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周春芽致友人的一封信 1987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2015-10-10



 
“1987年的6月,距周春芽初到德国留学已过大半年的日子。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点滴让他在异地有了不同以往的感受,也对艺术有了新的思考,如他信中所言——“当所有人对你的风格习惯了,那你的心也可以变了”。这种变化不只是新的出发,更是艺术家不受时间、地域性的自我突破,不满足局限性的再次启程……始终是开始,始终不知何为终点”

 
1988年  周春芽在柏林
 
 
刚儿:
 
       你的三封信都收到了,请原谅我现在才给你回信,我于5月1日起搬到了一个离学校比较近的宿舍里住了,你的信都是转过来的,本来早就该给你写信告诉我的地址已改了。你的信一直放在我枕头旁,我喜欢看你的信,因为你还是那么质朴,我们交流的语言是直接的。每次想拿起笔给你回信,却都被一些事情冲了,这里时间真是不够用,我在这里的几乎每时每刻都是有用的,比如学习就不说了,吃饭时与别人说话这是学习语言,回到宿舍不是做家庭作业,就是看书,出去玩和参加一些活动都是竖起耳朵听别人说德语,大脑的机器一直在转动,完全不像我在成都时,经常骑自行车到十字路口,然后再临时想是回家呢?还是去别人的地方?我真不习惯这种紧张的生活,你知道我是懒散惯了(指思想上),让我的头脑去适应环境是很困难的,如果你是一个真诚的艺术家,一切发自你的内心,那么很可能是与这个社会是相矛盾的,无论你是在国内,还是国外。
 
       尽管这里的环境,像天堂一样与中国相比。人总是很怪,没有出来,就想出来看,当你达到目的时,生活在这种优美的环境里,却又想念艰苦的岁月,比如,我现在就很怀念草地,我喜欢那种艰苦生活,好像有一股力量促使我去爱那一边土地,回想起以前多次进草地,每次时间都不长,进去了又想出来过好日子。西德太漂亮了,像一座大公园,到处一片干净,这里的人生活水平是很高的,但我看他们也是很空虚的,每家一座独院独楼,下班后就是一家人在房子里生活,守住电视,或者在家里做家务事,还是除草、修花啊,吃东西都是每一个星期买一次,往冰箱里一放,他们吃得也很简单,面包、黄油、咖啡,做菜也只是一种。西德人没有串门的习惯,拜访人都要预约,不能想串门就串门,这里是没有意外的敲门声的。我形容他们的家庭结构和生活就像一座小监牢一样,一座舒服的小监牢,这里没有突然性和意外感,不像国内,一有风吹草动,人心就浮动,这里一切按部就班,很有秩序。你要想游行,想在街上唱歌、跳舞都可以,这里没有人反响。只要你不要在这里闯红灯和不交税,警察是不会来找你的,办任何公共事情都极方便,只要你有钱,不认识任何人都能办任何事,关键这里有个严格的法律。西方社会不像我们在中国的人想像的那样,这里的秩序和无形中的道德观比中国强,中国只是表面的呼口号,这里早以贯穿在行动中了。像我的艺术家的生活和概念在这里都是前卫的,甚至这里的一般人也不大理解,人在世界上都有共同的东西,像感觉啊、友情、伤感啊,等都是一样的。每一个社会中都有它的问题,这里的人都爱讲“问题”这个单词,看来“问题”是人类共同的毛病,是无法克服的。
 
      我由于学语言,现在已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我所处的环境是我以前从未想象过的,可以说是走到了人的内层,我现在的路不像在国内那样可以预先有个目标去奋斗,这里是客观对象支配着我走路,这一点体会也许对我的将来,对我深刻的了解人,呼吸人间的空气,有一定的帮助,虽然我已有半年多没有画画了。中国人学西方艺术很多是在学表面的形式,却不知这些伟大艺术家的环境和画家本人的处境,西德爱说“为什么”,“为什么不”。西方一些艺术家之所以这么伟大,是和他们的社会,比如宗教、制度分不开的,没有博爱,没有一种精神寄托,怎么会去爱他的题材,怎么会有艺术的冲动。其实人不管穷国、富国,本质是一样的,我们中国画家都是具备了人的本质和产生艺术灵感的条件,关键是要去体会“爱”,而“爱”是无功利性的。我如果将来将要介绍西方艺术,我不会只去介绍他们的具体技巧和形式。正如我们中国现在在搞什么改革学西方,都是表面的,这里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和较好的方法,怎样发挥人和机器的积极性。好了,谈这方面的东西,我真可以写几大篇了,以后我们见面会有丰富的内容和感受交谈。
 
周春芽留学期间购买的明信片
 
       我现在还是在学德语,上语言班,自然德语有了进步,比起我刚来,我现在基本上能运用一般的生活用语了,当然复杂的单词还不能懂,这是需要时间来堆的,在德国学德语,优点就是听力很好,比如在国内学了四年专业的德语的人初到德国也不一定能听懂,因为民间说的话和广播里是两回事,在这里学能掌握他们习惯用语。我的进步也不算快,也不算慢。我总是没有兴趣去讲话,正如在国内那样感觉不好的人总是谈不弄,这对在这里学语言是不好的,因为这里我需要像小学生那样多说,说一些瓜话,说多了别人都瞧不起你。总觉得这个人智力有问题。当然像我这样学,迟早还是会进步的,语言是一天比一天好。也许我来德国最大的功利收获就是德语了。我不认为我在这里能学到什么绘画,因为我已经是一位艺术家了,作为人的价值都是平等的。
 
