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丁 秋菊烂漫
设色纸本 镜框
1939年作
题识:荒村开紫菊,细雨沐苍松。己卯(1939年)春日,半丁老人。
钤印:半丁老人、香远益清
北京永乐将于12月12-15日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举行2012秋季拍卖会(含两天预展),届时将呈献中国书画、中国瓷器及艺术品和中国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精品七百余件。
此次永乐秋拍,书画作品中依然以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近现代名家作品主打,当代板块则坚持力推“美丽新世界”青年当代艺术家,瓷杂项目更是特从北京知名藏家处遴选到近百件文房佳器,在拍卖期间同场举办“逸居”文玩专场。
傅抱石 湘君
设色纸本 镜框
110 x 52.2 cm. (43 ¼ x 20 ½ in.)
《湘君》、《湘夫人》或是《二湘图》是傅抱石仕女画中最精彩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件拍品虽无明确纪年,但从其风格看,应为傅抱石六十年代作品。湘君的形象古朴典雅、凝重端庄,面相丰满优美,线条流畅,姿势灵动,尤显得体态轻盈,优雅安闲,飘飘欲仙。特别是对于眼神的描绘独具匠心,用笔轻快,先以淡墨轻涂,再以很少的浓墨稍加勾勒,给人以明亮晶莹、顾盼生动、妩媚而又深邃、沉毅而略带忧伤的感觉。湘君之气质、风度、神情、举止,高贵而又超凡脱俗,遗世而独立之风骨,是人世间真、善、美的化身。
傅抱石 西风吹下红雨来
设色纸本 镜框
1965年作
题识:一九六五年七月二日,在亚明同志家中作此景。庭怀小友兄属,傅抱石南京记。
钤印:抱石私印
“西风吹下红雨来”是画僧石涛题画的诗句,抱石推崇石涛,尝对诗作画。是幅《西风吹下红雨来》画面丰满:舟子撑船,载一高士,正襟危坐在船头,顺流而下。夹岸红枫蔽日,秋风舞动“无边落木萧萧下”,一派秋天景色。在这里,作者一反前人多用丹朱赫黄调色的惯例,大胆使用胭脂与西洋红进行点厾,犹如春季里的桃、杏花瓣漫天飞舞。因此有不少人,往往评赏此类画作时,都把它当作春景,甚至说成是红梅绽放。“西风吹皱秋江水,载得满船红叶归。”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从落款:“一九六五年七月二日,在亚明同志家中作此景。庭怀小友兄属,傅抱石南京记。”可知1965年七月的一天,傅抱石在亚明家做客。一席人相谈正欢,傅抱石饶有兴趣的提笔作画,洋洋洒洒一气呵成。用笔豪放老辣、气定神闲,令人精神为之一振。站在一旁观画的亚明的学生汪庭怀按捺不住心中的敬意和欢喜,上前求画。作为老师的亚明见学生言辞恳切,便从旁帮劝成就了庭怀的这一心愿。时庭怀年少,抱石以小友称之,足见平易亲切,毫无大师的架子。不想当年九月,傅抱石就因脑溢血病逝于家中,庭怀能得到大师生前馈赠实是不小的缘分,因此一直精心保存至今,颜色鲜艳,品相如新,颇为难得。
齐白石 喜上眉梢
设色纸本 镜框
103.6 x 34.2 cm. (40 ¾ x 13 ½ in.)
题识:借山老人八十八岁晨兴一挥。白石。
钤印:白石翁、吾年八十八、饿雪
鉴藏印:赵善鲁印、赵善鲁、海生
听行内的前辈讲过,齐白石画画不喜用宿墨。每天早上起来,吃过早饭,由儿媳伺候研上新墨,铺开宣纸,开始一天的创作。从画作的题款“晨兴一挥”可知,此幅喜上眉梢的创作时间正是白石老人一天中精力最为旺盛的时段。新研的墨干净、透亮,老人下笔很慢,但准确老辣。八十八岁是他艺术的巅峰期,很多脍炙人口的名作都出于这一时期。图中所绘喜鹊落地的一瞬,高高翘起的尾巴犹在摆动,这一笔的浓淡干湿变化,体现了白石老人几十年的笔头功夫。垂下的梅梢取“眉梢”的谐音,在名字讨喜的同时不可小看这几簇嫣红的点缀。有了红,生活气息跃然纸上。梅花开了,喜鹊来了,好日子也就随之而来了。
程十发 竹影情趣
设色纸本 镜框
题识:程十发写。
钤印:程十发印、三釜书屋
程十髪先生画一张画时,开始时还是打草稿,他自己说他的第一张草稿或是第一张正稿往往都不成功,一定要画多次,最后,带着默写的情形作画。因为一开始比较写实,缺少夸张和修饰。临摹他自己的作品往往是临后来的正稿。看他作画的人觉得他画来很随便,其实他在家中打稿的时候是很严谨认真的。这是对他热爱的艺术的一种尊重。他的画善用“虚”法,而“虚”者,对于“画眼”部分则务必殚精竭虑,一丝不苟,丝丝入扣。此幅《竹影情趣》画面刻画细腻而切实到位,以点带面,虚实相映,濯古开新,以画纸为色盘,复色点缀,灿烂浑脱,为刻意者所不能得。
齐白石 喜气洋洋
设色纸本镜框
1951作
题识:辛卯(1951年)春,齐白石。
钤印:木人
齐白石善于将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常、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画笔表现出来,通过他的表现,把习以为常的东西升华为雅致,使得平常的事物焕发出艺术魅力。颗颗饱满的樱桃,着色或深或浅,皆以上好的洋红写出,较之胭脂红的娇嫩,洋红更加古艳绝伦,将樱桃表现得鲜艳欲滴,观之有种玲珑剔透之感。以浓墨画果梗,由于墨色的自然晕染使其与樱桃融为一体。配以白色的大碗,浓黑的碗沿回纹,苍拙的用笔与娇艳的点色相互映衬。鲜艳的樱桃盛满大碗,大约是太满了,又洒落在地上,更有一颗别出心裁被一只活泼生动、神气完足的喜鹊含在口中,碗中的饱满丰富,喜鹊的自然灵透,呈现出相互呼应、动静相宜的两种美,一派洋洋喜气溢于言表。
张大千 秋山萧寺
设色绢本 镜框
1949年作
80 x 39 cm. (31 ½ x 15 ⅓ in.)
