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是会根植在他本人的成长环境和经历中,这些经历是他们思考的源泉,并以一种问题的形式抛向社会大众,以此让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反思。2012年11月18日,“工业日记——王家增当代艺术作品展”在北京爱慕美术馆震撼开幕,作品多以工业为主题,再一次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发展状况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
展览现场
王家增,1963年出生于辽宁沈阳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本人也曾在工厂做过工人。他儿时的成长便伴随着文革十年度过,而成人后,国家便进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改革开放事业之中。这其中变化之巨大,在人类文明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文革时期的极左路线是错误的,但是当时的人们是有信仰的,绘画风格也呈现出统一的“中国革命古典主义”风格。而当改革开放来临,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革,原有的工矿企业面临生死的考验,而其中工人阶级又是受影响最大的人群。“下岗”使人们困惑、凄苦、无助、无望,这一切都让人压抑非常以致窒息。王家增看到了自己成长环境的巨大变革,进而希望将这种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出来。
但在今天高速发展下的中国,早就不能再将人们划分为简单的工、农、商、学、兵,阶级逐渐演变成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因此,王家增的作品又并非实指工人。工业元素的运用只是他借用的窗口,他画的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他笔下的人物一律蓝色的制服和干部帽,他们亦官亦农,非官非商。画家完全无视今天人们衣着的丰富多彩,而是用30年前中国人的标志着装进行描绘,这不是他对于曾经年代的表现,而是对当今商品社会追名逐利的反思,以及急需加大重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提醒。因为再绚烂的物质生活也救治不了人们麻木的灵魂,正像王家增作品中的描绘——那些阴冷、暗淡、破旧与肮脏的老工厂。
王家增曾在《自述》中描述儿时生活时说道:“我费劲心机、几经辗转,终于借到我人生最早的一本画册——《工农兵画选》,真喜欢呀!”的确,在画选中的人们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与日后王家增的绘画形成强烈对比,因为王家增知道,信仰是超越物质的精神财富,而正是艺术家的责任感,让他把对信仰的呼唤付诸笔端,希望启迪更多的人。
据悉,本次展出将持续至12月18日。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