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蔡志松
6月2日,蔡志松参加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浮云》其中的一件(该作品共5件)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以690万的成交价再次打破了中国雕塑拍卖纪录,也是大体积雕塑上拍的首例。对于市场,蔡志松表示这个数字仍然是低估了雕塑的真实价值,因为创作对于他而言是智慧的积累。
谈市场 雕塑价值被低估
采访开始前,蔡志松正在调整《浮云》的磁悬浮装置,话题由此开始。对于《威尼斯浮云》打破国内雕塑拍卖纪录,在蔡志松看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是一个信号,让大家看到雕塑的市场前景和投资价值。
艺术形式的差别导致了雕塑市场的萎靡这让蔡志松认为是没有道理可言。虽然雕塑存在复制性的制约直接影响其价格,但是雕塑的时间成本、劳力成本以及金钱成本确是架上绘画的10倍以上。因此蔡志松认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仅仅是表达方式的差别,因此雕塑价值被严重低估是没有道理的”“我希望有人能拍到更高价,绘画都已经拍到7000多万,相比而言雕塑的价格连700万还不到。”蔡志松不拒绝学术和市场的双向成功,他认为没有艺术市场的推动,艺术创作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面貌。
谈及第一桶金带来的鼓励时,蔡志松回忆是在大二的时候以800元人民币出售了一件小雕塑作品,材质是石膏的。“记得是一个晚上,我在操场上玩儿,突然有个人过来说想买点东西,想看看我的作品。”对于一个90年代每个月120元生活费的学生,还不知道作品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时候,这可算是一笔飞来横财。如今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蔡志松十分感谢这位收藏家给了他第一次创作的鼓励。也非常希望通过本报能联系到这位神秘女子,为这件雕塑补上一个签名。
谈争议 “金酸莓”不能指导艺术创作
话题回到《威尼斯浮云》上,此前由青年批评家策划的艺术圈的“金酸莓”榜单上《威尼斯浮云》以7票荣获榜首,其因在于蔡志松最后呈现的作品未能让《浮云》悬浮,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批判蔡志松臣服在策展人的强权话语之下。”此评选意在揭示当代艺术创作的“假大空”倾向和越来越附庸于时尚、市场的问题,尤其是艺术大腕的劣质作品。
面对争议,蔡志松显得尤为坦然,他说,2004年在中国美术馆展览时,有人称《故国》系列为“下跪雕塑”同样引起了很大争议,新事物的出现造成一些波动,在他看来已经非常平常。但是这一次,蔡志松表示很遗憾主办方事后未通知他“领奖”,今天很开心能借《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首次发表其“获奖感言”。
蔡志松认为《浮云》属于威尼斯双年展的命题参展创作,“最初是应策展人的要求用牡丹花进行创作,当时只给了一个晚上的时间考虑,我上报的方案是用白色的牡丹干花压成云朵状,内部充氦气,因为氦气与空气的比重相等,云朵能在空中悬浮,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可以在中国馆门前随着日照、晴雨的天气变化自动升降。这一方案一拿出来就得到了多方好评,也成了大家预想中的一个亮点。后来又被要求改用茶叶创作,但需要保留第一套方案的造型,无奈之中我只好把主体云朵设计成不倒翁的结构,云朵表面有气孔,采用钢板锻造,内部装上风铃与茶叶置于地面(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磁悬浮技术),当有风吹过,云就会摆动,茶香与共振后的风铃声就会从孔中传出。这朵云在设计时就是置于地面的,两个方案现在在网上都应该能查得到。这之后又经过上级漫长的审批,得到的结果是主办方与承办方不允许破坏地面,不允许有飘移的、不固定的东西存在,恐造成意外事故,气体也不允许运输。那时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实施创作计划,但创作与参展所需的资金还没有落实,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经过一番周折,最后终于找到两家赞助方,条件是作品归对方所有,所以这次拍卖是与我个人没有任何关系了。一些人在不做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张冠李戴,把所有与自己想象不符的结果都归罪于艺术家一个人,我觉得这样做稍有些不公平。”
