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底,经历了8年漫长筹备过程的星美术馆,以“开启START”作为开馆首展在上海徐汇西岸的美术馆大道上正式启幕。
星美术馆馆长何炬星肖像
2023年6月18日,星美术馆又推出了暑期最新的双展《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回顾 第一季》及《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十四 丁鸿丹:不惧AFRAID》,这次展览也是星美术馆的创始人何炬星先生从2018年筹备期间即发起的“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的首展,与很多单独呈现的展览或项目不同,何炬星希望这个持续进行中的项目能够“在时间线索上不断生长、不断发酵出更多新的想象力与可能性”,在项目的背后也凝聚着何炬星对于星美术馆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与期望,在何炬星心目中一座理想的美术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特别对何炬星先生进行了专访。
Q&A
-------
99艺术网:星美术馆在2018年筹备期间就发起了“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最初为什么会发起这个项目?
何炬星:我是2018年从香港回到国内并开始正式筹备星美术馆的,这个项目实际上是我为美术馆的未来发展规划出的一种可持续延展的形态,就像停在起点蓄势待发的列车一样。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另外,发起“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对我而言:一方面是训练美术馆团队,让团队理解星美术馆的思想基础和未来发展线索;另一方面是我要找到一个和年轻艺术家对接的窗口,这也是我最早筹备“艺术家谱系研究”的主两个要动机。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娄申义《时间与永恒》,2018,布面丙烯,200x150cmx8
99艺术网:今年6月18日在星美术馆推出的“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回顾 第一季”中,共有14位艺术家参展,为什么采用“13+1”这种命名方式?而不是直接用“14位艺术家谱系研究”或其他命名方式呢?
何炬星:最初发起“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的时候,我希望通过未来星美术馆的平台找到了一条与年轻艺术家对话的线索,后来我又想到这个项目实际与艺术家的实际年龄没什么关系,它所强调的时间性更多是艺术家创作中的某个阶段或转折点,而这种流动中的时间概念恰好也构成了星美术馆时间谱系的基础。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因为星美术馆从筹备之初就明确了自身的时间谱系,在我的概念中时间是星美术馆发展谱系中的主干,艺术家是枝繁叶茂的枝丫,艺术家所处的某个阶段是他成长的土壤,而我们的团队和我本人则扮演着养护人或者浇花人的角色。也如刚才所述,我们选择的艺术家并不是因为年轻,而是因为他成长中的某个阶段恰好与美术馆的时间谱系产生了对话的关系。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基于时间谱系的概念,“13+1”的题目本身也是一个生长中的、可变的题目,在“13+1”的基础上日后生长出“20+1”、“50+1”甚至“100+1”等题目也是成立的,而这种无限的生长方式也是星美术馆谱系的时间和生命。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那么谱系既然是有时间和生命的,所有参与到谱系中的艺术家和星美术馆之间的关系也是处在一种不断生长和流动的状态之中,包括艺术家某阶段的个性和特征都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而这些历史的切片或枝叶也会不断地加入到星美术馆的谱系之内,这种模式也会让星美术馆的时间大树在“13+1”的基础上结出更为繁盛的枝叶。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孙逸飞《我要我的生日蛋糕》,2022,布面丙烯,130x150cm
在确定了“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的题目之前,我们团队内部一直在讨论,我也请教过不同的学者、思想家和大学教师等,他们也给过我很多建议的题目,如截取一段诗文或一些散文类的题目等。但我觉得这些题目都是总结性的,并不适合一个生长型和未知型的时间谱系,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星美术馆的谱系和艺术家的相遇是具有偶然性的,在偶然相遇的时间背后,漫长的“陪伴”与“生长”过程也是星美术馆时间谱系的重要思想特征之一。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陆平原,《向你保证,他仍然瘦得可怜》,2022,树脂,漆,不锈钢(笼子),铁链,56x56x56cm
99艺术网:出生于1995年的丁鸿丹是这次“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中最年轻的一位艺术家,为什么会选择她的创作?
何炬星:有三个原因触动我做丁鸿丹的展览。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四 丁鸿丹:不惧AFRAID”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首先,是因为她的创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虽然还在学习,但在丁鸿丹的绘画中所体现出的个人能力与问题意识,已经表现出一种比较明确的倾向性与系统化的趋势,同时,她作为一位年轻艺术家,在这个年龄所特有的感性与冲动,又让她的创作充满了偶然性与不确定性,而这种年轻人特有的朝气与探索性也给了我信心。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四 丁鸿丹:不惧AFRAID”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丁鸿丹:我和红掌花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第二,她是一位具具备扎实写实基础的艺术家。怎样看待写实?很多理论都将写实等同于写真的图像与符号,而我认为写实作为一种创作手段,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一样,也是艺术家对于外在和内心世界关照的手段之一。我觉得不应该以写实或非写实来将艺术创作标签化,丁鸿丹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和不确定性,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写实绘画,她也不能被简单地归类为一位写实艺术家。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四 丁鸿丹:不惧AFRAID”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第三,丁鸿丹的性格与人品非常好,虽然在她创作中能感受到非常生猛且强烈的气质,但她与人相处的方式却非常单纯,虽然非常年轻,但同她相处时你会觉得像老朋友一样,特别有亲和力。
“艺术家谱系研究之⼗四 丁鸿丹:不惧AFRAID”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丁鸿丹:及时行乐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99艺术网:与很多美术馆的展览不同,星美术馆的展览都没有“策展人”,为什么?
