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嬉皮士与性解放:美国女中学生在上学之前,妈妈总要提醒她别忘了带“避孕套”
2 Sister Yayoi Kusama:一个日本女人裹着圆点滚到了纽约
人们管她叫草菅人命小姐
她制造了超多泡沫
包括文化与经济
1960年代开始,草间弥生终于找到了她在纽约引爆的合适表达方式,她以「环境雕塑家」(environmental sculptor)自居,在公共场所策动了一系列非常煽动的偶发(happening)。
这让纽约的媒体发狂。他们竞相追逐这个日本来的女Leader,她的知名度甚至一度超越安迪·沃霍尔。
为什么纽约需要大圆点
六十年代是美国二战以来极为特殊的时代,从马丁路德金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越南战争、人类登陆月球、赫鲁晓夫扬言要消灭美国等等都发生在这短短的10年中。
反对越战的美国青年开了嬉皮文化的先河。他们把自己称为“有良知的反对者”,并且拒绝参军入伍。他们反对使用暴力,相信和平。嬉皮文化开始蔓延开来。嬉皮们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提倡和平主义。他们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与社会现实针锋相对。
这是当时典型的
嬉皮士style
和平&聚众文化
草间姐姐,正好有
与嬉皮士文化同时期,草间弥生开始将原本充满精神官能症意味的圆点诠释为一种「爱与和平」的象征。
为了扩散她的圆点,她登报招募年轻的嬉皮组成「草间舞团」(Kusama Dancing Team),在未经申请的状况下,於公共场合举行狂欢派对,团员们多是全裸上阵,身上画满圆点,穿戴夸张装饰。
在草间弥生的带领下,这些赤身裸体、画满波点的人,出现在纽约著名的公共场合:纽交所、华尔街……在华尔街的游行中,草间弥生还发放了媒体通稿,其中用大写字母醒目地写着她的目标:“波点占领华尔街。”
不但搞艺术
这个女人还会做生意
1966年,她创作了第一件镜屋装置《草间的偷窥秀》(Kusama’s Peep Show),并在未被邀请之下前往威尼斯双年展进行她的偶发。宣称要让「买艺术跟在超级市场买菜一样」的草间,穿了一身金色和服,选在意大利国家馆外展售她制作的1500颗镜面球体,一颗的售价仅两块美金。
1968年,草间把工作室转型成「草间企业」(Kusama EnterprisesInc),用以行销「电影、环境、戏剧发表、绘画、雕塑、活动、时装与人体彩绘」。当时嬉皮美学正开始影响主流时尚圈,草间也开设服装店卖起她设计的服饰,并发行报纸《草间的狂欢派对》(Kusama Orgy),来推销她的时尚与生命哲学。
但是后来美国人发现
这个来自日本的大圆点
其实并不适合美国人
还容易导致神经质
“嬉皮士的热情是短暂的,草间姐姐的大圆点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无法分辨,草间此时的所为,究竟是出于对艺术的执念,还是为了获得名声所作的个人宣言.恐怕连她自己也无法言明,这些近乎疯狂的举动,是有意识的精心布置,还是一直困扰她的精神疾病作祟。
整个纽约开始对她冷遇。1973年,她离开美国,回到日本。更为糟糕的是,她的精神状况已经很坏,需要治疗,而她身上没有足够的钱。
其后,十年时间
这个艺术家一直在治病
也有人把草间弥生的神经病归咎在她的爱情上。
据说,草间与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的爱恨纠缠像是一场持续10年的行为艺术,激烈、纠缠,却没有任何性接触。在她的自传里,约瑟夫·康奈尔是草间花费最多笔墨来描写的情人,她甚至称约瑟夫为“全美国最伟大的艺术家”。
1972年,约瑟夫·康奈尔去世,草间弥生就打包回到了东京住进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事实证明
即使是神经质只要一直坚持下去
就能“更有名”
“我希望能保持尽量高的形象,哪怕是在死后。”
1980年代,草间再次受到注目。1993年,草间弥生重回威尼斯双年展,这一次是以官方邀请的身份,《纽约时报》揶揄地写道,“日本被它曾排斥的艺术家所代表”。在这次展览上,草间弥生布置了一间镜屋,填满了南瓜。如今,她的银质南瓜一个可以卖到50万美元。
她在2008年成为艺术市场上作品价格最高的在世女艺术家。新的艺术市场经济也为草间带来新的粉丝。她的圆点开始完全具备跨足时尚的潜力。60年代歇斯底里的大圆点开始变成了一种欢愉的纹样,一种可爱的「水玉点点」。
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让草间弥生的圆点反而变得可爱。
“波点拥有太阳的形状,这是世界和生活力量的象征;它也有着月亮的形状,这意味着宁静。圆形、柔软、色彩斑斓、无知无觉、不可捉摸,波点成了一种运动。波点是通往无限的方式。”草间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