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尹秀珍:刺天,“刺”的不只是天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WJ 2024-11-26

“共工与颛顼争,怒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人类对天地的想象和探索自古至今从未停止过,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集合。“刺天”是中国重要艺术家尹秀珍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最新个展,由著名艺术史学者巫鸿担任策展。未见前,原以为是艺术家重新立起来的“天柱”,近观,才发现那是一根刺入“天空”的“银针”,没有类似桥梁的“天柱”那么温和,针刺的冲击感更加强烈,刺破“未知”的“屏障”,我们能看到什么?

搜尽“经历”打草稿

“尹秀珍:刺天”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15米长的金属针穿透顶棚,立于PSA视野最开阔的大厅, “刺天”由三件作品组成 ,落在地面上的是《飞行器》,它的本体是改革初期的农用手扶拖拉机、最早引进的外资车型上海桑塔纳,以及一架模拟的波音747民航飞机,首尾嫁接在一起,拖拉机和桑塔纳互相拉扯着,整个作品的内腔是敞开的,有四个方向,观众可以进入其中,转向不同的方向,可感受到急速发展的时代和世界的更迭,这是现实的一部分。当我们抬头仰望,《刺天》正在我们头顶,其内腔也是打开的,透过那一线间的孔道,我们得以窥探更广阔的宇宙空间。正如策展人巫鸿所说: 站在这里,仰望的同时,便是在刺天。 而当我们目光旁移,还会看到一个别样的天空,那是艺术家尹秀珍“补”的天。在“刺”与“补”之间大有一种不破不立的状态。

《补天》是由公众捐献的上千件衣服缝制而成的,经艺术家的特殊处理,如女娲炼就的五彩石,色彩斑斓,在不同高度观看呈现不同效果。“感觉是美的,但它背后还有另外的含义在。” 在尹秀珍看来, 衣服是人的“第二张皮” ,带着不同人的痕迹和气息,载有不同的经历、记忆与情感,是时代与历史的容器。“我一直对人的经历感兴趣,” 尹秀珍说, “我把中国清代绘画家石涛的著名语录‘搜尽奇峰打草稿’中的‘奇峰’改成‘经历’,‘搜尽经历打草稿’成了我做作品的方式之一。” 这些和艺术家本人息息相关的“经历”作品,具有多样性和实验性,从对家和城市的敏感到对全球城市的关联,从地方性到对全球问题的考量,再到对宇宙的窥探,这其中包含的并不仅仅是个体体验,还有很多群体的记忆。反观之,艺术家将这些“经历”化成的作品,又有哪一件不是“奇峰”呢?

“尹秀珍:刺天”作品《行思 上海》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同置于大厅的作品《行思 上海》和《1080口气在上海PSA》,其构成和《补天》一样,也都是尹秀珍向公众收集而来的,具体的鞋子,虚空的气体,不同人的气息,都印在这些旧物中,等你去靠近,去感触,在艺术家的手中,又编织成一种集体的愿景。在 《行思 上海》 中,无数双鞋子背后凝固着不同的故事,人间百态已不是简单“悲”“喜”二字能替代的,一高一低的脚,被打结的腿,艺术家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在行走中思考,不要被自己羁绊,对应那些成“结”的物件,有种化解开来之感。

《1080口气在上海PSA》 亦是如此,诞生于特殊时期,每个人埋在心中的那口气,终于吐出来了吗?这其中含有的个人意志,被艺术家凝固在气瓶中,有了固定形状的气,踹在衣袖里,在尹秀珍看来仿佛一个个小拳头。

“尹秀珍:刺天”作品《1080口气在上海PSA》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这种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形态转换,有趣,也很有力量感。而巫鸿的一席话,也让人茅塞顿开,他提到古典艺术的“再现”和当下艺术的“呈现”,全然不同的表达,虽然同样是人,但当代艺术家用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并非只有再现外貌才能认识一个人,或许艺术家收集来的这口气,这双鞋,这件衣服,才真正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模样。这场展览体现了艺术家尹秀珍从个体到宇宙尺度的自由转换,策展人巫鸿建议观众可以从空间、材质、感知三个角度来深入体验展览,通过身体参与和不同感官的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作品。

“尹秀珍:刺天”作品《目光影壁》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如果说第一个空间,是再现了宇宙和众生相,是更为宏大的场域,那么第二个场域,则是让人走进更细微的内在,细微并不意味着微小,有时候反而更为广大。被艺术家收集来的“目光”,在大厅中立起的“影壁”,一双双被放大了的眼眸,邀请我们进入第二空间,一个更为深入的、五官并行的空间。

