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师友”之徐可
鲁虹画 2024年10月
按: 在《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年——2019》出版之后,我所涉及的有关中国美术史的系列著作,实际上已经由1966年写到了2019年,因为,此前我已经出版《文革与后文革美术1966——1978》与《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年——1999》等著作。本来想接着撰写1949年——1965年的中国美术史,资料其实也收集得差不多了,可因一些客观上的原因,我决定暂时放下这一计划。那么,在今后相对空闲的写作时段,我该做些什么呢?这是我近期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也征求过若干人的意见。由于我很同意一个朋友的建议,即借鉴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奥·瓦萨里的做法,将一些没有写进上述著作的重要材料,如一些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等关于艺术的趣闻轶事写出来,以为现在与往后的研究者提供补充性材料,于是我便由自己比较熟悉的师友开始了此一工作。起初,我也只是想运用文字的方式,后来又想到要以绘画的方式为每人画一幅肖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方力钧画相关作品的启示,结果就有了“图说师友”的专栏,只是三十多年没画画了,还是有点手生,相信画上一段时间,会有所恢复。后经与99艺术总编杨凯商议,拟每周发一期,文字会长短不同,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希望读者能喜欢。
——鲁虹
与当代同行
——略记与著名编辑徐可的交往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贵人’是指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给你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他们可能是你的导师、朋友或者是那些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的人。”从此角度出发,我认为:徐可显然是我人生中的“贵人”。因为,在她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之下,我不仅顺利出版了两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中文著作或一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英文著作。 [1] 而且,在由她负责编辑的《艺术当代》杂志上,我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有关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文章。此外,无论是在深圳美术馆,还是在武汉合美术馆工作期间,由我所策划的一些重要展览与活动——包括多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系列“优秀艺术家研究展”“墨非墨”展与“再水墨”展等等都在《艺术当代》杂志上得到了极为充分的报道。而每当想到这些,我都非常感谢她!
鲁虹与徐可在嘉德书展上介绍
新书《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
1
“半路出家”建奇迹
我与徐可相识在2002年,那一年的10月30日,深圳美术馆推出了系列当代油画展的第一次展览: “观念的图像—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此展为我策划,共展出了具有代表性的12位当代油画家——如王广义、张晓刚等人的作品60多幅。展前,因《当代美术家》执行主编俞可的极力推荐,我特别邀请了《艺术当代》的编辑徐可出席开幕式——由于这家杂志于2001 年才创办,故当时的知名度还不是很高。据知,作为专业从事传统绘画出版的上海书画出版社之所以要创办关注当代艺术的杂志,主要是总编卢辅圣先生希望拓宽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文化视野。事实足以表明:他的这一决策非常正确,从而为该社赢得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当代艺术》2001年创刊号封面
徐可为人谦虚、平和,而且十分低调。见面不久她就对我说,她是于2001 年5月才从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调到上海书画出版社的,读大学时,专业学的是古典文学及美学。虽然过去曾经担任过《艺术交流》与《振龙美术》的编辑,但对于当代艺术还不是太熟悉,因此她希望我能与俞可等老师一样给她以帮助。但过不久我便发现,其实并非如自己所说,她真是当代艺术的“外行”,记得我在拿到介绍“观念的图像”展的那期《艺术当代》时,就感到她做得非常专业。更令人无比惊讶的是,她迅速摸准了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与敏感点,随之也进入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具体来说,由于认真研究了自新潮美术以来的大量文献 ,同时又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故她与团队不仅总是能在纷繁复杂的案例中选取切中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好命题,而且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创作与活动的案例中选取出很好的案例加以评介。事实上,一大批在当代艺术领域卓越有成就的艺术家、理论家的作品,还有一些重要的展览与活动,都在《艺术当代》上得到了及时而到位的推介。这也使其很快成为了继《江苏画刊》以后的另一个关注当代艺术的重要阵地。比如在我撰写《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的过程中,就会经常查阅《艺术当代》,由此我常想:就凭这二十多年辛苦编辑而留下的《艺术当代》,徐可的名字肯定会这本刊物一样永存!
