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自有心胸甲天下”,便意味着“变法”之后,齐白石所绘山水画皆为“我手写我心”。那么,白石老人对山水的情感寄托是怎样的呢?
山水宜居人能住
众所周知,为了实现“文章锅里煮”,支撑全家人的衣食用度,齐白石一生奔波,身似浮萍,对于安定富足生活的追求贯穿始终。有缘于此,对本就出生在湖南湘潭美景之中的他而言,山水之美更多地意味着它的可亲可近,可赏可居。于是,在齐白石所构建的山水天地中,行之有路,居之有屋,所谓的“宜居”性成为了首点要素,为了达成这一艺术取向,齐白石所绘山水多取平远视角,构图舒朗简洁,着色鲜艳单纯,极富山野农家之闲趣。
齐白石《携杖安闲图》设色纸本 立轴,140.5×37.3cm
中国嘉德2012秋拍,1322.5万元成交
《携杖安闲图》(2012年秋拍,1322.5万元成交)图写远山近水、树石小桥,并写老少相携、点景鱼凫,呈现出一派乡居生活的舒适惬意。在此作的题识中,白石老人写道:“携杖安闲鸥不惊,沿桥泛泛且随人。如斯好景君休去,更有松声学水声。”颇有趣味地以风吹松林产生的自然之声,邀请观画人留步其间。
山水之美还需有人居住期间细细品味,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房屋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物象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齐白石笔下房屋并不是简单的依附于山水的茅草屋,而是强调以人为本,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砖瓦民居,有时候这样的民居甚至以村落的形式出现在画中。
齐白石《设色山水图册》设色纸本 册页(十开),32.5×23.5cm
中国嘉德(香港)2012秋拍,4600万港元成交
《设色山水图册》(2012年香港秋拍,4600万元成交)中的两开就描绘了这样的村落,其一幅数间瓦房散落于巍峨青山脚下,另一幅红砖民宅则处身静水湖边,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之景象。
齐白石《山水册》设色纸本 册页(十二开),31.5×35 cm
中国嘉德2011秋拍,19435万元成交
齐白石山水画用色之大胆广为后人所称道,而他这样的选择或许也有强调山水“宜居”的意味。同时,或红或绿等暖色调的运用,在强调生活气息的同时,也增加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在展现日月更迭,四季轮转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创作与传统的墨笔山水拉开了距离。在辛未作《山水册》十二开册页(2011年秋拍,1.9435亿元成交)中,天空背景不同色彩的运用,将黄昏、月夜、秋日等大自然的不同形态展现得即诗情画意,又富有生活气息,体现出齐白石在用笔设色上的独特思考。
只有农家心太平
1913年,游遍众多名山大川“五出五归”后的齐白石回到了故乡。此时取自他“老萍”之号的住所“寄萍堂”,经过连年的装修已经略有可观,在这个坐落在余霞峰山脚下颇为安逸的容身之所,已近暮年的齐白石期望能够安度自己的晚年。然而,湖南的战乱,让他不得不再度离家避祸北京。从此之后,齐白石对家乡山水的思念与日俱增,这也让他之后的山水画创作多了一份浓重的思乡之情。
齐白石《白石老屋图》设色纸本 立轴,141.7 49.3cm
中国嘉德2011春拍,1667.5万元成交
1924年,身在北京的齐白石创作了《白石老屋图》立轴(2011年春拍,1667.5万元成交),寄托自己浓浓的乡愁。此作前景于竹荫掩映下描绘两椽茅屋,老翁策杖晚归,儿童出门相迎。极富温情地表现出自己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妻儿的思念。另有题诗:“老屋风来壁有声,删除草木省疑冰。画中大胆还家去,且喜儿童出户迎。”以证其情。
齐白石《秋光山居图》,戊寅(1938年)作 纸本 立轴,105×35cm
嘉德四季第34期,586.5万元成交
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动荡不安,风云变幻,身处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齐白石对时局的动荡感同身受,对于平静农家生活的热望,自然强烈地冲撞着他的心扉。在抗战已经爆发的1938年,齐白石通过一张《秋光山居图》(嘉德四季第三十四期,586.5万元成交)再度抒发了自己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画作中,他用高度简括的波浪线描绘远景中的山峦,又用近山下的茅屋、藤萝和啄食的两只家鸡构成了农家小场全部的院景。朴实淡然地表现出内心的想法,画外之意跃然纸上。
齐白石在一次游览西山时,曾吟诗;“万柳枝疏见草坪,满天云雾失清明。牧童手有犁牛在,只有农家心太平。”对于出身农家的齐白石而言,大城市中严苛的生存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难免让他心生不适之感,这也让他对乡间生活的依恋成为晚年一道解不开的情节。源于“只有农家心太平”,通过对荷塘柳岸、山居老屋、小桥竹径、青树归鸦的描绘,齐白石在寄托自己心灵的同时,也为后人营造了一个可望可即,可感可亲的山水化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