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阿嘉娜:画画就是我的信仰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网 作者:陈又 2012-11-20

阿嘉娜:《天堂海》

或许正如阿嘉娜的单眼形象在逼视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在与之对视时,也通过这只眼,得以进入画家纷繁的内心世界。 

坐56路公交车在许燎源现代艺术博物馆下车,再乘10元钱的电动三轮,穿过几条细细长长的乡间小路,两边伴随着不成规模的野花地,当一片砖红色建筑出现在眼前时,青年艺术村便到了。这是阿嘉娜每天往返于家与工作室必经的路。

每天一早,阿嘉娜便从家来到这里,直到夜幕在天际笼上一层薄纱,才舍得离开。到达工作室后她会首先打开音乐,钟爱的旋律伴随着她一整天的创作。而音乐也与她所需要的创作环境相得益彰,不过分打扰,也不至让空间冷清,成为她极为亲密的友伴。

也许这样的日子在你看来颇为惬意悠闲,但如果我告诉你,接连十数日甚至一个月也总是一个人往返于家与工作室,画笔是唯一的表达,画布是唯一的倾听者,你是否能感受到另一种情绪——孤独。

孤独,正是贯穿于画家职业生涯最普遍的一种状态,这样的状态体现在阿嘉娜身上尤为强烈。这份孤独,透过她具有韧性的目光传递出来,你便读懂了,这样的气质是由何强烈,正是因着她身上那股一条道儿走到“黑”的倔。

单眼的倔强与孤美

阿嘉娜的倔强造就了她比许多人更为幸运,在她很小的时候,便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并且在之后的日子里,她也通过自己不屈不挠的“抗争”,让这条路终于没有因现实而偏离。

在她因生了一场大病而不得不放弃跳舞这样的爱好后,要好的小伙伴骑着自行车,将她带到了成都画院。这是她与西方绘画最初的邂逅,美得如同初恋那般梦幻。一进入成都画院的大门,绿树成荫,古色悠然,一群小朋友架着画架正在写生,神情专注而享受,这画面如此纯净,因而也深深震慑着阿嘉娜的心——原来画画是这样美好的一件 事。那是她第一次对画画产生出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热爱。

然而,尽管在彼时小小的阿嘉娜心中早已确定了将来要做的事,她却并未得到更多来自父母的支持。家庭成为她通往绘画的道路上最大的阻力。这样的阻力,并不是因为父母蛮横的武断,而是真真切切出于对女儿的怜惜与疼爱。在中国,向来缺乏系统的美学教育,作为父辈,他们对于绘画的出路,唯一的概念便是西方的梵高。他们在心里认定了,艺术家的一生将会非常清苦,只有到死后才能成名。阿嘉娜的挣扎与惆怅,正是缘于她对父母的理解,她理解这阻力背后深藏的爱,并不愿太过叛逆地去伤害父母,所有的压力,便只能默默地在画纸上消化。

在一次偶然的低落无助中,阿嘉娜创造出一个单眼的人物形象,令她自己也感觉到非常惊异,却又与画面有一种惺惺相惜彼此懂得的默契。当时的面孔上还画有一张嘴,这样的元素在她之后的创作中也省略掉了。阿嘉娜认为,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只需要拥有一只诚恳而专注的眼睛,去触摸这个世界,去感知它的存在与变化,在心灵上与它进行沉默的沟通,便足够了。

那一片深邃的天堂海

这样的单眼形象,也成为阿嘉娜此后的创作中最鲜明的个性符号。有人在其中读出荒诞不羁,有人读出了恐惧与焦虑。其实它又何尝不是一面凌厉的镜子,在与你对视的过程中,映照着你的内心,通过你面部的那扇窗户,进入到你的内心,敲打或抚摸着你的灵魂。

在阿嘉娜工作室的二楼,挂着一幅被她用薄膜仔细包好的油画。当她小心翼翼地为我拆去蒙灰的包装,当这幅名为《天堂海》的油画赫然呈现在我面前之时,我竟不由自主地颤栗了一下。在广袤无边的海面上,两只手伸出海面的手相互映照,手心那只单眼发出耀眼的光。

这幅画的创作灵感,是来自阿嘉娜在斐济办画展时,听闻当地人的一个传说。传说深海里有一种藻类生物,整年整年地蛰伏于海底,蓄势着能量,往往一年才浮出海面一次,而当它浮出海面之时,它发出的光,足以照亮整个海面。

