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刘运峰:南京是“艺术温床”,艺术生态链相对完善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冯漫雨 2024-12-03

待在历史的光阴中太久,当代艺术正在续写南京这座城市另一面。

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艺术的发展孕育土壤,从南京艺术学院(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江苏画刊》到南京当代艺术群落为中国当代艺术在新兴阶段贡献力量。多年来,艺术南京、扬子当代艺术博览会、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兴起,四方美术馆、金鹰美术馆、德基美术馆、OCAT南京展区及北丘当代美术馆等的涌现,丰富了南京当代艺术实践与层次。

在今年年中发布的《2024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公布了15座“新一线”城市名单,南京位列第七。商业、民营资本的活跃,为艺术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驱动。

南京当代艺术生态链已被激活。由来以久的文化艺术氛围,文化政策支撑,极具实力的传统艺术收藏群体和庞大艺术爱好群体等,都对本地当代艺术生态的完善有着正向推动。无论是艺术生态建设,还是市场发展空间,南京都是一个正在经历上升期的重要城市。

画廊既是艺术生态链的一环,同样处在市场最前线。南京本土画廊逸空间已成立长达12年,作为逸空间创始人的刘运峰对南京的艺术生态乃至区域市场潜质有怎样的观察与判断?

刘运峰
逸空间创始人

Q& A

Q:

南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从’85新潮以来成为当代艺术重镇,你如何看待南京当代艺术生态的现状?

刘运峰:

南京的当代艺术生态多年来都是以一种自发的小范围的形式存在 ,直到近几年随着美术馆、画廊、 博览会的相继涌现、发声,不断活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艺术家、机构和藏家关注,市场也在快速成长, 我觉得南京已然是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少有的生态链相对完整的城市。 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充满潜力。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四方当代美术馆外景

Q:

相比国内其他的艺术中心,南京当代艺术生态具备怎样的特点?在地性对当代艺术生态带来哪些影响?

刘运峰:

南京的位置恰好连接了北京上海等成熟市场,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充满潜力的“艺术温床”。 相比其他大城市,南京的艺术生态更为低调、内敛,不急于求成,但又不断孕育新的创作力量。于在地性上,不仅体现在地域文化,还表现在艺术家们对地方历史、社会变迁的关注。因为这种平衡,南京的当代艺术既能保持特色,又能在广阔的艺术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形成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活力的艺术生态。

《食物、物与日常》展览现场,金鹰美术馆

《食物、物与日常》展览现场,金鹰美术馆 摄影 © 王弦

《Beeple:来自人造未来的故事》展览现场,德基艺术博物馆

Q:

过去十年来,南京萌生了许多新的艺博会、美术馆、艺术机构及艺术项目等,你有哪些直观的观察和感受?这对南京艺术生态的发展有怎样的意义?

刘运峰:

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不再那么孤单了,逸空间是于2012年成立,到今年是第十二年了。期间见证了很多变化,随着更多艺术机构和项目的出现,南京的艺术市场逐渐变得更好,氛围更丰富包容,与外界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些变化是很令人振奋的。 有活力、有温度的艺术生态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是这些年大家持续努力的结果。

NAFI2024现场

Q:

你对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NAFI)有着怎样的观察?这个博览会与国内其他博览会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藏家多是来自于哪个区域?

刘运峰:

NAFI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经成为南京重要的艺博会,现在也是南京唯一的艺博会。特别是在影像艺术方面的聚焦让它与国内其他博览会有所不同,这也是NAFI的重要特色。NAFI的藏家群体来自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南京本地的藏家参与度也很高。

NAFI2024现场

Q:

如果南京的当代艺术再往前一步,作为艺术生态链中的一员,画廊应该如何发力?

刘运峰:

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掘和支持优秀的艺术家。 艺术家是艺术生态中最核心的一环,作为画廊,一方面把本地的优秀艺术家推到更广阔的舞台 让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同时也要把其它地区好的艺术家带到南京,大家互相交流,使南京的艺术生态更丰富也更活跃。

逸空间外景

Q:

作为一个深植地方的艺术机构, 逸空间如何看待在支持“地方性”、“本土性”等所需要做的工作?

刘运峰:

画廊本身在南京,很重视“地方性”和“本土性”,支持南京艺术家的创作和展示是我们的责任。画廊也一直在坚持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和本地其他艺术机构合作,组织展览、甚至跨界合作。希望我们的这些工作能给本地的艺术生态增添一些活力,更健康持续的发展。

逸空间展览现场

Q:

逸空间2012年成立于南京,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从当代水墨到更丰富的当代艺术门类,是什么带来了这种方向上的转变?逸空间是如何建立合作的艺术家名单的?个人的趣味会影响画廊的名单吗?

刘运峰:

画廊在南京刚成立时以水墨项目展开,在当时既是一种策略也顺应了一个阶段的市场发展。那个时候南京的当代艺术生态还很薄弱,水墨占据了市场的绝大部分。在逐步转变为当代艺术画廊的过程中,主要还是基于南京艺术生态越来越好,让我们更加坚定的往前走。

画廊是需要有长期主义的坚持才有可能 ,所以艺术家的名单的建立也需要靠一个接一个的展览合作来实现。通过不止一次的各种项目合作,慢慢建立自己稳定的艺术家名单。全世界大部分画廊都是画廊主的趣味贯穿其间,我们也不例外,不过当艺术家名单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也希望能减弱个人趣味的影响。

王琳《还不到最美时》
纸本设色,155×123cm,2024

Q:

你对南京(或者江苏地区)的藏家有哪些观察?他们对当代艺术抱有怎样的收藏态度?对年轻当代艺术家的包容度如何?

刘运峰:

根据我的接触,南京的藏家不管是机构还是个人, 大部分都属于既专业又务实,还很低调。专业藏家的数量和北京上海比尽管不算多,但几乎 都有自己明确的收藏定位,线索清晰,不声不响的以全球视野来构建自己的系统。 他们对当代艺术抱有强烈的兴趣和使命感,愿意尽自己的能力来支持年轻艺术家的发展,推动本地的艺术生态越来越好。

NAFI2024逸空间孙彦初个人项目《新星纪》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