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鲁虹专栏:图说师友——孙振华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鲁虹 2024-08-19

“图说师友”之孙振华
鲁虹画,2024年6月

按: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年——2019》出版之后,我所涉及的有关中国美术史的系列著作,实际上已经由1966年写到了2019年,因为,此前我已经出版《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与《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年——1999》等著作。本来想接着撰写1949年——1965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料其实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可因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我决定暂时放下这一计划。那么,在今后相对空闲的写作时段,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也征求过若干人的意见。由于我很同意一个朋友的建议,即借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的做法,将一些没有写进上述著作的重要材料,如一些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等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写出来,以为现在与往后的研究者提供补充性材料,于是我便由自己比较熟悉的师友开始了此一工作。起初,我也只是想运用文字的方式,后来又想到要以绘画的方式为每人画一幅肖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方力钧画相关作品的启示,结果就有了“图说师友”的专栏,只是三十多年没画画了,还是有点手生,相信画上一段时间,会有所恢复。后经与99艺术总编杨凯商议,拟每周发一期,文字会长短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希望读者能喜欢。

——鲁虹

 

在“对话”中进步

——略记与批评家孙振华的交往

 

2018年1月,我与振华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名为《两个散步者的对话》,收集了多年来的学术对话计21篇。在此书的《跋》中,孙振华写道 :“在我个人学术生涯的历史中,认识了鲁虹是一件大事。” 孙【1】 其实,认识他对于我亦特别重要。30多年来,我们既合作撰写过二本学术著作,也一起策划过多个学术活动,故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常有人说我们是 “黄金搭档” 。

《两个散步者的对话》孙振华、鲁虹著
2018年1月为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3年7月,我从湖北文联借调到了深圳美术馆,在一个展览上认识了孙振华,当时只知道他是浙美 【2】 毕业的雕塑史博士,后留校当了副教授,前不久调入深圳雕塑院。起初,我们交往并不多,仅仅是在一些学术活动中见面时打个招呼。次年我正式调入,第一项着手的工作就是编辑《深圳美术馆》馆刊,为了讨论美术馆的各项功能,我特向孙振华约了稿,此外还向迟轲、范景中、皮道坚等约了稿。

孙振华很快将稿子写毕寄来,文章的标题为《美术馆与观众》,讨论的是美术馆的公教问题,文章不仅写得很好,文笔也特别流畅,一看就可感到,他是有着丰富阅读经验或对美术馆建设有着深刻认识的学者。此后,我们的交往就多了起来。

孙振华受过中文、美学与美术史的正规训练,阅读极为广泛,谈问题总能高屋建瓴,一下即切中事物的要害,所以与他交流,总会让人有受益匪浅之感。而且,没过不了多久我还发现:在很大程度上,他是集学问、智慧、义气、趣味、责任感于一身的人,综合素质极高……完全可以说,即使没一点学问,他仍然是值得交往和信赖的好朋友。在功利滔滔的深圳,不少人更关心的是如何赚钱,能与这样的朋友经常进行精神方面的“聚餐”,实在难得!

2006年10月,左为孙振华,右为鲁虹
于北京宋庄孙振华的作品《超女》前

正如孙振华在《两个散步者的对话》一书的《跋》所言,我与他的学术交往是从“对话”开始的。

1996年6月,皮道坚在华南师大主持召开了“走向21世纪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活动。由于此前孙振华更多是关注当代雕塑,故没有被应邀参加。回深圳我到老深圳雕塑院去玩,很自然谈到了在广州参加活动的情况。也正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产生了要联名写篇文章的念头,经讨论,我们决定采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在我们看来,“对话”虽然算不上十分经典的文体,可这种古老的形式不必顾及书面语言的修饰性与文章起承转合的程式,以面对面的方式直指问题,明心见性。文章写好起名为《寻找新文化的切入点》,发表在了《美术观察》1997年第5期上。接下来,我们又结合当代水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继续撰写了《关于水墨艺术的对话》,此文包含两个问题:一是《形式主义的困境》;二是《超越“精英情结”》,发表在了《美术研究》1998年第3期 上。此外,还有一篇《破除玄学、解放水墨》的文章亦发表在了中国美术网站上……

1994年,为鲁虹编辑的《深圳美术馆》馆刊
发表了孙振华撰写的文章

2001年3月,时任湖南美术出版社总编的李路明来深,孙振华在园岭一家湖南餐馆招待了他,我也被请去作陪。席间,孙振华谈到了深雕院将要搬到中康南路雕塑家园,他还说,新深雕院会有一个较大的展厅,他希望我们能提供一些举办具有新意展览的想法,于是,我们决定策办一个与转换与借鉴传统水墨有关的展览,其展名“重新洗牌”为孙振华所起,副标题是“以水墨的名义”。而我们之所以要策办此展乃是想挑起以下话题,那就是促使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思考一下:究竟应该如何面对传统的文化资源?又应该如何形成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言说方式?