       前面说了我基本上没有画画,但也画了很多我的构思、草图,这些都是我头脑到了一定的状态下所产生的下意识的反响,它是我内心的写照。如果要说我有些变化,那就是现在我更直接在我的内心中去找一些安慰和发泄,而不是那以前只是在大自然中发现美的色彩。人生的道路是短促的,这是我的一篇德语规定的家庭作业,但想起来也是这样,人的矛盾、自寻烦恼。你我都是属于忏悔型的人。这里语法中说是过去完成时,我也不是那种具有拼搏性意志,特别是现在,只愿怎样满足我的生理上的需要,吃饭是满足肚子的需要,画画就是满足我内心的需要。我不过是比很多人的耐心要好一些,可能是以前在五•七艺校画石膏像磨炼出来的性格,那时画一张需要半个月的时间。
 
       我现在基本上没有去到处活动。一方面是我的德语不好,另一方面我是想专心学德语,这将对我的将来有好处,我带来的画都带到卢森堡去了,由严森帮我卖,我就不去动那些脑筋了。卖的钱如果在中国比当然早就是万元户了,但是在这里花费却是很大的,比如我每月必须交纳的费用就五百多马克,相当于人民币1千多,在国内听说国外卖了几万,实际上在国外是很一般的数字,关键它的价格差额与中国不同,自然这里的生活水准要高得多。在西方,百分之九十九的画家都不是靠卖画为身的,都有另外的工作,卖画只是一种碰运气,卖到一张就有了一点零用钱,就像我们在国内一样,画了一幅壁画,就挣了一笔外快。西方同样存在这种矛盾,如果你想与众不同就很有可能没有市场。如果你想卖钱,就必须去迎合观众的口味。
 
       我现在几乎就没有新画,必须再画。已有几个展览为我安排了,可惜我没有画,时间只有推后,学德语是不够用的时间。我所去过的画廊,几乎没有一家不对我的画感兴趣,看来我在国内的画,虽然没有去迎合国内的观众,而无意中符合了这里的观众口味。遗憾我没有画新画。艺术家之所以是向前的,当你的风格所有人习惯了,你的心也可以变了,这是自然的,伟大的艺术家是让观众跟在你的心后面跑,而不是你的心跟在观众后跑,这里面就有一个真诚的问题了。另外我真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去发泄了一阵内心的苦闷,去挣了钱,而是为了在这里吃一阵,住一阵,就算你在这里生活得再好,像中国人想像中的自由世界,有什么价值,如果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内心的),那么其它物质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了。
 
1987年  周春芽在维也纳
 
      前个月去科隆看了一个欧洲现在比较著名的现代艺术馆,在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边,其建筑修了多年,正好是古老的教堂和现代意识相对比,自然馆内绘画丰富,不过都是在画册上我们在国内都看过的了,不同的是这里的艺术气氛就不同了,在西方,艺术和人的生活是很相通的,不像中国,艺术还是大雅之堂。比如,那天有一群小学生全是女孩子,她们拿起笔和颜料站在雅夫伦斯基的油画肖像画面前(他的画脸上都是红一块、绿一块的),照着画面的色彩,对着镜子自己化妆在脸上像雅的画一样,然后拍照留念。我看了感到很有意思,也许她们自己觉得很一般了,观众看了也一般。她们就是星期天出来高兴的玩一阵,就像去郊游一样。另外看了一些大画,虽然都是老熟悉的画家,但看大画的感觉不一样,像达利的一幅有关米勒画过的农民在祈祷的变体画,宗教气氛极浓,所有的技法,都通过大的气氛表现得令人神妙,写到这里,真恨不得去发财,有了钱就能帮助你出来,这里没有一个与我能谈得弄的人,即使你的德语很好了,也不容易找到感觉相同的人,那种不说话都能心领神会的感觉,真想我们一起在欧洲看展览,到处游玩一阵,我他妈的才没有兴趣去读书,去画那一些死人体。不过要想在德国呆,又只能是学生签证。我想可能过一些时候也许我能有一些办法,比如去了美术学院以后,到时我是不会忘记你,刚儿,因为我总是把你放在用我自己的力量能帮助的人之首。还不光是老同学的原因,因为老朋友、老同学也很多,主要是你的艺术之朴实,是我学习的榜样。好不谈这个了,我自己希望能早日实现这个理想。
 
      我现在感到罪过的是对我的女儿,没有尽到父亲的职责,这是我也许是去进坟墓前感到后悔的事,想起我的女儿,想起她在想我,我就要流泪,这些都是人自我享受的情感。
 
      刚儿,我想你会理解我,不要把我信中流露的事讲给别人,我是把我的真实思想与你交谈,因为我把你当成真正的朋友。我在这里内心是很孤独的。虽然我也有很多朋友,在这里,这种孤独是我去寻求的。我的行动别人也不会知道。在这里的人,也是如此。
 
      好就写到这里,现在已经凌晨4点了,这里天已亮了,九点还要上课。
 
      希望你多来信,我想看你的信。
 
春芽
 
25.6.1987

 
——本文是周春芽在1987年6月德国留学期间写给张晓刚的信,摘自即将出版的《周春芽艺术信札辑录(1981-1992)》
 
 
“始终是开始 周春芽作品2015”
 
即将开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