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用一分钟,说出你对深圳艺术的创见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09-11-28

  树立意见先锋,引发真正属于深圳当代艺术的精神运动

 

  当经济危机捅破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泡沫,回归到一个更加理性的出发点时,深圳当代艺术是否能够把握机会捕捉重新出发的可能?当北京、上海大肆享受着当代艺术传统所蕴积的成果时,深圳是否有可能创造一个新的当代艺术孕育模式?当香港凭借政策优势成为亚洲艺术品交易中心时,深圳又能否及时升级并创造出对接平台,共享艺术产业的巨大商业利润?12月13日,由南方都市报和深圳文艺网联合主办的一分钟深圳当代艺术论坛将广泛动员深圳艺术界及相关领域的精英就此碰撞。

 

  一分钟深圳当代艺术论坛拒绝无价值的废话、套话、俗话,它鼓励突破常规的创意、存在感强烈的深入思考和为真实表达而发动的针锋相对;它希望通过“交战”树立意见先锋,引发真正属于深圳当代艺术的精神运动。于此之前,本报专访深圳当代艺术及相关领域代表人物,就深圳当代艺术问题先发批判与建议之声,为深圳当代艺术查缺,为论坛点题。

 

  A 当代艺术市场洗牌,深圳机会何在?

 

  全球金融危机给热到不切实际的中国当代艺术浇了盆冷水———交易萎靡、跌势明显、众多国内艺术机构纷纷缩减自身规模。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金融危机在重挫中国当代艺术交易的同时,也把一个趋近于真实理性的评估重新归还给了中国市场,为当代艺术市场提供了一个重新列队、再次起跑的洗牌机会。于此背景之下,深圳当代艺术有没可能捕捉理性回归的良机,在艺术市场的再排序中争得一个先发名额?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其所蕴含的两个逻辑层次———深圳当代艺术和艺术市场,否则很容易给人造成艺术即商品的错误认识。艺术首先是艺术,然后才是商品,在完成了艺术史和学术领域的任务以后,艺术才能作为商品被社会接受。”深圳版画家应天齐举例,从星星美展、85思潮开始,出于对旧有艺术观念和秩序的不满、反叛,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萌芽发展,但直到2005年左右,才真正地在艺术市场红火起来,“艺术不可能一开始就指向商品,必须有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发展过程,当它被社会所认知接受以后,才体现出商品价值。对深圳的当代艺术而言,它要考虑的不是机会问题,而是要符合艺术、学术规律先发展起来,市场必然会来”。

  所以,深圳当代艺术抓住艺术市场洗牌良机的运动并不是一场直接面对市场的竞争,而是借当代艺术回归艺术价值拷问的机会实现自身艺术能量的强化、在中国当代艺术阵营显露峥嵘。

 

  “深圳不是没有发展当代艺术的潜质,这个前沿城市基本浓缩了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所有矛盾,其流动性、动态感及各种矛盾交错的特征也适合孕育当代艺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认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是一个系统:一批有情怀的艺术家及作品、艺术评论系统和收藏拍卖系统。“深圳有很好的商业环境,收藏和拍卖这种技术活发展起来不难;艺术评论虽然薄弱,但它并不需要深圳自己去负担,只要有作品出来,全国甚至国际都可以承担这个功能。唯一的问题在于如何培育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家群体、充满当代艺术情怀的公众环境。”

 

  B 深圳当代艺术发展尚需突破多重障碍

 

  如果说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市场变革为深圳当代艺术提供了一个强化自身能量以争夺话语权的机会,那么深圳当代艺术是否拥有足够的底气去完成这一交接?

 

  “目前看来比较困难,深圳的经济开放前卫充满活力,文化上却相当保守,艺术格局非常官方,而当代艺术的特质恰恰是非官方化,它始终要对主要权力持批判、质疑态度。”应天齐并不看好深圳当代艺术能在此轮竞争中脱颖而出,“整个深圳的文化处于落后状态,几乎所有的艺术及主流艺术机构都处于官方控制下。官方控制的结果是什么呢?远一点的例子如北京的798,商业进驻、政府行为扩大化,艺术家们撤去了宋庄;近一点的例子则是大芬村,成了复制油画的产业基地。当代艺术与官方从来不是融合的,甚至是对立的。”

