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山《有红色颜料的画室》
由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2012年8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1月19日,这一意在对当今青年艺术生态做田野式考察分析的展览来到了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开幕,展期将延续到3月17日。这也是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首次向公众亮相。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它与同属时代地产旗下的时代美术馆有着不同的定位。与时代美术馆对学术研究的偏重相呼应,国际单位艺术中心旨在打造一个以关注艺术、空间、设计与日常生活为核心的跨界文化交流平台。
一个 “未来中国艺术趋势报告”
已经在北京央美美术馆成功展览了的“未来展”,更像一个关于现象的研究而非一个成果展。策展团队之一、艺术批评家、现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王春辰博士介绍说,作为一个由中国最高艺术学府打造的青年艺术项目,“未来展”的宗旨是强调“田野性”、“文献性”、“学理性”、“当下性”和“未来感”。作为一个学术性大展,“未来展”将在今后每两年举办一届。
这个展览从策展方式上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王春辰说,为了保障展览的权威性和学术性,他们组建了一个提名委员会,由80位全球重要美术馆馆长、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艺术媒体和机构负责人构成。每人提名6位青年艺术家并撰写提名理由,共有近300位青年艺术家被提名。这些被提名的艺术家被收录在画册《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提名集)》中,近300位青年艺术家的简历、自述、肖像照、推荐辞、作品图片、个人网站、微博网址或电子邮箱地址,使这本共700多页的大部头作为一次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具有了工具书的性质。在此基础上,策展委员会又根据展览主题挑选出95位艺术家的近200件作品在央美美术馆参展,同时出版以参展作品为基础的《展览集》与围绕整个学术活动的文献资料《议论集》。
来到广州国际单位艺术中心的作品,实际上是央美那次展览中再次挑选出来的部分,数量约为央美展览中所呈现的三分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讲,展览本身已经超越以往的展览模式,它更像是一个 “未来中国艺术趋势报告”。
王海洋 《双面菲克雷特》彩色DVD 03’27”砂纸,2张画(90cm×110cm)照片若干张,粉尘 2012年
关注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
开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特别强调了,在对未成型的正在发生的青年文化的观察与研究中,美术馆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使命。对此,青年艺术评论家胡斌作为策展团队中广东本地提名人的代表回应说,此次展览“从人类学田野考察、史学的角度很好地考察了当下年轻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以及创作状态,这也延续了美术馆对当代艺术的研究与介入。这些年来,关于青年艺术的回顾、展现在数量上越来越多,也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因为这样,美术馆对青年艺术研究的介入就显得尤其重要。此外,这是一个反映当代艺术的行进中的展览、指向未来的展览,我相信它可以呈现当代青年艺术行进中的状态以至于向未来的走向或者趋势。”
策展人、美术评论家、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策划部主任冯博一作为这次展览策划团队代表发言,他认为,这次展览以“亚现象”为题,关注了年轻的、边缘的、和主流疏离的青年现象。“在我看来,是社会转型带来的急剧变化,带来了他们与上几代艺术家不同的体验与创作。我们需要考察新生代艺术家在今天的全球语境、文化格局、生产方式之下的,属于这一代人特有的‘艺术方式’。这将涉及到的问题是:他们是如何与此在的世界发生关系的,又是如何投射在他们的艺术中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地域性不再明显,我们用了六个关键词来描述我们观察到的特征: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
徐跋骋 《没有天空的城堡》
专访
王璜生:美术馆博物馆应该担起艺术职责
信息时报:您曾经非常关注广东当代艺术的发展,在离开广东之后也没有停止这种对广东当代艺术的观察,如今又带着这样一个全面考察当代青年艺术生态的展览回到广州,在您看来,广东当代艺术状态近年来有什么样的变化?