蔡志松补充道,主题性展览,不听策展人的意见听谁的呢?否则展览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我们不能太自负,况且这次策展人很高明。一个演员无论演技有多高,如果置导演的意见于不顾任意耍大牌的话,那是缺少职业道德的表现。闲庭信步容易,但戴上脚镣还能自如舞蹈是需要一些能力的。艺术批评、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是三个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术业有专攻,三者之间无法相互指导,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蔡志松说:“我更主张保留自己的意见,但是我们不能因低估自己而轻视自己的言行,发表评论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实际情况,这是基本的专业素质。虽然我不认为自己的创作不成功,但是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艺术创作,这对于艺术的整体发展是件好事,为此我还专门发微博和在一些公众场合表示要亲自领奖,以实际行动对这一活动进行支持,但是没有得到回应。”
谈作品 艺术不需要理论 创作不需要灵感
蔡志松对自己作品的总结是:《浮云》在谈人生、《玫瑰》是因为爱情、《故国》是思考人性。他认为,所谓自我突破并不是水平方向的不断变化而是纵向上的前进。
对于蔡志松来讲,艺术不需要理论,创作不需要灵感。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实践要靠智慧与经验,因此,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成为蔡志松创作的源泉。《故国》颂系列用铜皮的肌理表达厚重的历史感,而战士反应出刚性的特点;《玫瑰》用铅的沉闷和绚丽去传达世事无常的脆弱,这是源于蔡志松个人的感情经历,谈到感情故事时,“嘘,这是个人隐私。”蔡志松笑道;《浮云》选择了坚硬的钢去反衬云朵的柔软,这是蔡志松结合当代文化语境的思考。“在云彩材料选择上,我还有好多想法都在反复的尝试之中,但如果做不好就成棉花糖了。”说到这里蔡志松哈哈大笑。
蔡志松作品的特点不单纯在于造型,更在于材料语言的把握,他试图通过材料传达思想。这也是他认为的艺术家能力的体现,可以运用各种媒材进行创作。蔡志松说:“出色的艺术家应该是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谈生活 烹饪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
蔡志松回忆20岁考上中央美院的时候自我感觉很成熟,25岁毕业,26岁开始执教,28岁开始创作《故国》系列,29岁获国际大奖,33岁在国际拍场上取得佳绩,36岁辞职,39岁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如今到了40岁,却发现自己其实还没长大并且充满童真,可一照镜子,自己已经老了。这个文质彬彬的艺术家此刻的自我调侃充满了乐观的孩子气。
对于出生在沈阳,生活在北京的蔡志松,成都才是他向往的城市,蔡志松笑言:“因为那里舒缓又不失现代;有历史、人文;有美景、美食还有美丽的人。”尤其是谈到美食,蔡志松自称“出得厅堂,入得厨房”。蔡志松说,烹饪和艺术创作一样,做好一道菜就是为了让吃的人开心,这也是他对艺术的观点。他说:“痛苦要自己消化,把它转化为创作的动力,通过作品启发观众去寻求快乐,把快乐交给他人。”
记者手记
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蔡志松的作品,《故国》让我感受到是一个年迈沉稳的艺术家形象,在《玫瑰》中,我看到了这位艺术家的细腻情感流露,从《浮云》中让我体会到蔡志松的时代感和国际化。当记者来到蔡志松位于来广营费家村的工作室时,第一次的亲眼所见对这位雕塑家有了准确的判断。
工作室一尘不染,穿着白衬衣做雕塑,蔡志松流露出来的是一个东北男人罕见的精致。不得不说蔡志松是小编行艺数载接触到最帅的艺术家,没有之一。
当谈及自我评价时,东北人的天然幽默打乱了采访严肃的气氛,蔡志松说:“我是多重性格,‘盖中盖’哦,一片顶五片!”
创作10问:
创作周期?短的3-5个月,长的两年左右。
创作时怕打搅吗?锁上大门,然后关机。
创作时听音乐吗?不听,怕精力不集中。
创作时间?每天下午。
喜欢什么颜色?象征春天的绿色,明亮而不乏厚重的黄色,饱和却凝重的红色,永不过时的黑色。
第一桶金?大二的时候,一个石膏雕像作品,卖了800元。
创作习惯?从来不画小稿。
是否有灵感迸发一说?不要等待灵感。
创作中是否遇到瓶颈?还没遇到过。
创作中是否交流?不太需要。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