题识:秋山萧寺。己丑(1949年)十月似秀道仁兄法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注:香港佳士得2010年春拍第919号。
本件作品是张大千较为早期的作品,这一时期,张大千师承古人,广收博览,但不拘一格,于眼观手临中,将前人技法转化为自己的绘画语言,兼收并蓄,多变善化,千钟风情,万般神采。作品构图简单,近景长松伴崖,云气缭绕,远景峰峦逶迤,插空而上,苍松岩壁之间,古寺一角半隐半现,如真似幻,远离尘世,宁静而致远。山气氤氲的郁蓬之气油然而生,于苍郁中寓清逸,将境界的表现和笔墨的形式美有机地统一起来,借自然界多种物象形质的表现,来宣泄内心的复杂情绪将对客体时空的自我感受转化为主体的复杂心绪,在现实与迷幻之间构筑起与观者审美沟通的视觉桥梁。
傅抱石 松荫观瀑
设色纸本 立轴
1964年作
86 x 44.8 cm. (33 ¾ x 17 ⅔ in.)
题识:甲辰(1964年)立冬前二日为小春兄制,越二日补题。新喻傅抱石金陵并记。
钤印:傅
此幅《松荫观瀑》画得雄浑壮观,笔墨酣畅,充分体现了傅抱石精深的传统功力。图中岩悬于上,瀑飞于下;岭上浓荫蔽天,一片苍翠。抱石用极其流畅的笔法画山岭、瀑布。用浓重的墨色画树荫、近景。山石经过“抱石皴”的淡彩渲染,显得墨气淋漓,浑厚华滋。树丛之间,文人骚客多至六七人,在树下台阶上赏瀑听泉,流连忘返。正是“苍松心目爽,飞瀑耐人留”的意境。诗情画意,余韵无穷。
张大千 芍药
设色纸本 立轴
1945年作
96 x 33 cm. (37 ¾ x 13 in.)
题识:动荡情无限,低斜力不支。白香山句。乙酉(1945年)六月,张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芍药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喜爱描绘的对象,张大千也不列外,且一生不改赏花之乐,哪怕是他后来离开大陆之后,还常到日本观看梅花和牡丹,到巴黎看芍药,借对其心爱的花卉的描绘,表现一直萦绕的思乡之情。本件作品张大千借白居易《草词毕遇芍药初开》中的一句,描绘了一本娇艳欲滴、含羞带情的芍药。以没骨法描绘花瓣,淡雅的粉白花瓣加以浓艳的胭脂红点蕊, 配以石青、石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笔致潇洒飘逸,妍丽而不失清逸,尤显得仪态万方,婉转清彻,纤尘不染。
赵望云 秦岭奇峰
设色纸本 立轴
1942年作
137 x 68.2 cm. (53 x 22 in.)
题识:秦岭奇峰。卅一年(1942)秋过西京作,赵望云。
钤印:赵望云
1942年7月,赵望云携家来到西安,把家安在城内的甜水井,便与学生杨乡生赴西北写生,在河西走廊,沿途忽儿是荒漠无垠,忽儿是绿洲映现,西北荒原风光的巨大反差,连绵起伏雄浑壮美的大山,使赵望云兴奋不已,他观看了少数民族的赛马会,体验了他们的生活,历时近两月,画了不少的作品。首次西北之行,给赵望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艺术之梦的理想之地在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蓦然回首间出现了,他欣喜地说:“我喜欢看我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自然界无穷尽的变化,社会间无量数的人群,好像都与我发生着密切的关联,伟大的自然社会,它有一种微妙的力量引诱着我的精神”。
此幅《秦岭奇峰》就是作于这段时间,题跋所说的西京,指的就是西安。这一年,赵望云的生平发生重大转折,正好将他一生的71年平分为二。他开拓了西北题材和西部之美,成为西北画坛的领袖人物。画中可以看到,赵望云赋予了山水画新的笔墨语言。在表现西北山川奇峰时,不施晕染,不用积墨,而是在笔头直接蘸濡墨、水、色,既不完全调和,又有初步渗融,然后迅疾地以顺、逆、侧、转、拖种种变化的笔法,泼绘于纸。所绘的赶车人正艰难地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迎面的山峰,画家用草书中的飞白来表现“干裂秋风”的苍劲之美,同样,用透明的淡墨来描画坡脚的黄土和远山,以及树梢。既表现了黄土的绵厚和松软,又反映出严酷生态下仍然不乏生机。这是赵望云的创造,也是他对西北土地和植被长期观察后所得的艺术表现。把劳动者作为山水画里的主角,以他们为“画眼”来描绘是赵望云的首倡,并由石鲁、方济众、徐庶之等人发扬的“长安画派”的精髓,成为后来占主流地位的社会主义新山水的先声。
郭沫若在赵望云其后的画展中赋诗赞曰:画法无中西,法由心所造。慧者师自然,着乎自成妙。国画双陵夷,儿戏殊可笑。江山万古新,人物恒释道。独我望云子,别开生面貌。我手写我心,时代难妙肖。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