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十问”吴鸿:聚光灯下的网络艺术媒体鉴证者

来源:新浪读书 2008-04-28

2008年4月25日,新浪读书独家连线了著名艺术批评家吴鸿先生。随着当代艺术在国内外拍卖市场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昔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当代艺术作品和艺术家们。而吴鸿先生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兴盛和繁荣的亲历者、推动者,他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他的每一步、他的每次变革,也折射着当代艺术深层的演变。

此次访谈是我们本年度艺术家、批评家系列访谈的第一站。希望大家持续关注,期待我们的系列访谈为广大网民接近艺术、了解艺术家提供一个窗口。

吴鸿简介:

吴鸿,出生于1968年,先后接受汉语言文学和雕塑专业的教育,参与建立“美术同盟”并担任主编,后任雅昌艺术网总编;今年从雅昌艺术网离职后创建“艺术国际”。吴鸿是一位有着敏锐思维和独特视角的艺术批评家,一贯坚持独立的学术化批评标准,不趋权势和权威。在他作为一位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所策划的一系列展览中,积极关注艺术发展的新动向,并不遗余力地推介年轻而有思想的艺术家。

吴鸿的“前世今生”

  新浪读书:作为曾经的“美术同盟”主编和雅昌艺术网总编,您的名字和网络艺术媒体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从您的教育经历了解到,您的专业并不是IT,之前您一直在艺术类媒体工作, 那么是什么契机使您对网络媒体感兴趣并在2000年加入“美术同盟”?

  吴鸿:2000年我去做“美术同盟”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之前我也有过做报纸和杂志编辑的经历,在“美术同盟”工作时,一开始也会简单地把纸媒的编辑经验简单移植到网络内容的编辑上,但是,在工作当中逐渐发现了网络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自身的规律。在工作中作定位,一是网络媒体,二是专业网络媒体。那么,第一点体现出来的是“网络”特性,第二点体现出来的是“专业”的特性。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网络媒体的编辑规律和专业媒体的专业规律,并把这两个规律结合起来。能不能把这两个规律结合好,就决定了你有没有给自己的工作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位。

  新浪读书:04年之前,因为纸媒在为当代艺术提供平台方面的弱势,网络成为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平台。在当时的这种大环境下,您是怎样结合“美术同盟”的资源及优势进行整合,并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

  吴鸿:首先我们要“美术同盟”的定位,最初我加入“美术同盟”时,感觉其框架比较复杂,包括了其它的艺术类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决定应逐渐把内容清晰定位为“当代艺术”这个方向,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点,当时大部分艺术界的网民都是年轻艺术家,同时还包括一些在校的学生,这个人群实际上是对当代艺术比较感兴趣。第二点,是因为经过网络经济的波动,网站经过裁员后,“美术同盟”的编辑人员非常少,没有能力去做其他更多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专长,集中精力,用有限的资源聚焦于一个点,让它发挥出更大的影响。所以,正是基于上述的种种考虑,把内容定位为当代艺术部分。


在04年之前,网络媒体传播给当代艺术的信息提供了一个空间,因为当时以纸媒来传播当代艺术方面的讯息有很多限制,那么,网络传播则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客观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网络媒体传播资讯的快捷性和互动性,这是纸质媒体不可比拟的。网络媒体有时间上的快捷性和参与过程中的互动性,并且,这种互动性是基于草根性和平民性。基于此,我们也运用这种方式、特点,至少是在我做“美术同盟”的期间内,“美术同盟”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媒体参与了很多同时期当代艺术问题的讨论。举一个关于蔡国强的作品《威尼斯的收租院》讨论的例子,我觉得,“美术同盟”在那个讨论中,不仅仅只是起到一个报道或者反映的作用,同时,它的立场和态度本身也实际上影响到这个事情最终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作为一个专业媒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推出一些年轻艺术家。第一,是因为把内容定位在当代艺术方面,当代艺术应该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非常平民化的精神取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够让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有更多宣传或者是展示的机会。可以很公正的说,我现在有很多私人关系非常好的艺术家朋友,他们中有很多人现在已经非常有成就了,而当初,在他们的发长期间,“美术同盟”对他们的推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对自己在”美术同盟”工作期间的经历是非常欣慰的。

  新浪读书:从离开“美术同盟”到雅昌艺术网,再从雅昌艺术网离职到创建“艺术国际”。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做出了这两次改变?

  吴鸿: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当初我为什么离开“美术同盟”去雅昌?

