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朝阳,《日出》 布面丙烯,400×300cm,2024年
1853年,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艺术趣味的代言人、评论家约翰·拉斯金发问:“看看自己的房间,你看到了什么?”尹朝阳的最新个展“汹涌的房间”正在偏锋画廊展出,三个房间娓娓道来艺术家创作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二十多年来,尹朝阳通过对社会、人性、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敏锐观察,形成了对时代症候的个人态度与艺术风格。人至中年,他仍对绘画充满理想的想象——脱离围绕着图像展开的现实描述,他回到艺术家自身,情绪的叙事成为艺术家给予观众的留白。
作为艺术家个人线索上的持续推进,展览仍以“人物”为中心,最新创作的40余件作品分布在“房间一:恢复那个无名事物”、“房间二:素描的持存”和“房间三:汹涌的房间(纸本也有穿透力)”。作为近两年绘画带给他的直接回应,成为又一个汹涌的节点。
“汹涌的房间”尹朝阳个展展览现场
1
汹涌的节点
人的丰富且复杂,经常作为被表现的对象。“房间一:恢复那个无名事物”中,让人不免联想到艺术家对不同灵魂的捕捉。大尺幅的《日出》占据展厅的C位,五双层叠而低垂的眼睛中间,悄然升起一轮红日。有别于之前厚涂法,在绘画与图像的交汇,笔触与色彩的层叠间,掺杂着不可名状的情绪,亦增叠个人精神的厚度。
在此次展览中,尹朝阳首次大量使用了介于“水性”与 “油性”之间的丙烯颜料,《梵高》、《蓝色的自画像》、《卧游图》、《深谷》、《深渊》……用自己的语言和感觉进行重组,所有手法都是作用于艺术语言的自洽。
在艺术家看来,“现实中的生活遭遇,短视频构筑的虚拟世界,直接反馈过来,只不过传递到了眼睛里。对我来说,不过是如何筛选,怎么做出反应,很多时候也可以没有反应。”
在策展人张营营看来,“正如后印象派艺术家将绘画作为一种以主观体验取代客观表现潜力的技术进行探索一样, 尹朝阳通过对传统绘画的直觉式介入,在保留个人情绪主导性的同时反映了迷茫社会中精神力量和基础信仰的缺失。 ”
“汹涌的房间”尹朝阳个展展览现场
2
媒介转换的自洽
展览同样突出了尹朝阳在媒介转换上的实践。“房间二:素描的持存”呈现的素描作品有黑白也有色彩,艺术家回到了二十年前使用的素描,曾经美院时期他所认同的“素描的行为更像是一个精神上的必修课,一旦拿起铅笔面对白纸,如同在和自己的灵魂对话”。
张营营将这一房间的丙烯绘画以素描的眼光去看待,既是素描的放大版本,也是情绪放大的版本。这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艺术家当时并非是在画一个图像,而是在刻画他心中的印象。此外,她也希望借此肯定素描在当代艺术中作为媒介的功能。
受媒介的变化潜能的启发,除了素描、丙烯和油画之外,尹朝阳创作的一系列杂志拼贴绘画作品,在“房间三:汹涌的房间(纸本也有穿透力)”完整呈现。当判断力成为选择的注脚,无论是一个笔触还是一块色彩一个图像,凝炼着一个画家的匠心独运,亦成为创作的另⼀种本真。
艺术家的松弛感,不仅体现在对媒介的自由选择和利用,也体现在心性的自由,不设限本身,已经是一种最大的天赋。
“汹涌的房间”尹朝阳个展展览现场
99艺术对话尹朝阳
艺术家尹朝阳
Q:
展览展出的今年新作比较多,相较以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尹朝阳:
变化是跟着人的变化而变,现在的状态比较放松,感性的成分多一些。
Q:
目前在艺术创作中比较感兴趣的点是什么?
尹朝阳:
这次展览有一种形象上的回归,另一个在处理手法上,使用了很多新的材料和方法,希望拓展的更加宽泛。
尹朝阳,《蓝色的自画像》,布面丙烯,50.5×40cm,2023年
Q:
展览中的“人物”除了梵高和自画像,画面中的一些人物没有明确的身份,你对这些人物的创作想法是什么?