传神正在“阿堵”中

“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这段出自《世说新语》的话,简而言之,即人物画是否传神,眼睛的神韵是关键。尹秀珍的 《目光影壁》 正是选择放大眼中这一“神”彩,引人深思,且意味深长,眼睛中的景色,如镜子般的前视体验,每个人的目之所及都映出不同的世界,暗合影壁上的图案,在构成屏障的同时,也仿佛一个“黑洞”,无论你喜欢与否,都会被纳入其中,这恰和艺术家的《黑洞》系列作品呼应,“黑洞”如你的眼眸,有吞噬一切的力量,容纳所有的物,承载所有,还有那些无法摆脱的境遇……我们的心是否可以将一切全都纳其中?在大小之间的混沌中,知微见著。

“尹秀珍:刺天”作品《黑洞》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通过感官接受艺术家创作的艺术样式,进而体会作品的多重含义和艺术创作背后的思考。在这里, 声音也是可以“被看见”的, 作品《声音塔》尹秀珍再次把抽象之物具体化,把听觉视觉化。《生命的纤维碎片》以陶泥的形式,散落在整个空间中,日常的衣服,柔软的织物,经过火的淬炼,材料消逝转变,坚挺的质感,空洞的形体,仿佛灵魂的空间,也是给观众预留的想象空间。

“尹秀珍:刺天”作品《声音塔》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尹秀珍:刺天”作品《未知》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如巫鸿提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空”的观念,不是再现,不是形象,是一个空的“位”。其象征意义超越了物质形态,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价值和情感记忆。尹秀珍对陶瓷材料的探讨,让作品从单纯的物理形态扩展到了更深的层次,陶瓷的脆弱与烧制过程中的毁灭与创造,展现了对“空”的现代解读。作品 《荆棘器》 是瓷器和金属在材质上的对话,生命的脆弱与连续性,在拉扯和较量中,仿佛另一个“刺天”和“补天”的角力。 《断舌》 特别意向化的呈现出语言的元素无处不在,我们在《未知》中探索,从展厅中的一条“隧道”开始。

“尹秀珍:刺天”作品《荆棘器》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尹秀珍:刺天”作品《断舌》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整个展览带给我们的时空维度是从宇宙到微尘,从极大到极小,充满着玄机和契机”。 《口水》如《1080口气在上海PSA》一样的存在,众人的“口水”却又因以克莱因瓶为载体,打开了更多的维度和空间,是艺术家深度思考高维空间的缩影。还有那被封印在陶瓷装置中运动的生物,呈现出“广阔”的微观世界。无处不在的《安全出口》一直在提醒我们,探索自我的道路。途经《繁尘》我们每天都生活的尘世,是尹秀珍用“尘”混合的味道模拟出来的,一个充满味道的空间,生活中的粉尘,如水泥粉、金属粉、面粉、药粉、花粉、辣椒粉、色粉、化妆粉……被堆放在钢筋上,艺术家用混合的味道模拟我们生活的繁华尘世,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微尘渺小又繁多,她说:“最大的尘就是我们的地球,那个暗淡的蓝点。”

“尹秀珍:刺天”作品《口水》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尹秀珍:刺天”作品《繁尘》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尹秀珍:刺天”作品《尘的涟漪》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在微观世界中探索, 《金喇叭》 是仿佛心脏一般的作品,对人的感触,不亚于“刺天”。从进入开始,它仿佛就要屏蔽人的五感,而那金属的反光,又给人留有一线希望,让人小心翼翼地寻光而去,在黑暗中,我们蹒跚着,四肢的触感也变得不敏感起来。然而,金喇叭的光源不是四散的,它不是一盏灯,它只是作为它自己而存在的光,这就意味着即便你走近了,它仍然无法给你需要的光源。来到近前,有声音环绕着你,不同语言交织的音乐循环播放,金喇叭象征旅行者一号,是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理想。或许是艺术家的无意之举,那点映在地上的光,在镜头里,意外地呈现出宇宙星球混沌时的模样,让我们仿佛浮游在太空,而金喇叭边缘黏着的黄土,再次给我们一丝现实的存在感。

“尹秀珍:刺天”作品《金喇叭》展览现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4年

尹秀珍在内省与向外两个方向探索的同时,展现出强烈的感知力和直觉,观看其作品,让我们一次一次从现实中抽离,又一次一次被拉回现实;细微的内心情绪被无限放大和视觉化,“人”和“天”在相互触及后折返,从微尘到巨物,形成一种奇妙的循环,而这其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永远是我们——人。在大大小小之间,或许不是宇宙时空在变换,而是我们自己在变换,当“未知”的“屏障”被刺破,我们能看到什么?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