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2015年中国艺术市场十大事件

来源:人民政协网 2015-12-31

编者按:

由人民政协报《宝藏专刊》编辑部与人民政协网“收藏·书画频道”联合评选的“2015年中国艺术市场十大事件”今日出炉。

在评选过程当中,我们梳理了全年有关中国艺术市场的各类新闻,从中甄选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最具影响力的十件大事。其标准是,这些事件首先是艺术市场内的新闻,其次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典型时代意义。

经过20余年的发展和变革,艺术市场已成为中国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仍是朝阳产业的一部分,但目前发展得并不充分,也不完善,更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我们关注艺术市场发展的本身,正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

1、中国艺术市场仍处“调整期”

处于调整期的艺术市场并没有在2015年走出“探底回升”的行情,纵观全年市场,从拍卖成交额、成交率等指标来看,持续数年“盘整”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仍然持续处于调整期,没能走出困境。

受拍品征集困难、市场持续调整的影响,2015年春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为244亿元,同比下降27.2%,成交量同比下降40%,成交率同比下降12.89%。2015年秋拍,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分别以18.31亿元和29.5亿元收槌。相比去年秋拍16.75亿元、24.91亿元,略有上升。从全年的数据看,内地春秋拍市场共出现6件过亿拍品,造成顶级作品抢手,一般作品无人问津,形成了两极分化加剧的局面。

在市场持续调整的情况下,面对高额成本,许多中小拍卖公司在2015年中选择调整经营策略,少拍、甚至停拍。征集难、招商难,成为中小拍卖公司少拍或停拍的主要原因。在市场寒冬期,竞争激烈,行家出手谨慎,自然开始淘汰一些拍卖企业。

这一系列数据,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艺术拍卖市场正在经历调整期。而与拍卖市场相关的古玩收藏市场上,景象萧条,关门歇业者甚多。

2、取消资质等级划分为艺术品拍卖“松绑”

北京市文物局下发一份名为《北京市文物局关于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相关事宜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北京市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将不再进行一、二、三类的划分。已取得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均可开展各类文物的拍卖业务,拍卖企业应当依照文物拍卖管理的各项规定依法申请和开展文物拍卖经营活动。

此前,根据规定,只有具备一类资质的拍卖公司才能拍卖古董,以期维护市场秩序。但此通知出台,已为处于“寒冬”中的拍卖企业“松绑”。这也就是说,以后北京的艺术品拍卖行可以进行全门类经营,这对于处于市场深度调整期内的拍卖行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因此,此消息一出,立刻在拍卖行业内引起热议,有业内人士指出北京市文物局下发的这份文件势必会影响到北京拍卖市场格局的变化。

据了解,目前,仅有北京地区放开拍卖行资质划分,但显而易见的是,未来会在更多的地方出现类似效仿行为,拍卖市场的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3、艺术媒体遭遇“生死劫”

伴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传统媒体所面临的困境,同样势不可挡地波及到艺术媒体领域。2015年,在艺术品市场遭遇寒流的同时,艺术类媒体同样困难重重。其中,《外滩画报》、《艺术财经》、《iLOOK》、《瑞丽时尚先锋》等艺术纸媒相继停刊。

在艺术类纸媒遭遇困境的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艺术类APP、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发展却势不可挡。面对新技术、新竞争者及新入场艺术客户需求时,艺术类媒体的未来既面临机遇,也将遭遇更加残酷的竞争。

4、“微拍”增加艺术品市场新机遇

随着互联网、移动智能通信终端等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2015年,互联网线上拍卖、微博拍卖、微信拍卖等新型拍卖方式,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重要力量。

网络拍卖相继出现,方兴未艾。先是拍卖行依托互联网平台,在线拍卖艺术品,以客户网上竞价方式,促成拍品成交。接着,拍卖行及诸多艺术品商家借助微博、微信等移动通信终端开辟新的移动互联网拍卖途径,促使“微拍”形式出现,使得拍卖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虽然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相关细节不公开不透明,包括微拍在内的网络拍卖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但作为传统拍卖方式的重要补充,网络拍卖则为艺术品拍卖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了艺术品拍卖活动向纵深发展。而多种拍卖方式互为补充,相互依存,齐头并进,对艺术品市场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

5、神秘网络买家竞得过亿拍品

12月6日,保利秋拍“国风——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中,互联网买家发力传统拍场,通过艺典“同步拍”竞得当晚最贵两件拍品。

其中,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6000万起拍,最终以1.15亿元成交,另一件高价拍品,李可染的《昆仑雪山图》950万起拍,7015万成交。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互联网买家最终成功竞投,一举创造互联网最高价订单。这也使得中国传统拍卖的格局得以改变,艺术互联网挺进亿元时代。

对于此类“同步拍”的方式来说,场内买家与网络买家的竞价无疑是最大看点,但是打破传统格局的“同步拍”方式是否能得以长远发展,目前还是未知。

6、《石渠宝笈》热动市场

作为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的重头戏之一,“石渠宝笈”特展于9月至11月亮相。展览期间,有《清明上河图》等283件珍贵书画藏品向公众展出。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着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着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画卷、轴、册九类。作为我国书画着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着,书中所着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而负责编撰的人员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由于其着录的权威性,“石渠宝笈”特展观众人数空前爆棚,最长排队时间超过6小时,只为一睹《石渠宝笈》着录中的一些顶级书画作品的真容。

