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良好学术背景的刘小东,作品中虽然没有“光头、大嘴、灰色老照片”之类令人激动的符号,但他却是每个期望呈现中国当代艺术风貌的展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三峡新移民》拍出2200万元的高价,则显示其作品在市场上的号召力。
冬季的伦敦,寒冷潮湿。然而在这个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中心,当代艺术市场的温度仍然被老牌的佳士得 (Christie's)和新锐活跃的菲利浦(Phillips de Pury)两家拍卖行创下的骄人业绩煽得火热沸腾。
坐在菲利浦拍卖行喧闹的当代艺术专场,看着一个个艺术家的作品拍卖纪录被刷新,激动的情绪在慢慢减退。走进新邦得街上实力雄厚的歌剧画廊(Opera Gallery),这里俨然成了路对面不足100米外的苏富比拍卖行的预展厅:2/3的“中国主题”,80\\%的政治波普,不免有些审美疲劳。当天价的数字代替作品本身吸引越来越多眼球,当人们都捧着图录挤在拍卖行而不是穿梭在伦敦东区前卫活跃的画廊里形形色色的展览中时,当代艺术似乎变得有些乏味。
于是我离开奢华的新邦得街,穿过泰晤士河大桥来到活跃的南岸,著名的公共艺术机构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醒目的展览标题“现代生活绘画”(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跃入眼帘。在这个看似不很炫的名字下,展览透着纯粹的学术气息。进入偌大的3层展厅,在安迪·沃霍尔和理查德·阿奇瓦格等22位国际级艺术家中,突然发现了唯一的中国名字—“Liu Xiaodong”(刘小东)。其《车祸》、《观看》等4幅作品和其他艺术家的百余幅作品,共同呈现了近50年来全球艺术界对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记录和关注,同时探讨了架上绘画与摄影的关系。
“与现实保持微笑的距离”
很多艺术圈外的人知道刘小东,是因为他的巨幅油画《三峡新移民》。2006年11月,画幅达3米×10米的《三峡新移民》在保利拍卖行以2200万元被高调的买家、俏江南餐饮有限公司总裁张兰收入囊中。一时间,“创纪录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最高价”的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种种评论也接踵而来,有对当代艺术品炒作虚假价格的抨击、有关于市场泡沫的预警,更有人怀疑买家收藏艺术品的不纯动机,刘小东俨然成了2006岁末曝光率最高的艺术家。大部分不熟悉艺术市场的人难免因此得到一种印象:一个叫“刘小东”的艺术家又一夜而红。
事实上,艺术品市场是一个由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画廊及经纪人、博物馆与美术馆等公共机构、专业媒体、拍卖行、收藏家等环节组成的生态系统,艺术品价值的形成过程包括其被创造、被解读、被展示、被批评、被欣赏直至被交易、被收藏等各个环节的充分作用,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影响艺术品形成坚实的价值。而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长期的创作探索与积累、缺乏足够的学术批评和解读、没有足够的学术性或商业性展览使其被专业人士以及更大的人群所关注与欣赏,那么,其作品就不具备创造高额价值的基础;同时,一个艺术家如果没有为其整体事业长期规划的画廊或经纪人,没有一定数量的作品为严肃的收藏家和公共收藏机构所藏,其作品的长期价值也很难形成。当然,各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创作特点、完成质量等细节也都会影响其价格表现。以这样的体系评估刘小东《三峡新移民》的价值,我们便有了更加全面的视角。
和职业经理人一样,艺术家的履历同样能够呈现出其个人价值的基础。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并留校执教至今的刘小东,具有良好的教育和学术背景,但是,可能由于油画语言不那么时髦,也没有刻意的意识形态符号,尽管同属“后89”崛起的一批市场宠儿,他的整体步伐却显得平和、稳健、低调。
1992年后,刘小东的作品就开始在国内外同时参展,截至目前,他在世界范围内参加的群展及个展近70多个,但其中六成以上是在学院或公共艺术机构举办的学术性展览。除1997年在威尼斯双年展的亮相外,他的作品没有像张晓刚等人的作品那样,在经纪人的推动下频繁出现在各种双年展及艺术交易会上。作为中央美院油画系的教授,刘小东对于纯粹的学术性展览总是多一分天然的亲切。
在众多关于刘小东作品的解读中,始终有一些关键词反复出现:现场、真实、人、生活。这些关键词比“新现实主义”、“具体现实主义”、“新绘画”、“直接现实主义”等划分更加接近作品,接近艺术家本人。批评家范迪安说:“刘小东的画总是与现实保持微笑的距离。”评论家舒可文将这种微笑的距离解读为“在场的、身临其境的、转瞬即逝的”距离—“从最早的《笑话》、《醉酒》,到后来的《白胖子》、《违章》、《烧耗子》等,他和观众似乎要么像是那个拍照的人,要么是路过这一场景的人,要么是这个场景的参与者,虽然都不现身。”
正是因为这种真实的在场性、与生活片段之间的纯粹语言,使得刘小东成为海沃德画廊“现代生活绘画”展览中唯一现身的中国艺术家。《三峡新移民》正是艺术家将视角由对个体精神的注重向宏观纪实的社会性问题表达的转型之作,是刘小东试图通过大型项目的形式将艺术的在场性发挥到极致的一种尝试。虽然遭到了诸如“对于个人化精神刻画的表现力相应减弱”、“有许多细节处理粗糙”等批评,但是,就作品的规模和形态的独特性而言,其在艺术市场上仍是稀缺的。
在大众的视野里,和刘小东的油画一样出名的是他和新锐导演贾樟柯合作的获奖纪录片《东》,该片记录了刘小东在创作描绘三峡大工地上搬迁工人的《温床》系列时作画的过程。刘小东则认为,《东》并非忠实地记录画画的过程,而是记录心理历程,通过绘画把镜头转向了社会。由此来看,电影的记录形式只是画家对于“在场性”探索的另一个维度。
