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巡天:寻找世界模型——艺术与科技展”在浦东碧云美术馆开幕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4-08-19

2024年8月16日下午14:00,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与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承办,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科学中心、上海浦东新区雏鹰科普促进中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协办的“巡天:寻找世界模型——艺术与科技展”在上海碧云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集合了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团队创作的作品,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呈现了一场关于宇宙与人类未来的深刻探讨。

探索宇宙的无限

在这个量子时空无法穿越的阶段,人类对宇宙的理解主要依靠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和艺术的想象。人类逐渐深入理解宇宙的广袤与神秘,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列子曾言:“体道合真,万物齐一。”只有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而在这种境界中,人类可以通过宇宙的熵增定律,感悟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连续消融。

根据熵增定律,宇宙中的能量总是朝着无序的方向发展,每一刻时间的“滴答”都意味着动量的微小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机械振动释放声能,记录下历史的痕迹,预示着时间既向前推进,又在历史中不断消融的过程。生命体在其内部环境的稳态效应和组织细胞的长期协同作用下,持续记录事件信息,不断累积经验和记忆。宇宙的记忆通过物质的演化和熵增过程,驱动时间向前流逝,最终引导整个天体系统走向热寂和湮灭。时间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示了一个既宏大又微妙的宇宙进程。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融合

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的13位教师指导89位学生创作的39件艺术与科技作品,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团队的5件作品,共同展示了科学史上的重要议题。展览分为“深空”、“深时”、“生态”、“生活”四个单元,旨在通过艺术的涌现和时间的遐思,寻求一种“世界模型”的心灵物理和替代法则。为加深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展览每件作品都特别设计了一个与其内容相关的科学性问答,为观众提供深入的科学说明和背景信息,使艺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更加清晰。

在“深空”单元,展览特别关注了人类航天活动,尤其是2024年中国航空航天的重大成就。2024年6月,“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采样作业,这是中国探月工程二十年的高光时刻。展览通过“巡天”的导向,突显了航空航天科技课题的跨时域意义和理念创新。强调航空航天技术对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性,尝试激发观众对深空探测和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

正如现代宇宙航行学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所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呆在摇篮里。”在无限的宇宙中,思想和行动是人类意识的本能投射。艺术家们利用想象力和科学技术,直面量子时间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共同展现出那些珍贵而又稍纵即逝的人间时刻。

展览的每一件作品都融合了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呈现出科技进步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深远影响。艺术的感性与科学的理性在这里交汇,形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展览旨在激发观众对未来的思考和想象,鼓励大家在艺术的熏陶中,反思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使命。这不仅是一场视觉和思想的盛宴,更是一场关于人类未来的深刻对话。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