在艺术市场中,受“故宫展”影响,《石渠宝笈》效应也在拍卖场中表现得格外明显:2015嘉德秋拍的董其昌《疏林茅屋图》手卷,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以69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北京翰海2015秋拍的查士标《烟江独泛》手卷,曾着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以23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2015匡时秋拍“澄道——古代绘画夜场”的赫奕《烟树山亭》手卷,收录于《石渠宝笈》初编,最终以2553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石渠宝笈》展览观展的火爆场面,以及《石渠宝笈》着录作品的火热成交,一方面反映出艺术市场对于着录清晰、传承有序艺术精品的追逐,另一方面也说明,“寒冬”里的艺术品市场,依旧具有巨大的群众基础,如何发掘及引导民众对于艺术品的热情,将是未来艺术品市场发展的重要要求。

7、中国藏家出手西方经典艺术品

2015年11月9日晚,收藏家刘益谦以人民币10.84亿元的成交价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拿下了20世纪初意大利表现主义画家与雕塑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的《侧卧的裸女》(创作于1917年至1918年),成为艺术品拍卖史上的第二高价,引发全球艺术收藏界的震动。有业内人士称,在艺术品拍卖中刷新竞拍价的新高已经成为中国买家的专利。随着此画的拍出,莫迪利安尼也因此跻身“上亿美元拍卖俱乐部”的艺术家。拍卖会后,刘益谦向媒体表示,“龙美术馆进入新的收藏纪元”。

无独有偶,2015年5月,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以1.85亿元人民币拍下了毕加索油画《盘发髻女子坐像》。而此前在去年11月,王中军还曾以约3.77亿元人民币拍下了备受瞩目的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王中军喜欢和同好在自己的家里一起谈论艺术,甚至曾经给一帮企业家大佬朋友们办过艺术讲座,也是马云等商业大咖的艺术收藏启蒙者。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建有自己的美术馆。

8、近现代大师精品依旧强势

虽然近年来艺术品市场呈现大幅调整态势,然而,近现代杰出大师作品仍保持高位坚挺。12月6日保利秋拍夜场中,齐白石《“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6000万元起拍,1.15亿元成交,在弱市中创造了齐白石册页作品高价。

与齐白石精品拍卖类似的是,2015年艺术市场中,潘天寿作品表现抢眼,屡创高价。5月17日,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博物馆级巨制,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从6800万元在中国嘉德起拍,最终以2.43亿落槌,加上15%的佣金,以2.7945亿元创潘天寿画作拍卖价格纪录。12月13日,潘天寿巨幅《鹰石图》于上海嘉禾秋拍以6200万元的价格起拍,经过近20分钟的拉锯战,最终以1.15亿元成交,一时间引发全场沸腾,成为上海艺术品拍卖史上的首件亿元拍品。

除此以外,2015年中,李可染巨制作品也有两件突破亿元大关,分别是5月17日,中国嘉德春拍中,李可染作于1976年的《井冈山》以2800万元起拍,成交价达到1.265亿元。之后的11月15日晚,李可染1964年创作的《万山红遍》在嘉德秋拍以5800万元起拍,最终以1.84亿元成交。

9、“李鬼”拍卖行“鱼目混珠”

火爆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和大量爱好收藏的人群,让许多不法分子发现了可乘之机。许多打着投资管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会展公司等旗号,以拍卖形式,明目张胆行骗的公司,数量之多,或已超过正规拍卖公司,并且有些甚至未在工商部门注册。

“李鬼”拍卖行的诈骗手段不断升级,越来越高明,而且已形成一条涉及范围广泛的产业链。据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介绍,在拍卖行业自律公约规定正规的拍卖公司拍前不收取任何费用。工商、商务等主管部门也加强对拍卖公司的监管力度之后,这些鱼目混珠的“李鬼”拍卖行,直接以展览公司或者文化管理公司的名义,化身多家公司,以不同身份展开欺诈活动。

据了解,当前社会上无拍卖资质的企业、单位和个人以各类竞价会、淘宝会、拍卖会为幌子扰乱市场,大量非拍卖企业拍卖活动泛滥,各类家具竞拍会、大众收藏品竞买会、古玩艺术品无底价竞买会、大众藏品保真竞拍会越来越多。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提醒,在参与拍卖活动之前,一定要认清拍卖公司的资质。

10、“约瑟芬的蓝月”成为史上最贵钻石

2015年11月,香港收藏家刘銮雄在苏富比拍卖公司以创纪录的约4850万美元(约合3.08亿元人民币)拍卖价竞得重达12.03克拉蓝钻,并将其命名为“约瑟芬的蓝月”,送给7岁的女儿。

据悉,这枚重12.03克拉的罕有蓝钻石“蓝月亮”,是于2014年1月在南非库里南钻石区发现的,原石重29.6克拉,于2014年1月采掘挖出。经过近6个月的精细切割和雕琢,最终成品。而成品钻石则是有史以来在拍卖行目录中出现的最巨型枕形蓝钻,这也刷新了宝石拍卖价格和每克拉拍卖价格的世界记录。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