回到成都的工作室后,阿嘉娜便根据听来的故事,创作出这幅《天堂海》。或许正如阿嘉娜的单眼形象在逼视着我们的灵魂,我们在与之对视时,也通过这只眼,得以进入画家纷繁的内心世界。而之前产生的颤栗,便是来自记忆深处情感上的共鸣。或许每个人。都曾置身过浩瀚的茫然与无望中,那些不解的声音似海水要将你吞没。但总有一  些力量令你重新站起,以至发出足以照亮整片海的光。

理想这个词,之于大部分的人而言都过于空茫。不少人都拥有过对它的想象,而后又因着种种缘由悖离。而当它与阿嘉娜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你会发觉它的实现,似乎是自然而然并且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

因为在阿嘉娜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过“放弃”。她说,不因为别的,因为画画就是我的宗教,是我要用一生去皈依的信仰。

Y=记者 A=阿嘉娜

【关于绘画】

Y:从你的作品以及博客的文字中,能体会到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就像你曾写下的“无可奈何的孤独落到城市的边缘,阳光在半路流浪,照不完两边”,你似乎始终与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这样的情绪是从何而来?

A:艺术创作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的事,即使都为艺术家,也必须走自己的路,没有人可以帮上忙,也没有可以照抄的捷径,简短的说:经历、 体验、承受、 总结、 表达。虽然都是绘画,但每个艺术家表达精神现实的目标和层面是有区别的,也必须承受在创作集合和转换事物中所遭遇的一切。要想看清这个世界,就必须与它保持距离。这也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Y:过于的孤独常常会使人消极甚至抑郁,很难从深邃的内心世界回归现实,你是怎样平衡这样的情绪与生活的关系?

A:创作状态和现实生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有时很难顺利的跨度去分离两个语境,这就造成冲突,需要很强的控制力去协调。绘画给我力量,安慰和疏导,对于常人,可以用“孤独”这个词,可对于绘画创作,那是一种享受和陶醉,你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怎么会孤独呢?

Y:你的作品里充满着强烈的异域情调,像是置身意境,仔细品味又不乏宗教色彩以及哲学思考,这样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从一开始绘画就偏爱此类风格,还是拥有了某段特殊的生活经历之后的悟道?

A:风格的形成的确和个人的性格及经历有关系,用何老师的话说:我是一个倔强不时尚的人,窗口多半是对内开放,在创作探索中,渐渐领悟到一些适合自己的理论和思维体系,要想有新的构想必须打破传统和已成定论的东西,不仅要否定别人,也要自我否定再塑造,也就是说把以前的理论全丢掉,重新再起步,每一次都是新的旅程,也要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哲学是引领,但须是适合自己的。是自我意识体验和总结得来的,不是借鉴他人已有的定论,那没有意义,用别人的哲学来引导只会跟随别人的脚步。

Y:你曾经因为过于投入的创作,情绪到位而导致心律失常,深度逼近自己的精神世界常常会导致情绪的崩溃,对于女人更是如此。全心地从事艺术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你认为自己作为一名职业画家,面临过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A:家人的不理解,因为他们是最爱你的人,也是你最在乎的,所以违背他们的期望,让他们为你担忧和操劳是最纠结的,也是创作中所面对的最大困难。
 

Y:在你的绘画历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有哪些人?对你的创作以及取得如今的成就都产生过什么样的助力。

A:在我内心里非常尊敬的一位艺术家,也是我的老师,罗发辉。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我总能从他的作品里获得一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安详,他很少词汇给你,一旦出口,总是余音绕梁,对我的创作有很大的激励。还有一位是周叔叔,他的气度、宽厚和仁慈筑就了笔触的力量,画面的生命力,是我一直想要学习的。

Y:在创作中,你总是不断地对画面的形式进行不间断的探索,这实际上是对自我的一次次革新,你认为现阶段的创作,接近自己理想中的表达了吗?

A:正是这样,因为视角和观点,思维结构,在不断变化和成长中,以前我总会看影子多一点,现在我学习向日葵,经历让我学会放松,那么画面的表现力和情绪也会有些许不同。每幅作品都是对自己当时心理语境的表述,不可能复制和拷贝,就象性灵日记,它不可能重复再来。

Y:艺术当代性的最大特点是对自身、对当下社会、对大众以及其精神状态的关注,谈谈你的作品中这种当代性的具体体现或者表现方式?