尹朝阳:
是我之前的作品中延续下来的,主题没变,不一样是处理的方法和表达的内容,这种变化和以往对照会更加明显。
Q:
早期的青春残酷,到近些年对绘画本质的研究,感觉是离社会越来越远了,《男人与自行车》提到了题材的生活化,是什么带来这种变化?
尹朝阳:
题材一直都是生活化的。这批作品很多都是定格了某一个瞬间的感受,直接反映在画面上, 绘画的生成是一种非常日常的状态 ,在重构和组合之后,与日常保持了距离。
尹朝阳,《狂野骑行》,纸本丙烯,铅笔,79×54.5cm,2024年
尹朝阳,《男人与自行车 3》,纸本铅笔,35×25cm,2024年
Q:
《男人与自行车》这个主题你画了很多张,涉及了不同的媒介,比较触动的点是什么?
尹朝阳:
这个题材会带给你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搬到了画面上,成为你营造的一个东西,彼时已经和最初触发你的题目没有关系了。在我看来,相较于标题,画面上散落的那些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汹涌的房间”尹朝阳个展展览现场
Q:
在《日出》你提到在画这幅画时有很多意外和惊喜,“你只能随着它的节奏走”,这个该怎么理解?怎么看待主动调节艺术创作的自由度这个问题?
尹朝阳:
起初有了这个构思的时候,这幅画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过程中不断增加内容,当然也会推倒再来。一张这么大的画在画的时候, 实际上是在不断修正你与它的距离 ,包括控制,在这张画上体现的很明显。
《日出》完全是用丙烯来处理的,我以前没有用丙烯处理过这么大尺幅的画。每个材料都有它的特性,我希望能带出这一媒介不同于其他人的质地,从最初的构思到后来的呈现,不断牵引着我往前走。
尹朝阳,《深渊》,纸本丙烯 铅笔 木板 石膏,201×101cm,2024年
Q:
在当下这个消费和娱乐至上的时代,你怎么看待绘画的精神性?
尹朝阳:
精神性是一定是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否则不会自己来。
Q:
这些新作中,首次尝试了丙烯?
尹朝阳:
以前油彩用的比较多,从去年开始尝试丙烯,我对于“新”的材料还是很有兴趣的,挖掘和延展它的可能性同样考验一个艺术家的能力,否则这个材料就会流于一般。一个画家对材料的掌控也决定了最后能到达的高度。
Q:
20年前使用的素描,当下是否看到了素描更多的可能性?
尹朝阳:
随着在绘画上不断的往前走,时间越长,认知越来越不一样。拿起来重新画一些素描,不再自我设置那么多边界。
尹朝阳,《二人组》,纸本丙烯,52.5×37.2cm,2024年
Q:
杂志拼贴绘画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对你而言,不同媒介的绘画,掌控起来有何不同?
尹朝阳:
杂志拼贴绘画十分即兴,感兴趣的杂志随手就翻,翻的时候随手撕掉,一瞬间念头产生了就把它实现了。绘画的方法和杂志图像结合,有点儿像绘画的脑筋急转弯。
任何一个艺术家对他所使用的材料,无论是熟悉还是陌生,都应该恰如其分的去使用。尤其是当代艺术经历了一轮一轮的扩张,对于材料的使用,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Q:
为何你认为一幅画的完成是容易收住的,但是和画面较劲的过程比较难,能简单聊聊吗?
尹朝阳:
较劲的过程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这种要求难以用一句话或者是一百句话叙述出来:精神性、情绪、思考,甚至是当时状态……尤其像人性当中幽微、复杂的情绪,绘画就是要把其中的迂回传递出来。
尹朝阳,《撞击 3》,布面丙烯,120×90cm,2024年
Q:
作为一个生活里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绘画的人,你对画画这件事有哪些反思?
尹朝阳:
很多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干?没有答案。我想,绘画可以去消解那种虚无,虽然绘画有时本身也很虚无。本身我不喜欢把它崇高化,或者是把自己逼向英雄主义,它是非常日常的。跟绘画纠缠,也在里面浸泡这么多年以后,像是一种辗转反侧之后的决断,是无可无不可的,做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