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知美术馆以两场风格鲜明的展览——艺术家韩梦云的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What Migrates Shall Remain)与主题群展“深根——地景异观”(Enrooting, The Heterogeneous Phenomenon)拉开本年度冬季大展的序幕。
知美术馆展览现场
双展开幕现场
双展开幕现场(从左到右:曹澍 刘毅 欧祖琴 张文心 王从卉)
知美术馆展览现场
一馆双展,并非偶然。这一双展不仅延续了知美术馆在东方美学领域的长期研究和学术深耕,更通过重新思考文明的本源与流动性,回应了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关于身份、生态与交融的关键议题。同时两个展览均与知美术馆所在的成都西南老君山的在地文化哲学传统、地理自然属性有着深入的关联,并彼此互文与对话。
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
艺术家:韩梦云
策展人:王从卉
展览开幕:2024年12月15日(仅限邀请)
公共展期:2024年12月16日至2025年6月8日
展览主办:知美术馆
联合主办:真宝基金会(筹)
展览支持:香格纳画廊
指导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人民政府
地址: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
知美术馆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
知美术馆垂询:028-82430157
《镜亭(III)》,韩梦云,2023
双面打磨不锈钢片装置,330.3 × 1036.3 cm
知美术馆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选择韩梦云作为收藏与研究对象是知美术馆持续探索东方美学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作为长期以来交叉游走于西方与东方文化中的女性艺术家,她自身独特的生活、游历、学习、创作的路径也反映了当下动荡世界中不寻常的文化流动。她代表着一个极少数的知识性与创造性兼具的艺术家群体,她们具备以跨学科、跨文化、多元美学的深度研究为前提的当代艺术创作的新方法论,同时也以女性独有的细腻而犀利、宏大而精微的方式表达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文化霸权、和跨语境冲突所引发的断裂中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之路。
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开幕现场
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起始于哲思而充满诗意,轻灵地展现在与自然相交汇的顶层展厅,仿佛一颗流动的种子,带着跨文明的基因,植根于成都老君山脚下。正如标题所⽰,展览“那流动的必将永存”意图体现韩梦云艺术创作中的跨⽂化根基,以及转化为艺术实践背后的⽥野调查和学术研究脉络。
展览的主体《镜亭》(Mirror Pavilion)装置源发于12世纪波斯诗⼈内扎⽶·⽢哲维(Niẓāmī Ganjavi)在《五部诗·亚历⼭⼤故事·光荣篇》(Khamsa)中讲述的故事“⼆画师竞技”。
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开幕现场
故事中,来⾃罗马和中国的两位画师在亚历⼭⼤⼤帝的要求下同堂竞技画艺。竞技结束之际,⼤厅中惊现两幅乍看之下⼀模⼀样的画。罗马画师创作出了⼀幅惟妙惟肖的写实佳作,⽽中国画师始终未动⼀笔,只是将墙⾯打磨成透亮的镜⼦,顷刻间映射出了包括罗马画师的画作在内的世间万物。二画师竞技最吸引人之处在于故事融合了希腊、罗马、中国、波斯等多元的古文明元素,文化交流与文明变迁皆浓缩其中,而韩梦云则以精妙的结构和方式让这个古老的故事重生。
正如该展策展人王从卉所述:“事实上,在画艺竞技的背后是西方与东方两种哲学观念的对比,而这组作品以镜子折射的是千百年来东西方哲学体系的古老竞技,延绵至今。”
《25则语法》,韩梦云,2024,布上水墨,25 panels, 35×25×2cm
知美术馆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展览的另⼀部分由⼀组名为《25则语法》的绘画装置和两个⽂献桌构成。韩梦云并不以做织物为⽬的去使⽤她在印度收集的雕版⽊章,⽽是将这些雕刻的传统纹样和图案作为抽象元素重新排列组合。这些进⼀步抽象的母题在艺术家的⼿下转化为词语,⽽新的组合排列则是艺术家个⼈化视觉语法的编织。⽊雕印章的创意使⽤同时体现在围绕《镜亭》的绘画系列《梦的解析》中,艺术家使⽤了⼀块颇似砖块的⽊章来营造建筑空间和体积。