何炬星:策展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它需要策展人具有丰富的前期知识储备,在策划展览时通过策展人的视角推导出一种独特的研究方法与展览的形态。但是策展人制度不是研究和呈现艺术家创作系统的唯一方式,也不是美术馆必须要选择的展览呈现途径,这是我没有选择某个策展人来为星美术馆策划展览的基础。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吴笛《复眼No.2》,2015,丝网印刷于亚克力镜面板、油画材料、铝塑板,350x500cm
同时,我也非常希望在星美术馆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展开属于自身的策展线索与脉络,我们也正为此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因为我们对于艺术家谱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缺失,我认为艺术家谱系的研究应该不断地延展其深度和广度,而不是急于将其归类和标签化,摆脱掉套路化和程式化的策展方式,不让现成的艺术制度去约束美术馆研究的自由性。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闫冰《散落的蘑菇》,2022,布面油画,180x460cm
基于以上原因,我也为星美术馆未来的展览确定了方向:倡导学术研究的自由性;倡导艺术家创作的无限可能性。所以在星美术馆开馆后的几个展览中,我也很警惕用固定的标签或身份名词去限制展览和观众的自由体验和想象力。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99艺术网:“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除了最后的展览呈现之外,还包括哪些前期和后期的工作或研究线索呢?
何炬星:在“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的推进过程中,关于研究这件事情有很多话题。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我认为星美术馆的任务一方面是要表明态度,表明艺术研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展示自身的研究能力,实话实说在研究方面我还在准备和探索的过程当中,除了借助社会资源进行研究之外,星美术馆的每一个成员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研究员和展览的协调员。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作为研究员,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去研究每一位走进星美术馆的艺术家,在展览的架构和作品梳理等不同的方面展现自己的研究态度;作为协调员,我们不仅只是在美术馆内部协调展览的生成,更多要去协调不同的社会资源进入星美术馆,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于艺术家和作品的长期研究工作。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包括对于星美术馆的开馆展“开启START”及艺术家的研究,我们为什么要采用四季和预计历时20个月的方式来呈现?每一季展览将呈现出怎样的层次感与复杂性?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导向和生成出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与线索?随着“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的推进是否会生长出某种新的形态?……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长期协调社会资源,并展开对其不同角度的研究与梳理工作。这种持续研究的姿态也是星美术馆的基础态度,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切入到时代语境与艺术发展的关系之中,并更好地面向未来和在更为国际化的环境中审视自身的发展。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99艺术网:在这次展览发布中,星美术馆也提出“(之后)‘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将会把重点放在更宽阔的国际视野上”?
何炬星:国际视野是我在筹备星美术馆期间最先考虑到的重点问题之一,因为在之前我曾创办过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其创办的初衷是梳理和研究自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30年的历史,将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所做出的、不同以往的创作面貌呈现在当下时代语境之中。而在筹建星美术馆时,我则将视野放到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因为在完成了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梳理工作之后,我个人的野心已经超越了单纯中国的范畴,而更愿意将中国当做世界的一部分去看待当下艺术的整体发展状况,所以我选择了1960年代以来的世界艺术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据我所知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是没有一个美术馆将这个方向作为建馆的背景或者是发展目标明确地提出来的,而星美术馆的时间谱系就是从1960年代以来至今的世界艺术,“以时间为轴心的历史视角和全球化的艺术研究视野”是星美术馆发展的核心使命,也是星美术馆国际视野的基础理念。
塔拉·玛达尼《Oven III》,2018,麻布油画,96.5x76.2cm
之前因为疫情的原因,在这次“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回顾 第一季”展览中只呈现了塔拉·玛达尼
塔拉·玛达尼《Oven I》,2018,麻布油画,96.5x76.2cm
一位外国艺术家的作品,他是较早进入我关注视野的国际艺术家之一,对于他创作的研究相对深入,对他的作品收藏也比较丰富。现在疫情结束了,我们也可以到世界不同地方去工作,后续的艺术家谱系研究项目会加入更多的国际艺术家人选。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宋琨《深潜》,2014,布面油画,375x180cm
99艺术网:近年来很多美术馆流行做“网红展”和“流量展”的模式,星美术馆考虑过做类似的展览吗?
何炬星:我认为“网红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美术馆做“网红展”的初衷是考虑到受众群体的审美取向和趣味选择,希望做出更容易被年轻人群体所接受的展览。星美术馆的开馆展“开启START”中的参展艺术家群体是以60后的艺术家为主的,展出的作品也偏向于经典和沉重,但来到现场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基本都是城市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对于展览和展出的作品都有非常明晰的个人判断,所以我认为不能用某个想当然的概念来预设观众的审美与喜好,而星美术馆做展览的初衷也是希望提供给不同的观众群体以独立欣赏和判断的机会,并在与美术馆的互动中不断完善着我们自身的研究体系。
“13+1 艺术家谱系研究系列回顾 第⼀季”展览现场 © 致谢艺术家与星美术馆
其次,我并不认同狭义的“网红展”或“流量展”的标签,我们常规认知中的“网红”多是指某些社交平台上取悦别人或靠搞怪博取眼球的的碎片化信息。而我认为“网红”不应该是一种单一的概念,其中应该也包括知识型的信息普及和能够给人思想上带来启发的深度内容等,所以我们很难用某个单一的标签去定义当下层次多元的文化艺术思想,而我个人更喜欢具有独特性和想象力的艺术创作,真诚和独特本身也可以成为“网红”的一种。
王晓曲《奔马图》,2023,布面水彩、丙烯,200x2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