 

  “官方、保守只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负责人孙振华虽然认同深圳当代艺术难以在此次变革中凸显,但强调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城市性格的制约。“经济、技术仍然是深圳的主流城市属性,它缺乏一个人文平台来支撑当代艺术。每个来深圳的人目的都很明确,赚钱讨生活,投入商业金融。它没有一个边缘地带去容纳一群不搞实业、没有明确生活物质目标、从事精神创作活动的人。这群人要么被迫投入生存竞争,要么离开。”

  “深圳主流社会总体不熟悉当代艺术,始终没生成对当代艺术的感知感受。”在于长江看来,政府并不缺乏扶植当代艺术的意愿,问题在于,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没有形成对当代艺术的正确认知,“深圳经济走得快,但对文化感受太慢。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经济上,没有形成当代艺术感,说到做艺术只能把它回归到最熟悉的金融、经济、商业面去理解和运作,所以不乏政府一扶持艺术就往产业方向靠的案例。”

 

  “不是有人故意压制和反对当代艺术,而是人们不能自然产生对当代艺术的感受和需求,不能营造一个有艺术感的氛围。”基于此,于长江同样认为深圳当代艺术难以在短期内形成气候,“艺术逻辑与深圳的城市逻辑差得太远,精神创造与工业生产存在本质区别”。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深圳当代艺术当前背景下不存在出头机会的说法,深圳市文体旅游局副局长尹昌龙以香港教育为例发掘深圳当代艺术的崛起机会:“财富聚集的城市很有可能成为艺术资源和艺术家聚集的城市。香港教育本不发达,为什么现在这么强?就是利用了自身的经济优势,花费巨资吸纳知识精英,在短时间内一举改变教育弱势局面。强大财富在某个瞬间完全有可能加速文化艺术的发展。”当然,他也承认,现代、后现代艺术的存在有一个被合法化的过程,“当代艺术不像已经在艺术史上获得了证明的传统艺术,它还处于一个经典被锻造的过程,大部分公众未必理解,存在很多争议,政府推广存在一定难度,也需要艺术家的自觉推动”。

 

  C 深圳能否抓住机会发展成艺术交易中心?

 

  在深圳当代艺术强化自身能量的讨论上,受访者又提出新的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和艺术形式。“北京798、宋庄成功以后,很多地方模仿,深圳也一直有这个思路,但个人感觉,深圳应该走另一条路,创造出新的当代艺术发展模式。”于长江表示,北京、上海甚至一些二线城市本身拥有当代艺术的历史优势,不创新很难抗衡。“这个发展模式的创新可能不亚于艺术作品的创造性,既非艺术院校式也不是798式,而是在掌握当代艺术逻辑基础上的大胆突破。例如本地草根创意的广泛发动,不强求美术专业训练背景,允许离经叛道的想象、碰撞和深化。当代艺术的核心在于思想和创意,即便被批为不是艺术,做下去再说。”

  “深圳城市本身就有非常强的现代性、先锋性,年轻人又多,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新的陌生化艺术,带来艺术形式的重新创造。”尹昌龙也对深圳年轻人在当代艺术上的先锋探索充满期待。

 

  在深圳仿效香港打造艺术交易中心的话题上,争论重新出现。“一个城市的当代艺术水准与其能否成为当代艺术交易中心毫不相干。”于长江始终把艺术交易包括收藏、拍卖等看成技术环节,深圳拥有良好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基础,打造艺术交易中心只是愿意和不愿意的问题,“经济角度介入是另一个路数,跟深圳的原创艺术是否强大无关。”

 

  “仿效香港打造艺术交易中心深圳具备多个优势,一是深圳文化产业有些地方已经走得很远,在区域内具备政策优势;二是当前艺术正在进入投资领域,同时大量剩余资本在寻找出路;三是深圳与香港不能看成割裂的个体,而是一个大都市圈,可以共享艺术交易产业的资源。”尹昌龙承认深圳成为艺术交易中心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成为一个联系内地与海外的艺术品集散地。

 

  不过应天齐对深圳成为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前景并不看好,恰恰就是因为深圳离香港太近。孙振华也认为,如果要复制香港的模式很难,“在国际化程度、制度配套上都存在问题。”

 


【编辑:张瑜】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