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又到了去大自然中看艺术的季节——全球大地艺术扫描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马弘毅 2025-03-31

从波澜壮阔的自然图景到意义深邃的间架符号,自上世纪60年代末诞生至今,大地艺术总能以各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将其独特魅力诠释得淋漓尽致。创作主旨离不开对地景的讨论,因而作品经常出现在对公众开放却远离都市文明的郊外旷野。社媒打卡风潮应运而生,为大地艺术在2010至2020年代的发展与流行,提供了极大助力。与主题艺术节的举办交相呼应,为更多观众提供沉浸体验机会的同时,也为投身该领域的艺术家群体收获了丰富的关注度。以下汇集的国际大地艺术节与作品,力求为大地艺术在今天的发展带来尽可能立体且多维的视角。

1

全球8大独具特色的大地艺术节

 

美国拉诺大地艺术节

每年春天,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大地艺术家都会聚集在得克萨斯州拉诺(Llano)河畔进行创作。拉诺河是科罗拉多河的一条支流,长约169公里。遍布流域的前寒武纪花岗岩石使它不仅是得州最受欢迎的飞钓目的地,如今亦是大地艺术创作者的天堂。

吸引爱好者广泛参与的堆石大赛,同样充满看点。依据高度、平衡和艺术感等等评比标准,参赛作品被划分成了不同组别。它们有的屹立荒原,有的横跨溪流,有的则外观看起来好似地球重力留下的疏漏。几乎每年观众与选手都能共同见证新一批奇迹的诞生。此外,艺术节当日还会有各类乐队表演。

瑞士格林德瓦大地艺术节

格林德瓦(Grindelwald)位于瑞士伯尔尼中部,拥有独具特色、壮美秀丽的阿尔卑斯山景观。这里冬季是瑞士的滑雪胜地,夏季鲜花盛开,是当地人远足旅行的理想去处。设在这里的国际大地艺术活动,至今已有27年历史。

官方要求每个参展作品至少能持续6个月,且参展人员作品的材料均需取自森林公园。创作者不可使用钉子,铁丝等作为作品固定方式,只可使用麻绳等再生材料。同时也不可采摘园内新鲜树枝,只能捡拾枯萎的枝叶和草类。每逢阴雨天气,艺术家都不得不在相当艰苦的环境下完成布展。好在丰富的地貌可以让艺术家的思路及时作出调整,迸发出新的灵感。

希腊帕克索斯双年展

活动举办地帕克索斯岛(Paxos)面积约25平方千米,地处希腊西海岸,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湛蓝的海洋,叠嶂的岩石与岛上几十万棵橄榄树,是艺术家天然的创作舞台。每当创作季来临,小岛都有机会焕发新的活力。

废弃材料涂上鲜艳颜色错落有致地陈列在岩石和裂缝之间;以高饱和度颜色绘制的动植物形象摆放在山林树丛中;海岸悬崖遍布彩色丝带...... 迷人的地中海风情加上艺术作品各有千秋的独特气质,每届双年展都不缺乏惊喜。

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

始于2000年,每3年举办一届,坐落在760平方公里土地上,它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国际大地艺术节。它在立意角度以“自然拥抱人类”为理念,以“地方重建”为目标,以农田为舞台连接人与自然,试图探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挖掘地方价值,它也试图重振在现代化过程中日益衰颓老化的农业地区。

20余年间,世界各地前来参观艺术祭的人流带动了当地酒店、餐饮、旅游纪念品业的高速发展。2022年更是出现了号称举办以来展期最长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横跨春、夏、秋三季共计145 天。许多作品被永久陈列在乡间或民宅中,与当地社区景观融合,因而越后妻有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自然美术馆”。

日本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濑户内海因自古以来的地缘之利成为交通动脉,其中保有诸多传统文化以及自然景观,承接起许多新文化传递的角色。该地借由举办濑户内国际艺术祭,构筑岛内居民与世界各地来访者交流的桥梁并为其注入活力,向世界展现濑户内海的魅力,目标成为世界各地的“希望之海”。

展览地点横跨香川县、冈山县、濑户内海上的大小岛屿,紧密与在地传统文化及大海特质结合,亦展现出在地的多样性。2025届艺术祭作为新冠疫情后时隔3年的重磅回归,想必会迎来一个不小的流量高峰。

蒙古大地艺术双年展

举办地点位于距首都乌兰巴托五小时车程的肯特省,由蒙古艺术家多尔戈尔(Dolgor Ser-Od)与德国艺术家马克•施密茨(Marc Schmitz)共同创立于2010年,旨在以当代艺术为媒介,搭建一个国际交流平台,通过空间视觉艺术探讨自然、文化、社会政策之间的关系,提升对可持续发展、游牧文化、环保等议题的认知。

2018届双年展策展人刘易斯·比格斯(Lewis Biggs)曾就“我们是谁”的主题表示,“旅游现在似乎成了个贬义词,而它的本意是在精神层面上向异国文化迈进一步。在当今全球化与金钱至上的语境下,我希望‘我们是谁’探讨的是着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而非不同点”。