2
共同策办“变异的图像”展的过程
由于《艺术当代》从创刊起,就十分强调对新艺术形态的大力推介和认真研究,更由于自2003年以来,徐可与她的团队非常关注中国当代架上绘画,并较早提出了 “中国新绘画” 的概念,故我与《艺术当代》有着较为密切的合作:一方面我在其上发表了好多篇关于“图像转向”与“中国新绘画”的文章;另一方面,我还与《艺术当代》合作,共同策办了“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开幕式现场
记得是在 2006年3月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徐可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艺术当代》与上海美术馆拟联合主办一个关于新绘画的展览,并由南京青和集团投资,因考虑到我在深圳美术馆已经策划过好几个影响较大的中国当代油画展,所以她与相关人士都希望由我来策划。那时,我也正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 鉴于九十年代初出现的新绘画浪潮中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与作品已被较多介绍,所以,我想把目光转向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新绘画浪潮上。 在我看来,这样将使我可以结合一些更新的作品围绕“图像转向”与“虚拟叙事”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考察,于是我爽快答应了徐可的邀请,并立即做好了策展方案。好在不仅《艺术当代》、上海美术馆与南京青和集团方面完全同意我的想法,此外也得到了各位参展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后经积极筹备,“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遂于 2006年12月2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同名画册与以介绍此次展览为主的新刊物《ART视界》同时与广大观众见了面。本展集中展示了28位年青油画艺术家的油画作品。通过展览,人们并不难发现,中国一批优秀的当代年轻艺术家,在新的文化境遇下,已经显示出全新的,或者说不同于上一辈艺术家的创作倾向。
“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
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的第二天,部分参展艺术家、本展学术委员会成员、特邀批评家、媒体编辑、记者共五十多人出席了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大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一些学术成果先后出现在了各艺术媒体上,这也引发了大家的进一步探讨。
3
“水墨新维度”展的联合策办
2012年3月,经艺术家邵戈介绍,我与北京太和大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苏建党商定,要做一个推介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由于来年正好是“93批评家提名展(中国画部分)”举办20周年,所以我建议用隆重纪念这一日子为主题来做好本次展览。又由于中国美术馆方面强调举办方必须要有国家的艺术机构参与,故经我建议,特邀《艺术当代》杂志作为主办单位,为此,徐可给予了大力度的支持,否则是难以成事的。
“水墨新维度——第一届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2013
在讨论举办展览的过程中,大家不仅一致赞同我的想法,即要推介出当今最优秀的10位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此外为了强调公信力,大家还赞同我的建议,即由我首先推荐9位长期关注中国当代水墨创作的优秀批评家与我一起组成学术委员会,然后择日当着多家媒体的面进行投票。后经各位提名批评家认可,当年6月1日下午,本展学术委员会成员——(按姓氏笔画排列)皮道坚、刘骁纯、孙振华、杨小彦、陈孝信、贾方舟、殷双喜与冀少峰于众多媒体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暨优秀当代水墨艺术家的评选会——彭德因有事,当时是以电话的方式参加了会议。也由于本展的举办模式是全新的,所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水墨新维度——第一届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
艺术家提名会现场
那天举行的会议先是介绍了即将举办展览的名称、时间与地点,接着根据严格的学术标准,在60多位媒体代表的现场监督下,经三轮民主投票与公开唱票,最终选出了10位当代水墨艺术家参展,他们是:(按姓氏笔画排列) 刘庆和、李津、李华生、李孝萱、邵戈、张羽、沈勤、武艺、南溪、梁铨。 不过,在第三轮投票完毕,意外出现了沈勤与另一位艺术家同票数的情况。原准备再投一次票,因孙振华建议由策展人定,于是我便选定了沈勤。而经过紧张而有序的筹备工作,为《艺术当代》杂志社、北京太和大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主办,兴和县察尔湖开发有限公司、内蒙古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协办的“水墨新维度-2013批评家提名展”终于在2013年4月6日下午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在展览开幕之前,主办方推出了同名画册。展览开幕不久,马上举办了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本展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参展艺术家、特邀嘉宾、举办方负责人、媒体代表多人出席了会议,其纪要也发在了《艺术当代》2013年第5期上。
“水墨新维度-第一届中国当代水墨提名展”
研讨会现场
4
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二本中文著作
与一本英文著作的出版
