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品
艺术收藏如何改变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就是人们根据自己喜好来打发时间和进行消费,并把自己归入一个特定的群体当中的一种生活模式。大多数人的日常活动分为以谋生为目的的工作中进行的活动,还有就是空余时间所进行的活动。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的发展的确使得我国的物资越来越丰富,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手里可以支配的钱和时间多起来了,一方面用于投资,一方面用于休闲。在投资方面,股票、房产等投资手段粉墨登场,各领风骚。在休闲方面,富裕起来的多数民众开始全世界旅游并且疯狂购买奢侈品。在这样的情势下,既能作为投资手段又可以当作娱乐休闲方式的艺术品收藏也空前热了起来。
艺术品的收藏分为对古代艺术品的收藏以及对现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从收藏量和收藏家收藏的比例来说目前仍是前者居多。由于古玩具有的数量稀少以及不可再生性,所以精品价格较为昂贵,动辄百万千万,而价格一般的古玩主要是收藏价值极低的低端手工艺品。所以在以前,一说收藏,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富人的游戏。现在,随着我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逐渐成熟,民众逐渐开始走入当代艺术的收藏。国内的当代艺术市场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艰难的前行,进入2000年后,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在这个市场中,众多热衷收藏艺术,并没有巨额收入的普通民众越来越多地参与进来。近年来在国内媒体频频出现收藏遍及绘画、装置、行为、观念艺术等类别的“日本工薪阶层著名收藏家——宫津大辅”的收藏经历成为这一批人的典范。
当收藏艺术品变成一种爱好走入人们的生活的时候,大家不知不觉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进行艺术收藏需要贮备相应的知识,收藏的人们都知道,不管收藏哪一种古董,必须懂得历史。收藏瓷器,那必须知道瓷器发展史;收藏玉,必须知道玉的发展史;收藏服饰的,需要知道服饰的发展史。同时还必须知道该艺术品发展每个阶段的历史背景以及审美观,例如唐代崇尚宏大绚烂,宋代崇尚的平远尚淡;带文字的艺术品则需要知道中国文字每个朝代的字体以及风格;带纹饰的艺术品则要知道每个朝代出现了哪种新的纹样,相同纹样在各个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此外,还需要知道每个时期工具和材料的创新和发现,就拿瓷器来说,明清之前的中国陶瓷颜色多淡雅清幽,蛋青色,釉里红、抹红等都是在明代发现新的可以用于烧制釉料颜色的矿物质后才开始使用的。若有人拿一件这几种颜色的瓷器告诉你那是元代的,那必然是赝品。能够在艺术家还未成名的时候用低廉的价格收录有思想的当代艺术品其实对藏者的综合要求更高。这不仅需要知道西方艺术史,近现代艺术史的风格流派特征及其代表人物,还需要培养自己的艺术感受力和敏锐度,这样才能具有收藏当代艺术的入门知识。
获得这些知识目前有几种主要的途径,第一种办法是通过看收藏类的节目,现在各个电视台都有有关鉴宝内容的节目,在娱乐的同时普及一些基本的常识。目前这种节目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古玩的,当代艺术藏品赏鉴的节目较少。第二,那就是通过读书获取相对较为专业的知识。当收藏者为了获得自己藏品更多的有关背景,例如年代、流派,他如饥似渴地获取相关知识,与此同时会突然发现自己生活方式产生变化了,仿佛变成了专业读书人,家里都是书,包里也是书,枕边还是书,看书成了娱乐休闲,让自己愉快地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第三,仅仅从书上获取知识远远不够,还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搞收藏必须要去看实物。需要逛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将自己学到的书本知识认真对照实物,培养艺术直觉和获取艺术感受力。有的刚入门的艺术爱好者曾问过我一个问题,那就是审美与知识是否有关系,他们的疑惑是不学习的人不是也知道美和不美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二者是有必然联系的。一个人的审美层次与感受力一部分取决于他天生遗传的部分,一部分取决于他生活长大的环境,这两部分是不可选择的,还有一部分则取决于他主动获取的知识,是主体能够选择的。相同基因和相同生长环境的两个人如果在后天学习上态度不同,那么他们对于美的把握和感受必然不一样,所以他们藏品的质量和层次必然是不同的。第四,除了以上提到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那就是社交方式——朋友圈。因为搞收藏是需要交流的,对于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有时候一个人的知识不足以解决,唯有找到有相同或相似的追求的朋友们共同交流探讨相关知识,达到一个互相提高,互相帮助的目的。最后,是去哪里购买藏品的问题。民众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选择去什么样的场所购买自己喜欢类别的艺术品。例如宫津大辅专门收藏当代艺术品,他不找艺术家,不去拍卖行,他只在各个画廊里购买。他认为艺术家,画廊和藏者这个三角关系是最稳固的,而且经过画廊的初步过滤,他也可以更直接快速地找到自己心仪的作品。如果是买古玩可能需要去拍卖行、古玩城、民间市场等地购买,画廊里肯定没有。收藏少数民族刺绣的则除了拍卖行,专门的市场外,还可以亲自走到原产地去搜集和购买。当然,收藏者还必须认真工作,来保证稳定的收藏经费的来源。