《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10月

非我们所料,展览邀请函与相关奉告在网上一经发出,我们很快就收到了一些艺术家发来的参展方案以及一些批评家的积极反馈。经周密准备,展览于2001年8月在举办,同时还推出了展刊,而同名画册则在10月由湖南美术出版社推出。展览开幕的第二天下午,出席广东美术馆学术活动的20多名批评家还坐大巴到了展览现场,大家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较为普遍的反应是:这个展览充满着活力,给当代水墨和当代艺术都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新方案。不久,各个学术刊物和网站均出现了相当积极的报道和评论,更对后来出现的很多新水墨展乃至创作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央电视台对《“重新洗牌”——以水墨的名义”》所进行的报道
2001年9月

与先前曾出现的所有新水墨展不同,因为参加展览的45位艺术家中,除了有20位是从事当代水墨创作的,其它都是从事油画、雕塑、版画、装置、等其它门类创作的。而我们之所以要如此选择,乃是 希望非水墨艺术家能从外部进入当代水墨,并为当代水墨发展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事实上,我后来策划或参与策划的一系列当代水墨展览一直贯彻了类似想法,比如在国内各城市、美国、欧洲巡回展出的“墨非墨——当代水墨艺术展”、在深圳与德国展出的“墨变”展、在武汉与北京展出的“再水墨展”、还有在北京展出的“中国新水墨作品1978-2018”展等等。

由鲁虹与阿克曼策划的“墨变展”
于2012年8月在德国汉堡美术馆展出

在欧美,一些优秀的美术馆都有常设的学术论坛。比如英国史论家贡布里希的名著《艺术与错觉》就是根据他于1956年春天在华盛顿国立美术馆梅隆论坛上的七次讲座扩展而成。2002年,王小明刚调到深圳美术馆就任馆长便与我进行了一次长谈,她希望我在业务上多出好点子,而她一定会尽全力支持我的工作。于是,我就向她谈了希望能举办深圳美术馆论坛的想法,听毕,她让我立即着手实施。后经认真准备,第一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于2003年12月15日在深圳市贝岭居宾馆召开,这次论坛的主题是“共生与互动”,由皮道坚老师和我主持,其成果发表在了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文集《艺术新视界》上。

1994年,左二为李媚、依次为鲁虹、杨小彦、孙振华
于河南巩义

但自第二届始,深圳美术馆论坛就一直由孙振华与我联手策划与主持,其主题多为他所出,既对当下的艺术创作与批评现状有明确的针对性,也广受好评。每届论坛都分为上下两场,一般是请孙振华负责开幕式或上半场的主持与相关总结,我则负责下半场的主持,主要是因为他对会场的调度自如,既流畅又从容,另外,他尤其善于归纳总结会议成果,而这在当代批评界也是公认的。

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于2005年11月30日、12月2日分别在深圳与澳门举办,学术主题是“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第三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于2008年1月13日举办,吴鸿也参与了主持,主题为“媒介”“图像”“市场”,第四届深圳美术馆论坛于2010年1月23日举办,主题是“当代艺术与艺术史写作”;第五届深圳美术馆于2011年12月22日举办,主题是“社会主义经验与当代艺术”,第六届深圳美术馆于2013年11月20日举办,主题为“数字时代的艺术批评”。与以上论坛相关,所有学术成果都发表在了不同的6本文集上。

六届“深圳美术馆论坛”文集

2001年初,在写完《现代水墨20年》一书之后,按计划,我本应编写中国当代艺术史提纲的,但我意外收到了湖南出版社老友邹建平的来电,他说,因有位批评家不能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倾向丛书》中涉及行为艺术的一本,故希望我能接下这一任务。而他请我写此书的理由,竟是我交稿一向提前。刚听到这个消息,我比较犹豫,经反复劝说,只好赶着鸭子上架。考虑到以我个人的精力,要想保证质量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于是便请了孙振华一起参与写作。此后,我们各自花了一些时间熟悉行为艺术的材料,通过认真思考,我们一方面确定了写书的基本框架与相关问题的链条,另一方面也选择了一些优秀作品作为分析的重点,此外还根据8个问题列出了写作提纲。