⽂献桌上陈列了艺术家在印度和中国等地收集的⽊雕印章及拓印纸本,以及2020年在印度⽥野调查时所拍摄的当地纺织⼯作室的照⽚。⽊刻印刷的跨⽂化历史反映了⼀种适应性极强的⽂化和艺术的演变过程,正因为它的流动,在新的地域转变成独特传统,⽽得以跨越时空长存于世。通过研究和使⽤这个不断流变和演化的传统,韩梦云深⼊地参与到这⼀跨⽂化跨时空的对话中,激活世界共享的⽂明瑰宝。
展厅现场文献桌
知美术馆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展览现场,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另一文献桌呈现艺术家长期从全世界的博物馆电⼦档案库中筛选和整理的部分⼿抄本绘画,这些书籍和抄本的传播和发展也是跨地区联系与跨⽂化交流的重要象征。此外,展览还陈列了丰富的与作品和研究相关的读物,从学者柯律格(Craig Clunas)、巫鸿和穆宏燕的专著,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和伊朗导演、诗人阿巴斯(Abbas Kiarostami)的⽂集,到纸和书的全球发展史、丝绸之路、波斯细密画、印度艺术史等⽂献,以及古典印度学和梵⽂相关的阅读资料。
韩梦云收藏的木雕印章
文殊菩萨,图片提供:新津观音寺
“宝墩古城遗址”石碑,摄影:卡罗尔,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知美术馆所在的新津,⾃古以来就是⽂化交流与融合的范例。早在新⽯器时期的宝墩⽂化,就是在⼈群⼤迁徙中形成的,融合了本地⼟著、西北南下和沿江⽽上的⼈群,开启了成都平原的农耕定居时代。考古显⽰,宝墩⽂化与其他区域⽂化交流,也在三星堆⽂化中再次出现。⾄于新津闻名遐迩的观⾳寺明代壁画,不仅体现了东西之间(印度、西域与东⼟乃⾄⽇本)、南北之间(汉地与越南)的⽂化、艺术交流,⽽且还⽣动地展⽰了民间⽂化、俗⽂学对宫廷⽂化、雅传统的向上影响,以及⼥性信仰群体的出现。知美术馆此次展出韩梦云的系列作品,恰好是对观⾳寺壁画的绝佳唱和。
知美术馆坐落于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
图片提供:知美术馆
成都平原从新⽯器时代开始,逐渐进⼊了长达四千余年的漫长发展;⽽观⾳寺壁画在⽅⼨之间定格的,横跨东西南北、沟通精英⽂化与民间⽂化之间上千年的交流,都是得益于充分的⽂化互动,以及随之⽽来的对复杂性的吸收。作为同样地处新津的知美术馆,也会着眼于那些真正志在回应⾼度交融、但同时又充满冲突的复杂历史与现实的、基于东⽅美学意识的创作。
深根——地景异观
艺术家(按姓氏首字母A-Z排列):曹澍、刘毅、张文心、赵仁辉
策展人:欧祖琴
展览开幕:2024年12月15日(仅限邀请)
公共展期:2024年12月16日至2025年6月8日(除12月16日,逢周一闭馆)
展览主办:知美术馆
联合主办:真宝基金会(筹)
展览支持:香格纳画廊
指导单位:成都市新津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人民政府
地址:知美术馆(成都市新津区君山路1号)
知美术馆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7:00
知美术馆垂询:028-82430157
“深根——地景异观”前言
知美术馆坐落于成都老君山脚下,依山傍水而建,犹如根植于自然本身。展厅下沉进入地层归于土壤,以承载孕育思想、创造以及灵感的作品像根系一样交织共生其中,又从山体中由下而上破土生根长出根茎叶花。
“根,万物本源,它素来以植物生态学现象与时代人文思考彼此渗透。”
——欧祖琴(“深根——地景异观” 策展人)
展览“深根——地景异观”呈现曹澍、刘毅、张文心、赵仁辉四位艺术家代表性的作品,联结空间布局成为具有复杂文化寓意的自然地质景观,经由“梯瀑”、“廊道”到“渡口”,从知美术馆负一层开启一段探索之旅。
“梯瀑”
《洞察之目#2》,张文心,2024
单路视频,有声彩色高清录像,4′19″,截帧,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世界动植物漫游指南》,赵仁辉,2013
白框哑光三明治,144 × 270 cm × 16,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瀑布以水的生生不息与循环往复被视为道家思想最接近“道”的代表。
张文心的《洞察之目 之二》在通透高耸的中庭以数字瀑布的形态倾斜而下,与赵仁辉的《世界动植物漫游指南》中志怪图像形成了奇幻迤逦的声光电影的动态冥思场域。艺术家从人类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影响,获得的观察和反思,以摄影、新媒体和装置的形式将观看视角延伸至宏观和微观并重的视点。在真实的表象和虚构的讲述中游弋,展现出在人类干预的背后自然发生的“异变”。
