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巨型展品
2012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头换面,成了中华艺术宫。世博会期间需要排几小时长队才看得到的巨型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仍是“中华艺术宫”最受欢迎的一件展品。
七个小时
2015年9月,故宫推出“石渠宝笈特展”,展品之一是《清明上河图》原作,这回,观众要一览本尊,需要排队七个小时。
2939.8万人次
2014年,全国文化系统内美术馆381家,全年进馆人数2939.8万。与之相比,故宫博物院一年的观众就有1500多万。
2015年12月18日,文化部办公楼三楼一间会议厅里,四位美术馆馆长从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董伟手中接过“全国重点美术馆”的标牌。拥有“全国重点”这一资格的美术馆,从9家变成13家。
2008年,文化部颁布《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和评估标准,2011年评出第一批九家全国重点美术馆。2014年,文化部对评估办法和标准进行修订,开始了第一批重点美术馆的复审和第二批的评估。
由上海世博园中国馆改建而成的中华艺术宫,保留了中国馆的“镇馆之宝”——多媒体版《清明上河图》。中国缺乏能够体现近代美术史脉络的固定陈列,目前只有中华艺术宫的长期展《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属于类似陈列。 (中华艺术宫供图/图)
听起来高大上的“重点”评估,其实完成了一件非常基本的工作:把“什么叫美术馆”讲清楚。“评估办法”中的评估内容,是从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说起的——美术馆当然要有空间建筑;要有自己的藏品,藏品要展示,要研究,也要保护;要有公共教育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
七章共26条评估标准,实际上为全国文化系统内的美术馆提供了一套组织运营的操作手册。从展厅之外还要有哪些公共空间和服务功能,讲到藏品应怎样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是怎么回事,有时要求细到“馆内空气质量好,清洁安静”。假设一个城市要建它的第一座美术馆,完全可以拿着这份标准展开筹备。
“在国外一提美术馆,就是四大功能:研究、展览、收藏、教育,美术馆是干这个事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张子康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国内就连一些专业人士都不太清楚。我们一说美术馆,就是个看展览的地方。这确实跟历史发展有关系:文革时期,好多美术馆基本上就是一个展览、宣传的阵地。”
13家全国重点美术馆里,既有巨无霸——上海美术馆搬进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更名“中华艺术宫”,用于展厅和公共服务的面积为7万平方米,也有“小而美”的、四层展厅面积仅1167平方米的北京画院美术馆;有老资格的中国美术馆,也有开馆只6年的浙江美术馆。
2012年底,全国公立美术馆基本实现了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向文化部申报,而后由财政部下拨补贴。这一来,文化部对美术馆有了基本完整的掌握。
据统计,2014年全国文化系统内的美术馆共381家,进馆观众共2939.8万人次。故宫博物院一家,2014年就有1525万人次参观。相比之下,美术馆这个行业的存在感实在不算强。
一个观众去自己所在城市的美术馆能看到什么?这看似没有一定的答案,实际上是应该有的,至少对这些重点美术馆而言。第二批全国重点美术馆授牌仪式之后的座谈会上,诸迪把一个要求抛给了在座的文化厅厅长和美术馆馆长:“在十三五期间,能不能实现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固定陈列?”
目前只有中华艺术宫有类似陈列。2012年开馆展览《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是一个长期陈列,表现了清末至1950年代中国画、海派美术发展,以及1950-2000年新中国上海美术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美术,上海是源头。”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告诉记者,“观众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基本面貌,是直观的通史教育,是有物证的。以前没有这样的长期陈列,外国人到中国的美术馆,看不到你的历史,很难形成对你文化的尊敬。”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诸迪
中国应该有多少美术馆?
南方周末:重点美术馆是不是评到一定时候就够了?够格的就那么多。
诸迪:中国的美术馆现在门类比较多,这个指标体系只适用于大型综合性的。大型的综合馆毕竟是少数。从申报上就可以看出来,小馆申报也白申,现在为止还有好几个省馆不具备参选条件。
我们是希望能够带动美术馆的发展,而不是评出一些样板,别的馆学也学不了。现在也在考虑分类指导,或者像图书馆、博物馆那样的分级认定,得让所有人都能玩,都能引导他们提高。
南方周末:中国应该有多少美术馆?
诸迪:我们要求每个省都要建美术馆。他说我这有博物馆、有展览馆,我可以展览。我说你错了,且不说展览还有专业化要求,你这个地区,从共产党建立以来,我们的文化创造,你拿什么去展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文化,包括建国早期的、革命时期的,更不用提二十世纪初百年中国美术和社会时代的互动、发展,丰富的美术资源,没人去研究、收藏,没人去发掘展示,文化就断裂了。这就是美术馆的职能。
中国的省又大,一个省都等于欧洲一个国家了。怎么说也得有地域特色,有地域的美术资源,你要整合梳理。我们现在看看“十三五”能不能把所有省级美术馆健全起来。然后往下延展,特别是东部一些发达的地区,市一级都会开始考虑。
县市一级的馆,更重要的功能是美术文化传播,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省一级、国家级的,可能要有收藏研究、要展示交流。
博物馆一般管到文物级,比如说到乾隆、到辛亥革命之前,那之后这部分就没有人梳理、收藏和研究了。现在离你五六十年的东西,你还不觉得非要怎么样,但是没人做这个事,文化建设就出问题了。
南方周末:每年有多少人进美术馆,文化部有统计数据么?
