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自然:中国再造(策展理念)
高 岭
一.展览学术主题
正面地、建设性地预见中国艺术应当传递给观者的内核,将传统文化中合理的诉求用当代视觉语言进行转化,从而服务于理想精神家园那种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境界的描绘和建构,这是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内在的价值诉求。
诚然,真实地再现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内涵,在特定的时期,尤其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艺术的使命就是反映这种变化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影响。艺术家用包括反讽、调侃、搬用、隐喻等在内的各种手法来表达人文知识分子的关注、质疑和批判,形成了中国1990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普遍化倾向。然而这种建立在对立和批判基础上的艺术观,局限于以工具论为标的,从发展和未来的角度看,它们无法替代依托在方法论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自身的艺术观念和价值诉求的建构。
事实上,没有对失落的精神家园的追忆,没有对新的精神家园的向往,没有对内心那犹如古希腊艺术“高不可及的范本”的理想境界的执着,最近三十年中国艺术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是难以想象的,而所有这一切变化的目的都是意在创造出一种新的符合中国当代时代要求的艺术形态。
所有这一切使得我们有理由从现在开始从事这样的工作:立足于当代的视野,将传统与现代各方面的资源加以整合,从中找到嫁接、转换中西文化的有效方法,再生出一种独具特色的视觉形象,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含义和传统审美价值,同时又是全新的当代视觉图式。换句话说,有意识地建构一种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形态的时候已经到了,一批艺术家富有远见的努力,为我们开了好头。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代艺术的价值取向不仅取决于对社会中人的现实命运的关注,更取决于对社会与自然关系中全体人类命运和精神走向的关注。
从这样更加广阔、更加完整的中国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出发,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已经走过的三十年的成果和基本特征,也看到了中国艺术现在和未来需要拓展和完善之处,那就是在关注社会的人性之外,要更加关注承载着这个社会的自然以及人们从自然中所体悟到的天性。因为有天地,方始有人类。天地与人类,天性与人性,彼此不可分割,却各有倚重,而天地之性,自然之律,更能够赢得人类的共同关注。对天地和自然的状态和规律的表达,能够在更加高远和开阔的层面上,超越地域、国家、民族和信仰的限制,赢得人类的共同认同。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建构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形态,方法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不过,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艺术方法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不是对某一种方式方法的具体研究,而是对围绕着中国艺术的现代性和当代性展开的各种方式方法从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和反思,或者说,它是关于艺术方式方法的哲学。只有从哲学这样的高度来观照中国当代艺术的方式方法,才能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什么是当代艺术,有没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如果有,那么中国当代艺术的内在精神品质是什么,中国气派的当代艺术有哪些基本的特征,如此等等。
如果说方法论的建设诉诸的是理性思维和逻辑推演,需要长期严谨的科学分析研究,那么由客观实际存在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意识,作为人的思维活动的基本特征,就显得更加直观、生动而且鲜活,更容易接近思维活动的真实状态。因此,在当代融合中西文化资源中的精华这样一种意识,作为一种自觉,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形态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从传统文化的最深层——意识中挖掘对于今天来说合理和有效的因素——有机整体结构,决不是古代思维的单纯移植,而是建立在上述一百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思想学人殚精竭虑的成果之上的,也是当代中国艺术全面、深入地吸收西方思想和艺术作品之精华的产物。
对于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合和”之后,更重要的是“再生”。这不仅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也指对西方现当代文化资源的整合,而且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建构这样的高度对中西方文化的全面的当代意义上的融合,所以“合和”就不是一种单方面的外在的拼接,而是内在的化合。这种化合作为一种过程和手段,其目的在于通过作品的视觉形式营造出新的中国文化特性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不是对中国文化符号简单的摹写或使用,而是力图通过对经过合和的艺术手法的表现,传递出超越于物质性的视觉形式之外的更为广阔和丰富的精神体验,从而幻化出一种当代的审美境界。
二.展览举办的文化意义
通过集中展示艺术家多年来创作的代表作,特别是为本展览新创作的作品,通过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媒体传播,使本展览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从单一地关注社会变革中人性的矛盾和纷争,到更加关注承载着这个社会的自然以及人们从自然中所体悟到的天性;从对社会政治题材的过度透支和社会图像的过度泛滥,到对更加广袤和精微的宏观自然和微观自然的象征性精神表达;从平面化的符号堆砌和商业性架上艺术的盛行,到立体化多重图像和影像的展现,以及装置性非商业艺术的视觉表现;从片面地关注艺术市场,到全面地讨论艺术的文化学价值与意义。
三. 展览举办的地理意义
广东美术馆地处南中国的门户城市广州,自1840年以来始终是中国启蒙文化和民族民主运动的摇篮,也是中国商业文化最早最发达的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早城市之一,以广州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的经济改革、思想解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产生了类似“大尾象”和“卡通一代”这样的艺术群体和思潮。广州亚运会的建设和举办,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广州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结束,和未来三十年的开始,意味着广州应该再一次站在全国文化变革和艺术转向的关键点上,通过举办类似主题的展览,向全国释放出这样的信息,广州这座城市,现在在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方面,开始倡导这样的文化理念——中国当代艺术新的面貌和可能将以更加开放和更加广袤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为导向,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探索。
四.展览举办对于美术馆自身建设的意义
广东美术馆作为省级美术馆因为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展示和海外推广,而成为全国包括中央级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内最具影响力的几个博物馆或美术馆之一,其广东三年展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走向的风向标。本展览的举办,不仅是集中宣示策展人对中国艺术的学术判断,更是主办方广东美术馆对中国当代艺术新的发展方向的一次导航,是中国艺术跨越简单的民族主义意识,融合西方优秀的成果,关注超越民族、国家、信仰和种族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一次尝试,它接续着传统,更跨越着传统,富裕传统以全人类共同的话题。该展览的作品,可以作为广东三年展的组成部分,也应该巡回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博物馆或美术馆展览,相信能够较以往中国艺术展览,更加吸引其他国家或民族观众的喜爱。对于提升广东美术馆的知名度和海外交往力将起到重要作用。
【编辑:吴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