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山艺术北京林正艺术空间”举办了名为《我们之间·青与蓝———罗中立、罗丹父子联展》,本次展览精选了罗中立和罗丹父子二人的精品力作同时进行展出,两代人之间的艺术表达的并陈和关联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潜移。
在今天的艺术市场中,拉出活跃的艺术家的名单来列举一下,发现里面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群落颇成气候,无论在数量上、活跃程度上还是市场追捧程度上都有种遥遥领先的感觉。如果我们把这个称作为“川美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支撑这个现象的潜在点有哪些呢?为此记者对罗中立和罗丹父子进行了专访,看看这两代人和出于他们各自的身份对这个现象是如何解读的。
罗丹是1981年出生的年轻艺术家,现正攻读四川美术学院的油画硕士学位。“我觉得四川美术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校的氛围是非常自由的,老师和学校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作,自由发展,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很活跃、平等。同时学校的各个科系每年都有自己的展览安排,任何学生的作品都有很多的机会得以展示给同学、老师和外界的朋友。”罗丹如是描述他对学院的看法。当问及市场上的四川美院群体时,罗丹回答:“至于市场上那么多四川美术学院的艺术家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川美出来的艺术家风格是很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和艺术语言,并且也有很好的坚持。那么无论是收藏家也好、画廊也好他们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喜欢的那一种。”罗丹一直强调学院为年轻人提供的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性,“比如坦克仓库,我觉得那个就是学校为年轻艺术家提供工作室的一个地方,你可以凭借你的作品来申请入驻。同时学校有自己的刊物《当代美术家》杂志也不断地为这些艺术家提供宣传平台。”
罗中立可称为四川美术学院的资深代表了,他在成功之后勇敢地进行了风格转型,其转型也获得了学术界和收藏界同仁的认同和赞许,这在当前符号化严重的艺术界并不多见。当谈及转型有无承受压力的时候,罗中立坦言是要面临一定的压力,因为支持和认同你原来风格的朋友也许就走掉了,但是也会有新的朋友进来。“作为一个艺术家,转型与否是基于自身的艺术语言和创作风格的需要,是自身的行为,至于其他的因素和压力,则是不应该起到关键性作用的。”
作为川美现任院长,他对现在川美新一代的崛起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四川美术学院处在一个城乡结合部的位置,这里是这个城市中最具有活力、最生动和鲜活的地方,它不是中国发展中最光鲜的一面,而是各种现象杂处的状态。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就能观察和感受到这种来自现实的冲击力和鲜活度,这对于思维的触发和感受力的积蓄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其二是四川美术学院没有中央美院等名校那样多的权威、大名头的师长,没有一个感觉不可逾越的大山压在那里。学生进入学校,师生之间是很平等的交流。而且我们不象其他学院那样有那么严格的训练序列安排,而是很早就鼓励学生一边练习基本功一边创作,要把日常的学习和感受及时表达出来。我是四川美术学院出来的人,我的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和老师的学习和交流,当年我们希望有什么和不喜欢有什么,我现在都会考虑进去,尽量安排配合。其三是我们学校买下了坦克仓库作为学生、老师和毕业的年轻艺术家的工作室,运营费用来自坦克库外围的店面出租,我把它比喻为四川美院的798。大家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艺术创作来提出申请,那里很大,可以容纳100多间工作室。我想在这方案里把内外机制打通,形成良性互动。我想这个是原因之三。”此外,罗中立透露坦克仓库还对全国的策展人和批评家开放,无论是四川地区的策展人、批评家还是之外的,只要提供出的方案经过考核审查就可以在坦克仓库拥有一个空间进行展览安排和进行相关学术研究工作。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能有个活跃、开放、多元的成长空间,而且这种内外机制的打通和在此基础上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年轻艺术家的自信心,使他们毕业后能够很好的应对社会。
自由的空气、平等多元的交流、多方位的激励和支持机制,这些对于一个年轻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平台和屏障,在这样的资源配备下有这样的一些面孔浮出水面好像不再让人觉得奇怪。但是市场有它自身的强势逻辑,所以最后还是要借用罗中立先生对于年轻艺术家们的忠告作为结束语:“对艺术家来说,艺术市场的价格是个双刃剑。尤其在市场火热的时候,艺术家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和独立的思考空间,保持自己作品市场价格稳健的、合理的梯度,不要随着市场而频繁抬价、屡创新高,搞不好就会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 ”
【编辑:贾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