其实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作为一个真正收藏爱好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使是所有消磨时间和消费的方式乃至社交方式都围绕一个目标而形成一种生活的模式。这种生活方式积极充实,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中,能够让一个藏者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过上有品质有文化的生活。可以说艺术收藏其实不只改变民众的生活方式,也会改变其价值观与人生观。
艺术收藏者的类别
以上我说的是较为理想的状态,目前我国进行艺术收藏的人主要有三种类型,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当哪一种类型的艺术收藏家,选择哪一种类型也是由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知识状况决定的,反过来选择任何一种收藏都会对自己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第一种是把艺术收藏当作一个彰显地位身份的符号,就像蔡康永说的艺术品收藏是“一张通往上流社会的门票”;或将其用于社交的方式,用于商人之间行走谈生意或者增进联系的一种手段。他们并不一定有高超的艺术鉴赏水平,只是通过价值来衡量。他们的藏品类别主要是古代官窑瓷器或者名人字画,或者现当代工艺美术大家或者世界名家的作品以彰显个人品位和身份。通过一次拍卖购买一件名品重器,媒体铺天盖地对其进行报道,他可以充分显示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并取得艺术界广泛的关注。这种收藏者,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艺术修养的学习,他们更多的就是贪图简单、快、保险,通过选择大型拍卖行来进行收藏,其艺术收藏行为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艺术收藏充其量只能作为其生活的调味品。第二种收藏者是将收藏艺术品当作盈利和保值的手段,他们最关注的是利润空间。他们时常将其和买卖贵金属或者股票一样进行资本运作或者炒作,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这批藏家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所以较多也是通过购买已经成名的国家级大师或者较为有名艺术家的作品来进行投资。这种类别的收藏者购买的渠道较多的也是画廊或拍卖会。当然还有部分藏家虽是以盈利为目的,同时也认真学习赏鉴知识,久而久之会具备一定识别力,能够做到低进高出。第三种就是收藏自己心仪藏品的藏家。这类藏家热爱收藏,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享受找到每一件满意藏品的喜悦。这类藏家有的完全是自得其乐,有的则有着一定的艺术追求,希望通过自己的收藏可以引领民众,或者在艺术收藏史上,能够占据一定的地位。他们并没多少钱,也不在意此艺术品能否升值。收藏的渠道主要是从青年艺术家或者画廊进行购买,这种收藏对于藏家的艺术鉴赏力和敏感度要求较高,当然入手价格相对便宜。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这部分藏家的数量越来越大,势必成为艺术收藏者的主流。
艺术收藏的必然趋势
艺术收藏民众化,这是民众在物质富裕起来后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需要。当然,要达到西方国家较为普遍的艺术鉴赏力,还是需要国家进行很多公共设施乃至公共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和提高。艺术收藏民众化也是在新媒体发展下产生有时代特色的必然变化。前些年,我曾在北京798艺术社区看到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艺术家要娶什么样的老婆》。调侃的是由于我国当代艺术市场发育不健全,专业的经济人和策展人还比较少,于是艺术家们在创作的同时还需要推介自己的作品,这时候娶一个能够专门推销自己作品的老婆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也是很难实现的,于是艺术家们不得不扎堆儿凑在一起,使得资源能够共享。
然而,就这十年间,信息技术全面深化,互联网高度普及,媒介功能突破了传统限制,人人都变成了自媒体,艺术家们已然可以通过网络和媒介手段给自己开设专门的线上个人展览,同时进行销售。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艺术家提出来“我们是否还需要评论家和策展人?”与此同时,由于线上多家在线拍卖的网站成立,网络分类清晰,便捷地把所有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或者民间藏家想易手的藏品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出来,大量潜在的藏家开始尝试足不出户地购买各个档次的艺术品。去年至今,随着微信,陌陌等社交软件和平台的发展,艺术品微拍也大行其道。同时,线下艺术品市场也发展良好,中小拍卖行也是雨后春笋,无底价拍,低价拍,工薪阶层可以消费得起的艺术品越来越多进入民众的视野。
艺术收藏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逐步改变。“当代艺术推手”栗宪庭曾在2005年提到过平价市场的概念,他希望大众能消费得起艺术,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收藏里面,他认为做到这一点可能需要不止一代人的努力。但是以2013年至今爆炸式发展的情况来看,这个时代马上可能就要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