  我在“美术同盟”工作6年时间,长期以来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企业有它自己的经营方式,从它作为一个典型的大型门户网站的角度来看,早期门户网站发展的模式实际上是大同小异的,无非通过点击流量取得商业广告的收入。而从典型的网络经济的角度来看,在典型的网络经济环境下,它也只能按照普通大众传媒的方式来进行内容的取舍,实际上“美术同盟”当时就是在这种夹缝里面生存的。虽然“美术同盟”当时在美术界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按照大众媒体标准来衡量,无论是受众面还是流量,对一个大型的门户网站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当时“美术同盟”依托的平台还是作为一个典型的网络门户的,只能按照网络经济的标准来衡量下面所有的内容板块的“业绩”。

  而我在“美术同盟”工作期间,实际上每年都在做离开的准备,能坚持6年时间对我个人来说是个奇迹。也非常清楚,这个平台所依附的载体是典型的互联网商业公司,商业公司是要有商业回报的,我们能够给这个载体所提供的回报是远远达不到它的预期的。虽然在专业界的反映非常好,但是从网站的角度,不可能给这个频道提供太多的人力资源及活动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能延续下来已经是个奇迹了

  那么为何要离开雅昌艺术网?原因就是我在考虑,怎样能把学术影响通过一个平台来进行转化,我们通过正当的经营转换,用取得的经济回报,能够再支持我们更好的做好内容,支持我们更好的去做学术?雅昌高层当时和我交流的时候,第一,是对我在主持“美术同盟”工作期间的成绩比较认可,当时他们的意愿也是想通过我加盟雅昌以后能够在学术性、内容性方面有一个带动;第二,雅昌高层当时在口头上也是承诺能够给我刚才所述的愿望提供一个平台。

  通过在与雅昌一年多的合作,我觉得与雅昌还是在艺术理解价值观的关怀上存在偏差,这种偏差分为几个方面:第一,艺术到底带给人们的精神是什么?第二,对于艺术的理解及方式。我想第二点是根本性的问题。网络媒体作为一个平台,我们应该通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宣传,与前面说的价值观是有关系的;另外,即使从经营的角度来看,媒体应该起到一个平台的作用,而不应该过分的把它作为经营的工具,虽然它自身有盈利的功能,但是我们不能任意放大它的功能。

吴鸿的“圈中故事”

  新浪读书:作为一个艺术媒体的资深业者,您觉得您和艺术家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吴鸿:对于作为一个艺术媒体的从业者的我来说,和艺术家之间是朋友与合作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深入地了解艺术家的想法,作品制作的过程、表达的意图,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状态、对艺术理解的态度,便于更深入的去了解艺术家及作品。

  新浪读书:能否举出您最欣赏的几位艺术家以及欣赏他们的原因?

  吴鸿:我个人欣赏艺术家,首先是欣赏艺术家对艺术的态度,在艺术家作品里面体现出对艺术理解的实验精神;第二点,是艺术家所从事实验专业持久的态度,因为任何一个大师除了天赋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持之以恒的专业态度;第三点,是对于当代社会文化现象能够即时把握并反应;第四点,在与艺术家交往中他们所具备谦和的性格。

  基于以上四点,在国内,我比较欣赏周春芽、张晓刚、刘小东、杨志超、李天元、张小涛等艺术家。

周春芽作为伤痕美术和85新潮美术的重要代表,以上四点都能在他身上很好的体现;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艺术家中,张晓刚在体现对历史文化记忆的敏感性上独具特色;刘小东能够持之以恒地在作品里去体现他绘画语言的探索性和当代人对生活状态的反应;杨志超长期以来能够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持续地从事行为艺术的探索,特别是在当今艺术市场火爆的局面下,行为艺术从早期时尚的现象转入到比较边缘化的处境,他还依然以身体作为元素来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李天元则更像一个隐士,他超越于艺术界表面的浮华与躁动,坚持自己对于视觉文化史的理解;张小涛则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能够自觉地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持续关注深刻的人性,将作品的呈现方式扩展到跨媒介的语言。

  新浪读书:艺术圈从来不是一个只有脉脉温情的地方,里面也不缺乏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作为在网络艺术媒体浸淫八载的“老人”,可以讲几件对您影响比较深的风波么?

  吴鸿:2000年左右,当时的大众、时尚媒体把行为艺术作为一种比较另类的文化现象焦点来关注并炒作。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艺术已经被妖魔化了,正因为基于大众、时尚媒体对行为艺术的宣传方式、以及通过这种宣传方式使大众产生的误读,而专业媒体也没有通过专业的方式对行为艺术展开讨论,当时在“美术同盟”便对行为艺术展开讨论。而有些人片面的认为我个人以及“美术同盟”是为行为艺术在辩护。在那段时间我还参与央视12演播室栏目关于行为艺术的讨论,实际上这个讨论的前提及方式是带有倾向行的,所以通过这件事也让我看到了媒体的责任,首先对待艺术现象要具有宽松、民主的方式;其次,在介绍、传播艺术现象时不要按照个人的意愿去进行扭曲和受众群的误导。

  在2003年“非典”期间,由于正常人体交往方式收到限制,很多人选择在网络交流,如同其它网络平台一样,当时在“美术同盟”论坛里也出现了极高的人气。在网络空间里人的正常身份被隐藏以后就表露出人性的另一面,有很多的网友都是我比较熟悉的一些朋友,他们在论坛里出现了谩骂、人身攻击等留言,我出于维护正常的网络讨论环境,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对此进行一些必要管理,之后的舆论的矛头都开始指向我个人身份;出于对从事媒体职业的职责,那时的网络媒体沦落到如此地步,并出于某种目的运用,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老吴和他的“美丽新时代”

  新浪读书:08年,艺术圈有人对当代艺术表示了悲观态度。股票市场的动荡让资本市场低调了不少,没有资本市场前两年的“激情”,您认为今年的当代艺术市场是否会出现下行趋势?08年当代艺术的最大变数在哪里?

