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食物之地:自然培育室”——探索人与自然共生的实验场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2024-10-06

9月29日,北京国际设计周大兴榆垡分会场推出的展览“食物之地:自然培育室”正式启幕。参展艺术家有潮汐共和、崔昱、费俊、高文谦、何聪进、基因组美食中心(CGG)、梁文华、邱宇、苏永健&巴瑞云、王墨石、徐超凡&任庆齐、徐恒康&阚海明、张天怡。

展览现场

这是一场充满新发现的自然、科学与艺术之旅。展览以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为核心,旨在通过艺术与科学的融合,重新审视我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探讨可持续发展模式。

“自然培育室”不仅是一个种植和栽培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孕育思想、传递文化和促进生态意识觉醒的场域。在这里,我们将追寻自然的智慧与力量,种植不再仅仅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是让我们与土地、与他者、与自我产生更深刻的连接。土壤被视为生命的孕育者,植物成为教育者,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通过日常的实践融入更广阔的生态系统。我们将通过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围绕种植、花园、社区、生态展开探索,构建一个理想的食物之地,激发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全新理解与思考。

策展人徐超凡导览

艺术与科学的交织:重建人类与自然的生态联结

本次展览呈现了13位/组艺术家的作品,围绕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展开深入探讨。展览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强调所有生命和物质都是相互作用的行动者,人类无法置身自然之外,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一生态网络的一部分。然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失去了对食物本源的感知。种植、收获、分享,这些原本自然的行为,正被现代科技和工业体系所取代,这种便利表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土壤退化、生态失衡、气候变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健康问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寻求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费俊《飞鸟集》

《飞鸟集》是一幅运用中国宋代花鸟画视觉语言再造的数字花鸟长卷,作品蕴含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诗情画意,写意着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万象自在的美好境界。长卷中富于文人画精神的自然图景会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而实时演变,赋予了作品一种生命感,令画卷成为了大自然的诗意镜像; 画面中形态各异的飞鸟意趣盎然地与现场观众互动,亦让作品成为了人与自然的交互界面。

基因组美食中心《太空永续农业》

《太空永续农业》是一系列用于种植、解读和保存在外太空种植或食用的可食用植物的花园网络。这些花园不仅是汇集和分发地外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场所,还引导参观者将目光投向天空中的多物种活动,探讨人类探索欲望与生物延续驱动力之间的关系。该项目旨在吸引普通公众和专家群体,探讨农业生物多样性、长远思考、地球系统和空间科学等主题。

潮汐共和《信标》

《信标》是潮汐共和⻓期研究和延展的作品系列《河床计划》中的一部分。该系列以“水域”为线索,在人工技术与自然生态叠合的系统中抵达至“人”的新生存可能,其过程充溢着神秘主义、荒诞不经与人工生态的内在诗性。作品试图寻觅技术与生态交织地带的崩裂、身份认知错位、以及语境置换所产生的鸿沟,并虛构了未来情境下的危机及弥合方案。借此,作品试着提供一种新的视⻆,在日常中人造技术与自然深度耦合的可能性。

高文谦《家园》

《家园》虚构了一个虚拟世界的社区里的采访,影像中来自各个生物圈的动物化身从各自的角度(游客,本地居民,保安, 管理者)围绕家园的话题讲述这个社区的愿景,优势,问题 … 这些讨论既是当今游戏世界里的一些议题,同时又很像城市社区建设中的探讨。人物身后是现实的社区的风景。现实中的社区与虚拟世界中的社区因“乡愁”问题在此处产生交汇碰撞。

苏永健/巴瑞云 《当呼吸可以言语》

《当呼吸可以言语》营造了一个交互场域,试图剥离我们现有的、极其高效的语言体系,借由呼吸引发头顶的触角摆动发声,将动物的交流方式复归于人类身上以制造新的面对面关系。在此,人们以往惯用的言说经验被悬置,现有语言的一切符号被简化为信号。试问:作为自然的一员,我们该如何重新定义彼此间的联结关系?