出版于2002年的《现代水墨二十年》

按照分工,孙振华撰写《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五章与第六章;而我撰写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与第八章。在正式开写之前,我将长期收集的相关资料与书籍装了一大箱,让孙振华的司机拖到了深雕院。他写得很快,3个多月就完工了,在他让司机将资料与书籍还我后,我马上接着写了起来,又过了4个多月,我也写完了。为了保持文章的整体性,我们还采取了汇总讨论、相互修改的方式。由于我们合作得极为默契,以至很多人都难以判断,究竟那一章是哪位写的。不过,在我们上交了书稿后,湖南出版社因故一直没能出版此书。2005年,我向时在河北出版社任职的冀少锋谈及了此事,经他向社里争取,此书终于在2006年6月对外出版。我们也曾想再补充一些材料或内容,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如愿。

《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
2006年6月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6年6月24日下午,河北美术出版社当代艺术编辑室在北京朝阳酒厂国际艺术园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邀请相关人士针对本书的出版与中国的行为艺术的实际情况展开了严肃的讨论。主持人是朱青生,参与的人员有10多位。我与孙振华因故没能出席会议。会议对如何界定行为艺术、中国行为艺术的现状与今后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尽管大家远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对行为艺术的健康发展显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后来,也就是2014年7月,一些批评家在神农架出席“中国行为艺术30年”学术讨论会时,亦对这本书给予了肯定。

鲁虹在“中国行为艺术30年”学术讨论会上发言
2014年

行笔于此,我与孙振华曾经合作的许多学术项目不禁一一涌上心头,如: 1997年在深圳一起策划的“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1998年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策划的“第一届当代雕塑展”、2004年在深圳一起策划的“公共艺术在中国”论坛、新世纪以后在深圳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多个学术展览等等, 而且还有他为我的几本专著撰写前言……需要说明的是,因本文偏向于写我与他的学术合作,故没详细介绍他的学术成就,在此仅引用批评家刘淳简略评介他的文字:“ 孙振华始终行走于雕塑研究与雕塑史写作之间,敏感于雕塑与装置、与环境的再生关系。 同时触及油画、水墨以及更多的视觉领域,2003年出版的《中国雕塑史》,是他多年的教学与研究经验的成果,这部图文并茂的教学参考书,堪称第一部图像中的中国雕塑史,在国中曾引起反响,成为专业领域不可缺少的教材与读物。除此之外,他将笔端伸向当代社会与现实,观察细致,大胆方言。几年下来,出版了《广场操练》《十年而已》《处处尘埃》等随笔集,艺术界有人惊讶并困惑,分不清写作者的孙振华是否自己所熟悉的那个孙振华。”【3】

孙振华著《中国雕塑史》
2003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最后强调一下,即我与孙振华虽然在一起多是进行学术交流,但当我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些困惑时,也会求教于他。2004年王小明馆长调离之后,深圳美术馆来了一个新馆长。本来,作为艺术总监,我是负责业务工作的,但因为他搞传统山水,而我做当代,结果就给展览的安排带来了一些麻烦。我当时认为问题很严重,就找孙振华聊了此事。他说,好办得很,你可向新馆长表明,因要完成重要的写作任务,你希望从此不再负责馆里的业务工作了。后来,我按这一思路找新馆长谈了话,从而为自己赢得了8年多的时间,也做了不少想做的事情——不但出版了一些专著,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与活动。

第二届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
费俊作品《水曰》
展览由孙振华担任策展人
鲁虹、冀少峰任学术主持
傅中望任艺术总监

古人说“人生有一知己足矣”,如今,我们因为退休都选择了回武汉,这就使得一些专业上的合作又有了继续的机会。比如,这些年,我与冀少峰就一起参与了由他和傅中望共同策划的两届大型“东湖生态雕塑展”等等。

但愿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除能联手再做一些有意义的展览和活动之外,还能争取一起出版一些有分量的学术著作!

2024年8月16日

于武汉合美术馆

孙振华,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湖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长。

注:
【1】见《两个散步者的对话》,(孙振华、鲁虹,北岳出版社,2018年1月)
【2】浙江美术学院后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
【3】见《两个散步者的对话》,(孙振华、鲁虹,北岳出版社,2018年1月)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