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根 生物水墨作品
当代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世界观。其中的引领学科是数字科技和生物科技,它同时也影响了艺术观念的变革和艺术方法的创新。在近期证大当代艺术空间展览的《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中,蒋正根、庄亚伦的生物水墨装置《稻田里的故事》,正是探索和开拓新空间的一个很好范例。
《墨测高深》展所要求的空间不是仅限于我们通常理解的3D空间,而是存在于多维度的不同空间。这样就要求艺术家有综合、跨界的知识结构,从而使一个传统的文化形态生发出具有当代艺术精神新的语言样式。
离开了笔和墨,水墨精神将如何在不同材料和空间显现,水墨精神又如何与当代高科技相结合,这是本次展览的焦点问题。虽然在过去几十年来,不少艺术家都在尝试水墨与空间的关系,并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基本还在一个视觉三维空间。而蒋、庄的装置艺术却进入一个生物的微观世界和一种偶发的水墨世界。除了传统的文化的元素,他们的水墨装置艺术融进了当代科技与生物元素;他们的实验既要开拓新材质元素的领域,同时又要使水墨艺术具有当代意义。蒋正根、庄亚伦的生物水墨装置《稻田里的故事》洞开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用生物做艺术早已有之,但是和微生物一起做水墨,至少是《墨测高深—当代空间水墨展》的一个收获。草履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动物,通常生存于水稻田这种典型的湿地生态环境里,与水稻共栖。人们用肉眼可以勉强看到它在水中游弋和嬉戏的优美景象。而这并非就能简单地构成了水墨艺术或水墨精神,它是艺术家借助了材料与物像的空间形态转换才得以显现的,在中国艺术的审美中,被表现的物象往往是通过艺术家赋予其艺术生命和精神意义的。同时,对材料形态的空间转换也是本届主题展览的基本要求。
在艺术家的眼里,这种单细胞小动物,为了获得有限生存空间的可能,依靠自身微薄的力量且生长和繁衍着;而艺术家通过对科学实验的艺术转换,令其在数码显微镜的视野中呈现出近似于水墨画的景致和情韵。
这样一个微弱的生命体,经过植物纤维的艺术构建与数码成像,就产生了我们视觉上所熟知的水墨语汇,这也是生物水墨艺术的由来。
这个由草履虫参与并演化的生物水墨艺术,在它微观世界里不断地变化着,它丰富多彩的视觉图像是动态的,也是时间的,在它不可重复地时间流程中演绎着水墨艺术的神韵。并以生物水墨的语言形式反应了生物、生态相互依存的空间关系,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
笔者以为在这个炫丽的生物水墨世界背后,真正让人兴奋,并令人观为叹止的是,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扑捉与控制能力;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画面语言所产生的古典神韵与现代精神的自然融合,以及其衍生的当代水墨精神。
在这个由影像与装置所呈现的微观与视觉的空间里,半亩稻田在夜色中摇戈、耳边时闻乡野的流水与虫鸣。而草履虫在稻田中穿梭,且钩织出一幅幅令人称奇的水中墨韵……
【编辑:于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