“廊道”
《次表面湿生#4》,张文心,2020
收藏级数字微喷,150 ×100 cm,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在“异象”的启发中穿越水帘步入洞穴深处。岩溶地质学中将洞穴内错综复杂的通道系统称为“地下廊道”。在此它既隐喻戏剧理论中的阈限阶段(liminal stage)也近似人类学活动中的通路仪轨(rite of passage)。表意为以仪式、游戏或者文学、艺术创作的方式将两个场域之间的空隙阶段无限延长。
张文心的《次表面湿生》的一系列作品通过模仿环境以生成介于非二元论分类概念的生存方式。在这段混沌又不可定义的通道中,重新思辨人与非人、机器与真菌、无机物与有机物之间的关系,并想象成为他者,塑造释义的迷宫以及不断体验感官变形。
“渡口”
《度口》,刘毅,2015
单屏动画,4 ′30 ″,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像掌纹一样藏起来》,曹澍,2023
电子游戏结合表演,33 ′6 ″,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通往出口的道路上必然经历岔路,如同个体在现实与精神世界中不可跨越的迷途。在这片虚拟山水的意象图景中,刘毅的作品《度口》与本地地缘历史遥相呼应,它与曹澍的电子游戏生成的影像作品《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共同形成交汇于自然与人工建造之间的赛博精神河间地。他们的作品追根溯源,将思考的锚点聚焦于个人家族历史以及个体精神侧写。艺术家将身体也想象为一座诸神栖息的山岳,并依据动画和数字媒介的形式修建出一个理想和隐秘的空间。
《天演论动画原稿组图_2》,刘毅,2013
手工纸上水墨,26 ×38 cm × 20,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展出的最后一件作品《天演论》与梯瀑首尾相接,从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枚细菌的视角,想象达尔文进化论的“逆向轮回“的概念,即将复杂的生命形式退化为原始的单细胞微生物。在这一场荒诞离奇的自然界的“自我毁灭”中,映射出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触目惊心的冲突、隔离以及矛盾,从而揭露我们自身已处于巨大的环境问题中。
该展隐没于知美术馆负一层展厅,在更接近土壤的洞穴空间发源,四位艺术家以隐秘而磅礴的自然主义展现了一场光怪陆离的异观景象。策展人仿佛一位远处归来的园丁,怀揣着周游之后采撷的种子,在熟悉的土地上,耕耘一座新的花园。
知美术馆韩梦云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群展“深根——地景异观”双展并启
主题群展“深根——地景异观”通过新生代艺术家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重新构想,呈现地景与文化之间的动态连接;同时开幕的个展“那流动的必将永存”则以艺术家韩梦云的跨文化创作为载体,探讨东西方哲学和艺术的交汇,揭示文化身份流动与再生的复杂性。这两场展览通过“根”的隐喻,既指向全球艺术界中关于“侧根性”(radicant)的讨论,也通过文化记忆与在地哲学的交织,回应了数字化与全球流动对人类经验的深刻重塑。
“两展貌似风格迥然,却都指向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全球性文化交融与碰撞下新一代泛亚洲视野下当代艺术创作的全新方法论及新一轮艺术勃发生命力的独特样貌。
而双展中所呈现的尽兴的知识探索、文化跨越及精神牧游之后,最终开启的是每一个个体对于自我的觉察与回看。 在我看来,这是艺术的起源与尽头。
每人都有一个自己的花园
我们就是这个花园里唯一的园丁
记得常常回来
深根于此”
——王从卉(知美术馆馆长)
此次展览得到真宝基金会(筹)的大力支持。作为该基金会核心机构之一,知美术馆自创立以来,秉持“万物、见解、常新”的核心理念,专注于在国际当代艺术语境中重新审视和定义东方美学的历史维度与未来潜能。 真宝基金会(筹)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愿景。真宝基金会(筹)是一个致力于引领全球在
当下重新认识与融合「东方」艺术与文化的创造平台。基金会深植于长期性的「东方」思考与实践,于当前全球历史变迁之际成立,从中国香港、中国及亚洲出发,与理念契合的艺术家、策展人、研究者和学者合作,通过跨学科创作推动「东方」的重新想象,并积极参与全球艺术文化的知识共建与话语构建。基金会的使命是深入求索丰富、多元的「东方」语境,搭建出跨文化桥梁,促进建设性的共鸣,推动全球文化迈向更深层次的融合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