在主编出版了三个版本的中国当代艺术图鉴的基础上,我先后出版了三本普及版的有关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著作。由于有了这样的基础,我遂于2010年开始了撰写专业版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工作。虽然在长达三年的过程中,我还抽空主编出版了《新中国美术60年》(上、下编)与《中华美术百年:1911——2011》二套图书,亦参与了一些学术活动,但其进展总的来说是很顺利的:首先我得到了深圳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在经费上的支持;其次我得到了徐可与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签订出版合同时,我是将该书的上限定在了1978年,而将下限定在了2008年。可写到1999年时,已经超过了出版社所规定的字数与印张数,再也无法装入更多的文字与图片内容。因此,在征得徐可的同意后,我将下限改在了1999年,并计划将有关2000年以后的内容放在下一步将要撰写的新书中。后来,在徐可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9-1999》终于在2013年11月出版。 这当中包括她无数次的看稿、样稿、与我通话、跑印刷厂等,个中甘苦,一言难尽……记得是在第六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即将闭幕的当天,也就是11月21日下午6时许,我与出席论坛的批评家朋友正在东湖宾馆吃饭的时候,深圳雅昌印务公司的工作人员将印好的六箱书籍赶送到了餐厅。当场,我也顾不得吃饭,便兴致冲冲的给一些朋友送了书——这是我即将退休前发生的重要事情,那场境、那气氛,那心情……我终身都难以忘记。再往后,在徐可的极力促成下,此书的 英文版于2021年1月由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出版(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翻译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资深教授戴桂玉。本书的封面由我的儿子设计,由于他认为历史就如一面镜子,所以,他有意采用了银色镜面材料,而这一创意也得到了许多人的赞许。
鲁虹与徐可在《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出版后合影
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本来,我想在退休后,集中精力撰写有关新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史,但2014年以来,我一方面要忙于武汉合美术馆的事务,另一方面还在为湖北美术出版社主编六卷本的《中国当代艺术全集1978-2008》, [2] 故虽然我利用业余时间一直断断续续地在撰写此书,还是令交稿的时间一拖再拖。由于和上海书画社签订的合同,务必于2020年5月底交书稿,于是在我年初就计划于春节期间集中精力写完本书,不巧赶上了新冠疫情流行只能宅在家中,这也在客观上帮助我完成了任务。书稿虽然是按时交的,但《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于2023年3月才正式对外推出。在两年多的过程中,徐可不厌其烦的看稿,并向我多次提出修改意见。在我的记忆中,校稿至少有十多次,而这也是我出书校对最多的一次。与此相关,为了与上一本书相呼应,本书的封面特意采用了铜色镜面材料。
《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 - 1999》
《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 - 2019》
2023年4月8日晚,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嘉德文库在嘉德书店举办了“《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新书发布会”,会上,徐可首先介绍了两本中国当代艺术史著作的写作特点,接下来我结合自身的经验,讲述了如何撰写两本中国当代艺术史著作的过程,同时分析了4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所发生的变化。最后,由郭红梅分享了对当代艺术史研究和写作的观点和看法。
在嘉德书展上介绍新书《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
在这里,我还想提及的是:第一、由于徐可与团队的极力宣传,本书于2023年底已经售馨,目前只有少量套装书。 [3] 第二、本书于2024年1月被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评为“2023 年度影响力图书’,并颁发了奖证。所以,我在此要引用我在新书发布会上讲过的一段讲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将永远感谢徐可老师,正是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我才把两本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书写完了。也许有人说,这不过是外因,但我坚持认为,如果没有这个外因,即没有很好的出版平台与机会,没有徐可老师大量的中肯意见,这两本书是绝对写不出来的。”
2024年9月30日于武汉东湖
徐可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艺术当代》、《公共艺术》主编。曾策划主持《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绘画邀请展》《超越图像·中国新绘画——艺术当代架上绘画学术提名展》《日常——文化生存的直觉描绘》等展览,并策划组织“中国美术研究丛书”、鲁虹《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中英文版)《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0》、吕澎艺术史著作系列丛书、巫鸿编著“中国材质艺术”丛书、公众艺术研究丛书等图书出版。
注:
[1]即:《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13年11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2013年3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2020年6月,美国斯帕格出版公司出版(SCPG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 六卷本《中国当代艺术全集1978-2008》于2020年由湖北美术出版社推出。主要是介绍这三十年出现的重要当代艺术作品,基本上是每隔五年一卷。而原来欲出版的第七卷,即三十年来重要学术文献卷因故推迟。
[3]套装书包括《中国当代艺术史1978-1999》与《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