诸迪:2014年是2900万,2013年是一千多万。如果刨去经常去的人次,比如除以3,那可能就不到一千万人了。可是故宫一年就是一千多万人。和13亿人口比,才去个一千万人,这不就是忽略不计了。别看就这么点人,还都集中在主要城市和主要的馆——我们现在有几个馆已经是上百万人次了,像中国美术馆。人家不去,等于就没有意义。
南方周末:但这几年各地还在建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文化部也提倡鼓励。
诸迪:虽然说了这些数据,也还得带动大家进入美术馆。就像进入剧场欣赏舞台艺术的,也没有看电影的人多。公众习惯的养成,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能力的提高,两者之间有一个互维的关系,你不建,这事永远没有人做。所以一方面我们提高专业水平,一方面还是呼吁重视美术馆建设,填补空白。包括北京市,有了中国美术馆,还要建北京美术馆,因为不能互为替代。北京画院美术馆主要就是研究京籍画家,也是很重要的学派。
全世界都头疼这个事,必须得拓展观众,除了卢浮宫那些着名大馆,博物馆人也少。说白了,国博人多是因为国博是旅游点,故宫也是旅游点。所以就得想办法,要用各种方式去传播,不然你的观众数,也就这么多。
收藏年费不低于500万
南方周末:目前的重点美术馆都是国有馆,没有民营美术馆,有民营馆来申报参加评估吗?
诸迪:有,上次这次都有。有的评审专家说,鼓励一下吧,但重点美术馆评估是一种认证,不是鼓励,如果是年度性的评比,可以。
民营馆自身还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在探索。他们很多地方比国有馆做得好,起码公共教育就做得好,不靠公共教育它没法跟社会沟通。国有馆没这个压力。
现在艺术市场太发达了,很多博物馆级的藏品都流到民间。想建民营馆的,很多是因为(企业家)他在收藏。我们提倡民营馆,一个是对国有馆的补充,一个就希望把私人藏品变成公共资源,能展示出来。
南方周末:如果说还不太够格评重点,民营馆主要差在哪里?
诸迪:比如收藏:哪些是老板的收藏?哪些是馆内收藏?老板都当成是自己的藏品办一个展示,他又希望得到公益、非营利机构的身份,这是有些门槛和要求的。老板就不愿意,他说这都是我的,我不捐。
国有馆永远不会关门,民营馆明天关门了,馆藏属于个人么?你是按非营利机构的购藏价格收进来的,馆不办了,藏品属于谁?必须得有法律依据。我们在制度设计方面,还没给民营馆一个明确的位置。它是文化部门备案,民政部门注册,民政上按照“民营非企业”来管理。
我们在拟定美术馆条例。2015年《博物馆条例》出来,我们组织了专家调研,看2016年能不能制定美术馆管理办法。办法中可能想回应几个问题,一个就是底线:美术馆行业的门槛和底线要求是什么?特别是民营美术馆的定位,要制定规则。
南方周末:现在的重点美术馆评估标准,对美术馆的收藏怎样要求?
诸迪:2008年发布《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别的大家不关心,有一条:每年收藏费不能少于三百万,这事被炒得很热。大家觉得太多了。现在你再看……这指标我们调了,调整到不少于五百万了。
南方周末:为什么对重点美术馆强调建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固定陈列?
诸迪:不做固定陈列,也不做收藏规划,收藏就没有检验的标准。
我们正在做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预计2016年能完。普查完了要整理分析,可能会有一个“国家美术收藏”——藏品目录向社会公布。另外可能想出一个收藏的指导性目录,你(收藏)在指导性目录里面的,我就给你奖励,或者给你一些支持。
收藏要有依据,如果中国美术馆做20世纪中国美术陈列,按美术史要求,缺谁的,缺哪张作品,是很具体的。如果说谁捐你都要,名家我都收,没有意义。公益收藏不是私人收藏,不是价值收藏,是一个学术收藏。可能社会上卖得不高,我得收,也可能卖得很高,我还不要。
我们能不能把中国的资源整合,建立成系统的、代表主流学术判断的古代美术史陈列和近现代美术史陈列?让老百姓、美术爱好者,让美术专业的工作者,都能看得到学得到,让外国人也看得到。这能很大程度上改变现在的文化生态,也能改变中国文化形象和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