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泰特美术馆举办帕特里克•基勒个展“罗宾森学院”

来源:Artforum 作者:江凌青 2012-08-10

帕特里克•基勒,《废墟中的罗宾森》,2010,影像截图。

 

“罗宾森学院”展览现场

 

曾以一系列研究英国风景的影像作品《伦敦》(London, 1994)、《空间中的罗宾森》(Robinson in Space, 1997)、《废墟中的罗宾森》(Robinson in Ruins, 2010)等奠定地位的帕特里克•基勒(Patrick Keiller)近日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了名为“罗宾森学院”(The Robinson Institute)的个展,以泰特美术馆的馆藏来呼应他近二十年来持续以虚构人物“罗宾森”作为主角的影像实验。整个展览盘据了长达近一百公尺的泰特美术馆杜维恩厅(Duveen gallery),以大量的图像来思考这二十年来英国景观的变化,尤其是制造业外移、港口功能没落与资本主义衰颓对英国人向来引以为豪的“英式如画风景”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个展览的背景是由知名拍卖行苏富比赞助的“杜维恩厅委托案”,和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联合利华系列”(The Unilever Series)一样,此委托案也是由知名企业大力赞助,邀请知名艺术家创作出与美术馆内的特定展厅有所呼应,且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对当代艺坛有指示性意义的作品。有着强烈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杜维恩厅原是英国泰特美术馆中展示雕塑的传统大型展厅,如今却因为此委托案的成立而成就了许多挑战传统的作品,例如透纳奖得主马丁•克里德(Martin Creed)的《作品第850号〉(Work No. 850),是请短跑健将每隔三十秒就在展厅中来回快跑一次;而女性艺术家菲奥娜•班纳(Fiona Banner)的《鹞和捷豹》(Harrier and Jaguar〉则是将两台真实的战斗机放进展厅里,将溅满血痕的战争机器转化为文化场域中的主角。

 

由“杜维恩厅委托案”的脉络来看,帕特里克•基勒的展览似乎显得全无新意,完全回归了传统美术馆的脉络。在展览陈列方式上,他从泰特美术馆的馆藏中挑选出120余件绘画、版画与素描作品,包括十九世纪风景画大师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M.W. Turner)、英国波普艺术的源头汉弥尔顿(Richard Hamilton)与包罗奇(Eduardo Paolozzi)等,再将这些作品与他个人的摄影、录像作品交杂并置,并且在展厅中心以巨型屏幕播放他踏遍英国城乡所拍摄的《废墟中的罗宾森〉。杜维恩厅不像是个立志要以此委托案思考美术馆与当代艺术之互动关系的场域,而更像是为一座临时搭建的艺术市集,而摆放得密密麻麻的艺术品,则沦落得如同中学生的海报展。但身为英国最重要的影像艺术家,基勒所选择的保守展陈方式,显然是刻意的,毕竟他最为关注的主题,也就是“英国经济的没落对国内景观的影响”,是一个如此庞大杂芜、绝不可能以单件简洁有力的作品就能探究的问题。因此,这个展览最有趣的一点就在于:它让观者觉得自己因为透过艺术家本人所选择的大量美术史作品而见证了他对英国景观的思考,也相信自己能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下一部影像作品。经过“罗宾森学院”的洗礼后,我们期待罗宾森的未来,就像我们期待经济风暴之后的未来一样。在此之前,艺术、经济与景观之间的纠缠与互文,从未被如此精准地展示过。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