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历时五年,盐田千春在红砖完成了一次怎样的“因地制宜”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杨鑫漪 2025-03-26

佛教论书《正观论》有言:“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空并非虚无,而是万物依缘而显的自由。世间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以无形纽带相连。艺术家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以“缺席的存在'重构'空”的概念,将缺席转化为场域间的无形之物,东方哲思编织为有形可触的符号。其大型个展“静寂之空”(Silent Emptiness)于2025年3月23日,在红砖美术馆盛大开幕,邀请观者共赴一场跨越文化边界、超越现实维度的“悟空”之旅。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2025

艺术家盐田千春与策展人闫士杰

这场由闫士杰策展,与红砖美术馆联袂呈现的艺术盛宴,展览的独特性首先体现在空间叙事的重构。不仅是盐田千春艺术生涯的又一座里程碑,更是一次“因地制宜”的创作实验。每件作品——包括为此次展览创作的全新特定场域装置,都与美术馆的空间环境完美融合。美术馆脱离了作品容器的基础职能,成为艺术家创作的媒介,共同转化为幽邃而富有诗性的场域空间。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新闻发布会现场,2025

盐田千春在谈及红砖美术馆的建筑语言时说:

“我认为红砖美术馆是一个十分理想的展示场地,尤其是展厅空间的设计。自然光流入展示厅,与我的作品和谐地融汇在一起,也不会投射干扰性的阴影。”

红砖美术馆的建筑语言兼具东方禅意与西方秩序感,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天然土壤,与盐田千春的文化背景不谋而合。空间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园林“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念,通过建筑内外冷暖光对比,以及光影流动营造移步换景的沉浸式体验。

《通往静寂之门》,盐田千春,2025,尺寸可变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6件全新特定场域装置构成本次展览的核心,各自占据独立且开放的空间。其中《通往寂静之门》通过凿墙破壁延伸装置边界,使红线装置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形成能量流动的甬道。观者穿梭于装置之间,走近走远捕捉作品全貌,身形与线的投影交织,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感受作品和自己的精神缔结。盐田千春作品的“在场性”,使得这种精妙的空间叙事无需理论注解,以直击心灵的震撼唤醒最赤裸的情感冲击。

《多重现实》,盐田千春,2025,尺寸可变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作为久居柏林的艺术家,探索“流离的自我”贯穿她的艺术创作。她曾坦言:“在德国,我如同盐的结晶——原本溶于日本'水'中的个体变得清晰可见。流离让我更理解亚洲身份的本质。”而在装置《多重现实》中,观者穿行于蜿蜒水面石径,主展厅的地面化为水池。7条巨型连衣裙在空寂的场地间缓慢旋转,将红白魅影投射于无波水镜,仿若失去肉体的幽灵翩然起舞。缺席的肉身并未消亡,而是借由衣裙的舞动彰显存在,并将无形的感情、记忆与灵魂转化为有形。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通往静寂之门》是与中国文化符号的精神联动。一座藏地古建门庭伫立在幽邃场地中央。盐田千春的标志性红线从门庭延伸而出,形成精神通道,呼应禅宗“依缘而显”的哲思。血色丝线既似断裂的放射状痕迹,渴望撕裂空间束缚;又如同流动的毛细血管,在千丝万缕中缓慢生长,构筑呼吸般的自洽空间。在《时间的回响》中,漆黑的丝线成为时间之神编织的蛛网。三块天然洞石立于同一空间,构成记忆的考古现场,暗喻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黑色象征恐惧与宇宙的深邃,充满压迫感的漆黑线状结构从洞石孔隙中溢出,奏出时光侵蚀空间的永恒震颤。

《时间的回响》,盐田千春,2025,尺寸可变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在谈及本次展览中具有突破性的新作品时,盐田说道:

“最具突破性的是《生根的记忆》。开始筹备展览的时候,它是我第一件想到的作品:将超过12米的木船连同船中央生长的树木根系整体迁移,跨越千里置入展厅。无论对制作者还是观者,都能带来视觉与心灵的震撼。”

“另一件作品《灰烬中的联系》也值得一提,它是在现场创作中诞生的。经过与美术馆馆长的讨论,我们决定利用空间特性进行创作。我们一同构想,去市场购买二手椅子进行燃烧。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理想,我们经过了无数次反复尝试,甚至一度怀疑作品能否如期完成。最终,我们在开幕式前夜完成了作品。制作过程十分痛苦,却也充满成就感。”

作为以线为笔,在空间中作画的艺术家,丝线构建的庞大装置是盐田千春最为鲜明的艺术符号。丝线不仅是物理材料,更是“万物联系”的隐喻——缠绕、断裂、重组,映射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与脆弱性。线逐渐累积构成面,面延展为无限的空间。而为本次展览创作的新装置,则在沿袭“缺席的存在”这一核心命题的同时,融入了东方元素与在地材料的特性。

《生根的记忆》,盐田千春,2025,尺寸可变

“静寂之空”,红砖美术馆展览现场图

《生根的记忆》是本次展览极具代表性的突破创作,其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行为艺术的延伸。红色绳索从天花板呈竖直状倾泻,犹如大地之母的温热血液化为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滋养枯木。一条来自河北邢台朱庄的废弃木船被猩红雨幕层层遮盖,搁浅在倾斜的泥土坡之上。腐烂风化的船体镶满生锈的锔子,却在机缘造化间孕育了一棵树木。船自树中来,树从船中生。**在盐田千春看来:“船象征生命的旅程,我们不知终点,但必须前行。每一次失败都是下一次超越的起点。”**这些象征系统共同构筑了完整的生命轮回:死亦生之延续,“空性”是生命流转不息的本质。

《灰烬中的联系》,盐田千春,2025,尺寸可变

《灰烬中的联系》则是《在沉默中》(2008)的全新演绎。盐田千春在9岁时曾目睹了一场邻居家的大火,并在次日清晨看到一台焦黑的钢琴被挪出废墟。烧焦的钢琴无法发声,却因记忆的存在与残缺变得更有存在感。而在“静寂之空”中,她选择以空无一人的椅子作为表现媒介。数十把椅子经过燃烧,被万缕红线缠绕悬于白墙之上。尽管无人落座,这些烧焦的椅子依然能被感知;即使毁灭,痕迹依然能被存留。正如盐田千春在柏林工作室接受采访时坦言:“我的创作始终在对抗消失——消失的记忆,消失的身体,消失的时空,而对抗的方式恰恰是让它们以更强烈的缺席形式存在。”

展览的展陈分类则呈现出严谨的学术架构。观者步入的第一个展厅化为时空容器——通过精心排布的文献图片,观众可追溯至盐田千春艺术生涯的起点;为本次展览特别绘制的手稿,以及盐田千春早期的行为影像,例如《浴室》(1999)与《墙》(2010)。她以身体为媒介,探索个体情感记忆与身份限制的边界。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作品,我们得以窥见她迄今为止的艺术人生拼图,并亲历她逐渐步入当代视野,从二维画布转向行为艺术,最终专注于沉浸式大型装置转型的创作轨迹。

《静寂之空》展览手稿

策展人闫士杰曾说:“盐田千春的'空'不属于任何地域,而是对人类存在困境的终极回应。这正源于她在流离中的自我觉醒,在觉醒与疼痛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在这片不属于任何地域的空境中,盐田千春以每一根纤维与旧物、每一次线缠血痕的物质性坚守,为观者构筑直面虚无的生存锚点。观者得以舍弃一切外在社会符号,以最本真的无我状态,重新找回与世界万物相连的方式。而这静默中的哲思回响,使“寂静之空”超越个人艺术展的框架,成为红砖墙间的普世性存在寓言。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