中国台湾东海岸大地艺术节

东海岸大地艺术节从2015年起举办,是集结自然环境、部落生活、栖息居住、旅行壮游等侧面的主题艺术节。它的发生场域,坐落于台湾岛屿东南海岸,花莲的花莲溪与台东卑南溪出海口之间,绵延近两百公里的狭长山海沃土上。

“成为出海口”是该艺术节2025年的主题。无论溯流或降海产卵的水中族类,回到出海口都意味着通过生命熟成阶段的里程碑,是生命的起点也是终点。而年复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也让本土生活者与远道而来的旅人在这山海汇流、陆海共生的物种与文化既多元且无比丰饶之处真实地相遇。

阿那亚大地艺术节

首届阿那亚大地艺术节于2023年7月7日对公众开放,在阿那亚·金山岭举办。它是阿那亚的第一个山居社区,位于密云和承德之间,距离北京市区约120公里。在群山环抱的谷地之中,国内外21组当代艺术家作品以“户外”为场地,与自然对话。

艺术节以“Plein air”为主题,直译为“充满空气”,即对“户外”这一概念充满诗意的表达。自然是世代艺术家重要的创作母题,同时也是许多当代艺术家研究和工作的田野。主办方表示,专业性是他们在选择艺术家与作品时的一大考量,其次则是作品如何与本地发生关系。

2

自然与艺术的诗意相遇

10件具有生命启示性的大地艺术作品

 

The Krank《脚印》

希腊视觉艺术家The Krank多年来专门从事壁画和大型艺术装置创作。《脚印》是他耗时15天占地1000平方米土地塑造的超大尺寸人类痕迹,其喻意在于表明人类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所产生的持续性影响。这个庞然大物在帕索斯岛上刚一亮相,就收获了人们蜂拥而来的关注。

鲁内·古内里森《决定性的广阔》

挪威艺术家鲁内·古内里森(Rune Guneriussen)的作品通常是摄影、装置和大地艺术三者的交汇。融入北欧环境特有的诗意、忧郁和温柔,用灯光点亮冰雪与苔原覆盖的无尽长夜。台灯堆叠在偏远山区中,照亮周围繁茂的树丛。荒野似乎因这些家居用品的到来而变得生活化,冰冷的色调也得到了平衡。

乌戈·罗迪农《七座魔山》

瑞士艺术家乌戈·罗迪农(Ugo Rondinone)的灵感来自位于美国西部奇形怪状的风蚀石。作为突破大地艺术惯例的尝试,其荧光色似乎借鉴了附近拉斯维加斯的霓虹灯。雕塑高9.1 至10.7米,于2015年被切割、取芯,后在次年涂上颜色。据悉该项目总耗资约350万美元。

李明浩《树的肖像》

大约从2004年起,韩国艺术家李明浩(Myoung Ho Lee)就开始以一块白布为背景,为树木拍摄肖像照。原本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树木,被压缩成二维图像插入画布,再被摆放到不同的环境当中。这不仅让原本平凡的植物具有了纪念碑式的庄严感,更在重塑现实的过程中创造出超现实的审美体验。

《愈室》

作品以蕨类植物的意象作为作品造型的参考,卷旋细长的弯勾是蕨类植物幼叶常见的样貌,仿佛像问号般无限延伸。用竹编的方式,编织出类似树根、树干经脉的型态,象征成长、蜕变的生长痕迹。台湾艺术家陈依慧试图创造一个大型的场域,让观者走入作品感受自然媒介的温柔与韧性,营造出一个疗愈之所。

陈昭兴、王亭婷《等待涨潮》

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阿美族渔人所称的“下弦月”,其形状就像是装满鱼苗的碗倾倒出来。他们相信下弦月这天,鱼苗一定会大量出现在溪海交界的出海口。台湾艺术家陈昭兴与王亭婷结合原住民智慧,在海岸风景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在工业化来临之前的和谐关系。

马岩松《光之隧道》

马岩松的作品不仅诠释了虚实相生的美学意境,也通过构建建筑与艺术、人文与自然的联结,让人们通过沉浸式的感官体验,来重新感受人与自然万物的联系,而且它对越后妻有地区所带来的改变,也让它成为日本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范本。

阿琳娜·查伊德洛夫《凤凰》

瑞典艺术家阿琳娜·查伊德洛夫(Alina Chaiderov)通过雕塑作品中的位移与运动,探讨物质、时间、身体和空间等主题。她总是选择处理最为简单的材料或现成品,在其物理特性和心理意义之间进行互动。该作7根管道在山风吹拂时随之作响,仿佛描绘出了群山的生命节奏,如同人体器官跟随生命的律动而呼吸。

娜布其《我们》

艺术家娜布其在大地艺术的语境中,通过讨论自然、空间的主题,引发观者对于“在场”的思考。她从陈思安的短篇小说《我们》中获得灵感,创作了这件同名作品。“我们”在此指向的并非“我”和“他者”,而是由多个“我”构成的集合体。

宋陈《地数》

在艺术家宋陈看来,土是造化的根源,创作将泥土以艺术的方式重塑,同时艺术家也完成了重塑灵魂。作品从古洛书中汲取创作灵感,将平面化的数术形态变幻为丛林式的柱状。她希望以高度仪式化的造型,重新诠释上古文明所描述的无极变化,引导观者破解出可能出现的神谕之秘。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