《三峡新移民》并非尺价最高
虽然在一些早期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收藏家眼中,刘小东的作品没有“光头、大嘴、灰色老照片”这些令人激动的符号,但他却是每个期望呈现中国当代艺术风貌的展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许正如《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易英所指:“刘小东的艺术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学院与前卫的折中,它适合了市场接受前卫艺术的最低限度,获得了批评与市场的双赢。”
由于学术范围内的长期积累,刘小东的作品具有很好的公共收藏分布,其中包括新加坡美术馆、澳大利亚昆士兰美术馆、美国旧金山现代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日本福冈美术馆和国内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东宇美术馆、上河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十多年来,刘小东与国际上的诸多实力派画廊有过合作,包括美国旧金山LIMN画廊、法国Loft画廊、英国马勃画廊等。目前,他的合作伙伴是诚品画廊和纽约的Mary Boone Gallery画廊,都有丰富的国际市场操作经验和较好的口碑。
从市场表现看,刘小东2000年前仅有3幅作品上拍,其中1999年送拍、曝光率较高的作品《白胖子》成交价为44万元,当时已算较高的价格。与2005年当代艺术市场的崛起同步,他的送拍作品数量在2005-2007年间形成井喷的态势,分别是22幅、51幅和36幅。作品价值也以300-500\\%的规模大幅攀升,直至《三峡新移民》达到阶段性高点。
纵观2005年1月至今的刘小东作品价格指数可以发现,尽管《三峡新移民》创造了他的单件作品最高价,但以平均每平方尺的价格计,却并不是最高(图1)。2005年之后,刘小东的作品价格就从之前的每平方尺1万元以下进入超过10万元的量级,2005年6月,其小尺幅作品《眠》(1998年作)就有过29.15万元/平方尺的高点,此后每年的平方尺价格虽然有较大的波动,仍然每年春秋两季的大拍都有超过20万/每平方尺的价格出现,其中包括1991年作品《山雨欲来渔童归》、2005年作品《儿时朋友都胖了系列》等(图2)。
不可否认,在《三峡新移民》拍卖中,拍卖行、俏江南的高调宣传使人质疑其追求广告效益大于艺术收藏,俏江南以2200万元购买的不仅有刘小东的代表作品,还有广泛的媒体宣传,实在是一笔合适的买卖。但综合来看,2200万元也堪称是刘小东十多年来学术地位、市场的长期积累以及单幅作品的题材和规模的独特性、2005年开始的艺术市场整体井喷的大环境推动的复合结果。在这一波全球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热中,从2006年诞生的张晓刚“百万宝贝”,到2200万元的《三峡新移民》,再到2007年11月蔡国强2002年作品《APEC景观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出7053.5万元的新高,在一片泡沫声中,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最高价格不断被刷新,俨然已和安迪·沃霍尔、戴敏·赫斯(Demin Hurst)等一线艺术家平起平坐。
项目型作品值得期待
尽管刘小东的作品价格近年成倍递增,但仍有一些风险值得关注。尤其是,买家的信誉和水准会对其作品的未来价值产生影响。代表作是在严肃的收藏家手中,还是掌握于关注投资回报率的投机者手中,至关重要。此前,《三峡新移民》被印尼买家购买后不出两年就进入二级市场,并获得巨额的回报,高调入市的张兰并不是有经验和业内口碑的收藏人士,其会将这幅作品长期收藏还是短期内再次出手仍是个问题。
2004年开始,刘小东进入了大规模的项目型创作期,从最早的《十八罗汉》到2004年的《三峡》、2005年的《温床》、2006和2007年至今仍在进行中的青藏高原和日本人体宴的创作项目均属此类作品,其每年的创作量也就是1-2幅甚至更少。据刘小东本人介绍,大部分的项目都与某个收藏家合作,比如《温床》的合作者是有油画科班背景的收藏家淡勃。他表示,和具备专业眼光与学术知识的严肃收藏家合作,能避免迎合市场创作作品的现象,从而保证作品在学术上的纯粹性和质量。而且,项目完成之后,部分作品在收藏家的手中,部分为艺术家本人珍藏,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作品去向的可控性,避免作品在一级市场就被以投资为主要目的的买家收进。从市场层面看,项目型作品的规模和题材都具有稀缺性,数量极其有限的巨幅作品容易在市场上形成期待,这将使刘小东在当代艺术市场中保持独特显著的位置。然而,谈起未来创作会否沿着这样的定位走下去,刘小东却显得淡定随性:“没有那么明确,走到哪里算哪里。”
他说,之前都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但是大型创作项目的作品他将自己珍藏,因为投入了太多的心血。这种珍藏不仅仅是艺术家对自身作品的珍爱,也是对当前当代艺术市场的忧虑。 在中国不成熟的市况下,即使很有经验的画廊也很难做到为艺术家的每一幅作品找到负责任的买家,完全避免投机性买入,造成可能的虚高价格。在当前资本神话的时代,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让人焦虑的时期。这在性情淡定的刘小东、喻红夫妇看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无奈。
并没有和刘小东本人见面,几次电话交谈过滤了多余的表情,留下的印象是艺术家的沉稳、淡定、温和。“一种没有立场的立场”,是艾未未给刘小东创作的评价。与我看来,对于市场,他亦是如此。
【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