邱宇《微·声》

在地球上,植物主宰着绝大多数的陆地环境,但是人类经验与植物生命处于不同的时间维度。当我们进入植物的微观世界,就会发现它美丽且迷人的“生命宇宙”。《微·声》通过显微镜实时采集植物的叶片信息,通过算法合成不同频率和音色的声音,组成植物显微信息的“交响乐”,并通过装置中间如同花朵一样的喇叭矩阵播放出来。

崔昱《豌豆花》

《豌豆花》是关于未来生命与技术“融合”的样态构想。 技术乐观主义者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将与人类结合,形成复杂的依存关系,超越现有生命形式和感知水平。豌豆花作为典型的闭花受精、自花传粉的植物,与艺术家所设想的未来生命特征相暗合,未来生命必然是以“雌雄同体、雌雄难辨”为特征的。 《豌豆花》由此诞生,展现出一种“融合态”下的新生命形式,并默默孕育着其他生命体。

徐恒康/阚海明《植物密语》

《植物密语》探讨了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特别关注了苔藓植物的生态功能、植物与丛植菌根真菌的合作关系,以及微塑料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艺术的视角,希望唤起公众对自然界微妙平衡的关注,并共同思考如何应对未来的环境挑战。

徐超凡/任庆齐 《食物花园》

《食物花园》重塑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生态共享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成为能量的供给者而非索取者。在全球面临着严重的食物相关环境和社会挑战的情况下,“食物花园”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可持续的食物系统提供了一个新设想,倡导我们通过食物进行思考和行动,重新审视我们与技术的关系,改变我们的饮食和种植方式。

王墨石《阈限人》

浮萍从野生湖泊里被打捞,在这片人为的水域与黑色水体各自分割边界。《阈限人》就像是无数织出这平整绿色的细微浮萍,飘浮在介质的临界面上。既不知从何而生,也不知向何而终。湖面构成了现实与潜意识间的阈限通道,介入空间的每个人化身阈限人,共同将这个空间变成了一场不可言说的仪式。

张天怡 《植物智能计划》

《植物智能计划》以“生态关系”为切入点,基于植物智能研究,承认植物的能动性和权利,利用生物科技手段和材料,修复商业育种作物丧失的与动物间生态联系;这是新的对生态的介入和修复形式,是一种新的生态艺术形式;从艺术内容来说是基于深层生态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创造了一个新的价值观,呼吁回归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关系。

梁文华 《植民——城市野地计划》

城市中的野地是一种复合型的生态系统,其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一直被现代文明生活所忽视。与城市其他的生态系统不同,城市里的野地是外来物种的天堂,城市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这些物种可以忽视地理与气候的差异,生长在离原产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自发性的城市植被是文明与自然的共同选择,这些外来物种更适合且应该在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担任更加重要的角色。

何聪进 《混生园林》

《混生园林》尝试去构建未来不同系统之间的共生关系,作品由数字仿生植物、数字媒体景观、机械物理仿生植物、和自然植物构成。作品呈现出一种未来生态修复的设想,即便人类消失后这些系统还会维持生命。混生园林也在映射着当下生态被数字化包裹的情景,同时在表达一种数字生命系统之间的共生是否也是未来生命的一种共生方式。

交织的未来:生态、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对话    主题论坛

在开幕论坛“交织的未来:生态、科技与艺术的跨界对话”环节,特邀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恒康以及青年策展人邢丹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四位嘉宾分别从艺术创作、设计实践、科研探索和策展经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生态、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创新可能性,为现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思考视角,带来了关于未来跨学科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艺术家任庆齐与牛约堡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表演。通过声音与影像的融合,创造了沉浸式的感官体验,这场表演带领观众深入探索自然与人类、声音与画面之间的动态联结,使观众在视听交织中感受到不同维度的共鸣与连接。

展览信息

食物之地:自然培育室

2024.9.30-10.31

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梦幻紫海香草庄园

总顾问:李成贵

学术主持:王春城

学术指导:范希峰  费俊  张秀海  黄杰

总策划:杨志臣

展览统筹:杨学军  胡晓立  苑钧维

策展人:徐超凡

执行策展人:任庆齐

视觉设计:仙   人

空间设计:沈星逸

主办单位:

北京山区发展研究会 

北京市大兴区文化和旅游局

北京市大兴区园林绿化局

北京大兴区榆垡镇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花卉与景观生态研究所  

北京大兴榆垡绿堤兴航集体林场

支持单位: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

关于「食物之地 SITOPIA」

“食物之地SITOPIA”是一个将农业作为行动主义和艺术形式的研究-创造网络,旨在将不同利益相关者汇集到一起进行交流、讨论与合作,将农业科学知识和美育实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让普通观众和专业研究者都参与到农业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长效思维、可持续等议题中来。

扫码预约观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