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艺术圈内和圈外都在热烈地议论着同一件事:林风眠作品逆市热卖。5件林风眠创作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作品,在香港悉数被顺利拍出,其中一件还创出了艺术家个人的拍卖纪录:1634万元港币。但两个圈子看待林风眠作品被热卖的角度和结论却大相径庭。
圈外人士普遍认为:经过长时间的收藏沉淀和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今天,以林风眠为代表的这些中国经典油画作品,纷纷浮出水面出现在各大拍卖场中,已经成为艺术熊市中始终坚挺着的“蓝筹股”板块。甚至有更激进人士呼吁:这目前不景气的环境中,正是“捡漏”中国经典艺术品的好时机。
圈内众多行家们则始终睁大眼睛,将目光更多聚焦在那五件作品本身上。“作品在风格、技法上符合林风眠当时的笔迹吗?”、“作品最初的收藏者还健在吗?”、“作品有明确、可靠的著录吗?”统一的结论显然无法立刻做出,但有一种“担心”却无法令人忽视:当市场中的大多数人都想当然的认为——市场萧条期正是“捡漏”重要拍品的时候,会不会被某些做局者(或集团)所利用,捡到的依然是“垃圾股”呢?
记者采访了多位市场资深人士,他们普遍认为,做局者通常会采取如下步骤,引收藏者进入“捡漏”的陷阱:
第一步 讲故事
首先,要寻找(或设计)出一个在金融危机中面临“破产”的西方藏家,他的身份最好是金融家、企业家和外交官;然后,这位藏家非常喜欢中国艺术品,并且和艺术家本人由邂逅、相知,直至莫逆之交;接下来是拿到了该艺术家的重要作品,藏家回国后一直珍藏在家里,从不示人;最后是拍卖公司终于说服那位已故藏家的后人,将中国艺术品重新拿到中国拍卖?
第二步 保守估价
调低估价会吸引更多人关注,刺激买家们的举牌冲动,增加作品的买气。
第三步 继续推出更多的同类作品
如果首次运作成功后,就会将“捡漏”的信心推广到更大领域中去,趁热打铁,甚至类似的赝品都将陆续面世,鱼龙混杂般被更多藏家所捡走。市场永远存在着风险,尤其是当你自以为可以抄底、捡大漏的时候,也许就是你遭遇某个巨大谎言的开始。
这是张晓刚出现在拍场上最大尺幅的作品,最终的成交价将是本季春拍最大悬念之一。
从2004年到今天,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刚好完整地经历了一次由启动、炒作、高潮到萧条的全过程,如果详细地总结其中的是是非非,恐怕可以写成好几本大部头的著作了。但我们可以从市场中的一个现象——换手率上,就能一窥很多当代艺术作品为何“沦落”到如今惨淡地步的原因了。
【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