建了一个个立体世界,牵引着观众的视线。看似是对立体主义的回应,不如说是艺术家与自我经验的博弈。

在现实面前,艺术往往代表希望。马轲将这次展览视为一个起点,他将继续把此生的经验传递到未来。

 

专访

艺术家马轲

Q =99艺术网
A =马轲

 

Q:

2022年9月在德国的个展“西游”与此次偏锋画廊的个展“西游记与变形记”都以《西游记》作为切入点,分别有哪些侧重与延续?

A:

选择以《西游记》为题的初衷就是因为展览地点在德国。回望这么多年学习西方绘画的经验,本身就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西游记》,我认为西游记是一次勇敢的壮举,有着把异质文明吸收并转化为自身文明的雄心壮志。全球化也是不同版本、不同角度的西游记、东游记、南游记和北游记。在德国做展览对我而言是一次文化交流,也是一种回馈,必须面对异域的审视。在偏锋的展览更偏重于一种自我审视。

“西游记与变形记”展览现场,偏锋画廊

Q:

在本次展览中和策展人鲍栋的合作,产生哪些碰撞?

A:

我认为展览也是策展人的一件作品。整个展览的布置,陈设以及展览的题目都是策展人确定的。我认为鲍栋有极强的概括和阐述的能力,把混杂、琐碎、感性的绘画实践用简单明了的线索串起来。我们碰的次数并不多,他举重若轻,是非常出色的策展人。

盲人摸象(一)2021布面油画 33×40cm

Q:

“西游记”作为你近期创作的绘画题材,引发关注“西游记”的原因或切入点是什么?

A:

如同“盲人摸象”,面对同一个世界,人类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点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模式”,“西游记”重申了不同文明间交流的价值和意义。今天的绘画已经不再是单一文明的地域产物,而是“西游记”的产物。

“西游”展览现场  德国慕尼黑Galerie Rüdiger Schöttle

Q:

“西游记”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是否意味着,在创作乃至生活中,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与感悟?

A:

“西游记”是“全球化”的雏型,可以说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都是“全球化”的个体。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各种文化模型打破重组的产物。“西游记”的创作过程就是打破原有的形象束缚,在绘画语言上重组以符合当下的视觉节奏。

西游记之魔窟 2022 布面油画 200×150cm

西游记——柏拉图的洞穴之一   2022 布面油画 200×150cm

Q:

鲍栋在展览文章中提及,《西游记——柏拉图的洞穴》这件思想寓言式的作品体现了你的绘画哲学,你是否认同?能具体和我们讲讲这件作品吗?

A:

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述的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想象。我们每个人都有个认知的洞穴,勇敢的人才会走出来。这也重申了西游记的意义,文化是交流的现象,没有终点。毕加索说过现代绘画就是“破坏与重建”。这张画就是把柏拉图、洞穴、西游记这些形象重组了,重新成为一个可以凝视的对象。

“西游记与变形记”展览现场,偏锋画廊

Q:

在“西游记”同期还创作了一批黑白灰色调的“变形记”,色调的选择是有意为之吗?之前曾提及“毕加索的绘画对我就像一本绘画词典”,现在是否仍然这么认为?

A:

选择黑白灰是把事情简化,可以专注于我的问题。毕加索是现代绘画的巨人,不理解毕加索,想进入当代绘画,门都没有。

一根红线 2022 布面油画 200×150cm

Q:

回顾过往30多年的经历,你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或目标呢?

A:

我认为艺术家是那种可以把此生的经验传递到未来的人。我想把看到的、理解的、想象的都画出来,我想拥有可以直接描绘世界的能力和自由。

独白之一 2022 布面油画 200×150cm

Q:

对你来说,这次展览是一种追问、推进还是有了一个结论?

A:

这次展览对我而言是一种自我审视,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对绘画的理解,这种理解给了我一个难以确定的未来。也可以把这次展览看作一个起点,绘画作为一种可能,可以继续尝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