  吴鸿:关于第一个问题,目前影响当代艺术市场的因素已经越来越多,因为当代艺术市场包含两方面问题。第一,艺术现象,艺术自身的因素对当代艺术市场发生影响;第二,市场原因,导致市场的原因,因为我并不是艺术市场研究专家,所以从我本专业角度无法进行预测。但当代艺术品进入艺术市场之后,特别在现阶段进入艺术市场范围,已经越来越脱离于艺术的属性,已经变成了资本投资、

理财的工具,已经超越于艺术行业,与分析金融市场一样,股票增长的原因不能仅仅从自身的业绩进行分析,而是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关于08年当代艺术的最大变数在哪里?可以分为四点:首先,整个国际社会环境的变化;其次,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发展关系;第三点,与中国经济发展形式的关系;最后,中国艺术市场必要的一些规则、规范的完善程度。以上四点都会成为影响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变数。

  新浪读书:艺术国际是您新的一站,能否为新浪网友介绍一下这个专业网络媒体的宗旨和定位?

  吴鸿: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范围内广受瞩目,中国艺术家频频出现于一些重要的国际大展,“中国概念”也反复被一些国际权威媒体所关注,中国艺术家作品价格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直线上升。当代艺术中 “中国性”和“国际性”的身份关系已经日益密切,如何向中国艺术界同步介绍国际范围内的艺术现象?如何向西方公众推介中国的当代艺术?这些都是“艺术国际”致力于为中国与世界沟通艺术信息、提供专业服务的宗旨。

  我心目中的“艺术国际”,将立足于国际视野,以专业艺术网络媒介为基础,带动平面媒体、专业出版策划、展览策划、艺术家推广、艺术品投资等多方面业务,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专业产业链。

  新浪读书:您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曾不断提及资本对内容的影响。“艺术国际”作为一个网络艺术媒体,首先面对的也是生存的问题。“艺术国际”的盈利模式在哪里?资本影响内容的魔咒有没有可能再次出现?

  吴鸿:关于“艺术国际”的盈利模式,首先,我们会通过具体项目来实现局部的盈利,但盈利的程度会在适度的范围内展开,因为过度的强调某一个具体项目的盈利,可能会导致经营与内容之间的矛盾。其次,我们将通过整体产业链的方式来盈利,一方面在前面谈到的具体项目作为支持产业链的因素,另一方面从产业链的高度来协调各个子项目之间的关系。

  资本影响内容的魔咒有没有可能再次出现?这个问题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把资本当作资金来看待,资金作为做任何一件事情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没有解决好“艺术国际”自身的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支持的额度,那么对未来的发展会产生限制,但是如果解决好,将会成为“艺术国际”自身的发展的工具。

  第二个,资本本身作为要发挥、扩张它资本属性的时候。它的力量确实可能会是盲目的或者是具有颠覆性的,但是我想这种情况在“艺术国际”是不会出现的。原因是“艺术国际”投资人不想把它作为融资工具,会把资金来源、资金额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正是基于此,投资人不是单纯的将“艺术国际”作为商业项目来看待。而我个人再经历从tom到雅昌,到组建“艺术国际”,就是想解决资本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合理关系。在项目从开始的用量、策划和启动就考虑到两者合理关系,所以我们也通过必要的措施来合理的制约两者的关系。

  新浪读书:最后一个问题,从一个从为企业“服务”的职业打工者,到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的创业者,您最大的感触在哪里?对已经或者即将进入网络艺术媒体的年轻人,能否为他们提几句过来人的忠告?

  吴鸿:仅仅有理想在现代社会里是不够的,所以必须找到有效地实现理想的方式,这也是我从tom到雅昌,最后组建“艺术国际”所要解决的问题。

  作为忠告谈不上,我想仅仅做为提醒吧!首先,要及早的作出对个人事业的规划;第二,将规划分步骤并集中解决各个问题;第三,在制定理想的前提下,不要过分考虑眼前利益,重要的是解决现阶段性目标后,要果断、坚决地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第四,个人应具备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第五,作为网络媒体人,个人思路不能固步自封,满足于阶段性成果,因为网络技术和网络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必须具备良好心态和经验的准备,随时把握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把网络媒体特性与艺术媒体的专业性二者更好的结合。

编辑:叶晓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