王璜生:我觉得还是挺活跃的,尤其是民间的活动非常活跃,这几年来,一些民营美术馆,包括时代美术馆,这几年来做得不错,国内评价挺高的,然后53美术馆也做得挺好,有很多很不错的项目,还有一些青年的小活动。上次我回来参加广州画院30周年的展览,一些年轻的写实的绘画性比较强的艺术家也出乎我的意料。
民间的艺术空间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如国际单位这个空间,自我知道有这个空间的计划到它正式与公众见面之间的这个时间很短,其实我今天也是第一次来这个空间,看到场馆感觉还是相当不错的,而且跟我们这个展览的结合也非常不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信息时报:开幕式上,您提到从美术馆的层面上梳理当代青年艺术的重要性,可以再详细谈谈这个话题吗?
王璜生:我是觉得,拥有官方力量的机构应该从更加中立更加有高度的一个层面上着眼进行学术以及展览的活动,因为它们所拥有的号召力、力量和民间机构不太一样,应该以更有专业精神的工作方式,建立在一个具有学术高度而且更有公共服务精神的层面上,来为年轻艺术家服务,或者为一个区域的文化服务。或者说,具有某种责任感、献身精神,才能做得好。我很期待拥有官方资源的机构,比如美术馆、博物馆,能担起职责。当然民间机构有民间的作法和优长之处,也不能彼此代替。
信息时报:展览中提出了六个关键词,即蔓生长、自媒体、微抵抗、宅空间、浅生活、未知数。这是基于对本次展览参展艺术家与作品提出的呢?还是策展团队对当代艺术家的一个整体性的观察结果?又或者是进一步代表了当代青年在文化角色上的整体态势?
王璜生:其实是交叉的,我们更希望是对整体上的青年艺术现象、或者说这个阶段所凸现的某种青年艺术现象的关键词的所谓提出与表述。不仅是艺术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当然,并不是说用这些关键词进行作品的归类或者说当代青年艺术就只有这样几种样式,不是的。
王春辰: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年龄都限制在35岁以下,对35岁以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生态的观察与分析,也许可以为研究下一阶段及未来中国艺术的走向,提供材料和依据。对我们这次展览的名称“亚现象”,也有人提出批评的意见,认为“亚现象”和“亚文化”有关系,不是一个很正面的概念,我们是不是以一个强势的态度对青年艺术做了过分的解读?但是,对于发生的艺术,如果没有梳理,这些艺术现象就是一盘散沙,无法从整体上得到把握。我们在策展的时候也经过很多的讨论,围绕着两百多名被提名的艺术家展开了反复的讨论,才提出了这些关键词。“亚”可以是还没有被发现的、还没有进入主流的,它是一个生长的过程。艺术生态中的亚现象,往往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又容易被忽视的群类。比如我们用“蔓生长”这个词,来描述一种当下青年的状态,他们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语言,超出传统学院的语言和我们所认为的艺术样式。
程鹏《旧影色相》
信息时报:“亚现象”在央美美术馆和在广州展览从作品呈现上有怎样的不同?
王璜生:首先从数量上说,这次来的只是北京展的三分之一左右,受限于运输等问题,北京参展的97位艺术家来了只有41位,而且有些艺术家才来1件作品。具体作品的展示也有些不同,比如比较抢眼的徐跋骋的这件像城堡一样的作品,在北京有个从外到内的观察点,一个玩具火车从外到内绕行,观察点随着变化,在广州这部分没有呈现,影像部分也调离出来,比较不同。
信息时报:从来到广州的这些作品来看,这次挑选的使用了新媒体技术的作品比较多?
王璜生:这是当代艺术的一种趋势,也是一种客观存在,青年艺术家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媒材、对数字技术、对综合材料的敏感,在这种媒体本身来找感觉、找语言、找方法。
链接
国际单位艺术中心
据介绍,新鲜问世的国际单位艺术中心位于广州市白云区黄园路33号,它将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成果”的空间与场所,它更重要的使命是展现一种研究与思考的“过程”——艺术、设计究竟如何与我们本身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小到一件日常生活物品,大到建筑、空间与城市,它将关注的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去呈现出来——从绘画、设计、摄影、装置、音乐,到课题研究,各种论坛活动,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事件。同时,国际单位艺术中心将向社会各界人士全面开放,从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音乐家、摄影师等创意人士到普通大众,都可以在这个空间中碰撞与交流想法,从而在真正意义上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成为一个多方融合与跨界玩乐的交流平台。
【编辑:徐瀹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