A:把自我的境况表达出来,也就拥有了当代性。我是社会的一员,生活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所受的教育,面对的人群,遭遇的艰辛磨难,享受的幸福快乐,都是一面镜子,如实的反映所处的环境带给我的色彩,也就表现出这个社会给了你怎样的影响,造就了怎样一个你。

Y:你是如何理解国内所谓的“当代绘画”?你认为与传统绘画相比,这样的艺术形式存在什么问题?

A:我从未在字眼上过多的探究这些分类和概念,也不知道“当代绘画”是怎样圈定的,但是我想,艺术的本质应该是创新吧。

Y:你觉得自己的绘画在美术史上下文中,处于是一种什么样的位置?你认为中国新绘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A:我只知道画出与旁人不同的东西,美术史的定论应该由后人来探讨,只有经的起时间沉淀的作品,才能有资格进入美术史。中国的绘画就象青春期的孩子,才刚刚开始懵懂的意识,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波折,但我对它很有信心。

Y:你认为艺术批评的存在是必要的吗?你是否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批评?

A:艺术批评是艺术环节中必要的一部分,它是引导,发现,强调,挖掘,陈列和陈述的中间桥梁,它面向更多的是和观众对话。在创作过程中,下一张画就是对前一张的画的批评和否定。

【关于本人】

Y:平时生活中你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你觉得自己的个性与绘画作品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吗?

A:个性和绘画现在基本是一样的,我就是画那个样子的人。在创作状态中会在极端的两头跑,很少有中间平衡状态。太随性了。

Y:在欣赏你的博客时,发现你非常擅于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的细节,比如从画室外飞过的6只老鹰,比如艺术区的樱花开了……这些具体细微的日常生活,是你创作的灵感来源吗?

A:大自然是我获取灵感的主要区域,我的心和目光始终是面向它的。

Y:你是怎样理解生活的?对生活的审美有哪些感想?

A:生活应该是顺应内心需求的,应该让生命绽放的更美好。对美的认知来源于你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拥有怎样的心灵。

Y:你很喜欢不停地行走,到世界各地旅行,每年会花多少时间在路上?行走带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A:近几年来说,在路上的时间依展览的长短和次数而定,现在基本上不会纯粹的为了旅游而出走,都是借展览的名义向周边扩散。刚开始出去的时候,觉得很可怕,好象外面有个大魔鬼,随时会吃掉你,走的多了,就觉得自己很幼稚,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和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交朋友,在彼此的价值观中学会换位思考,也会受染一些好的社会习惯和文化概念。学会尊重彼此的文化,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最大的收获是和那只爬出井底的青蛙一样的感悟。

Y:在欣赏你的画作时,会产生这样的大胆设想,一定是有某些国外的文学作品对你的创作风格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那么除了绘画之外,你还有哪些爱好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充电?有没有最喜欢的作家或电影导演?

A:我看的东西很杂,基本不太注意作者名字,好看的书或电影就细嚼慢咽,不好看的,就匆匆略过。音乐是我在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常常会把一张碟反复的播放。比较喜欢陆川,他的电影是为纯粹表现服务,而不是明星。

Y:现在每天会花多少时间在绘画上呢?近期在创作的最新系列作品是什么?

A:除了有事和生病,基本每天都在画室,无节假日。没有系列作品,都是单幅,一张画一个故事。

Y:能否为我们透露一下,在绘画创作上,近期和长远的目标?

A:画一张让自己最满意的画,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特别提问】

提问嘉宾:廉学洺
 

廉学洺:在国外参加那么多展览,又去了那么多国家,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触?这些国家里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阿嘉娜:一个人的时候,看世界的眼睛是向外的。最重要的是往内心装进一种与常规思维相异的新东西,它会引起传统视点的革命,才发现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看清楚生命。除了语言和形式上的文化差异,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特点,性格没有什么不同,就那么些种类,每个国家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比如:意大利有金钱买不到的高贵,法国人民打着雨伞排着长队看展览,斐济的自然那样纯粹,墨西哥玛雅智慧的神秘……经历的事物会激活潜意识的创造力,也可以比较客观的判断差异中显露的文化情境,一致性的意义表述其实并不成立。

记者手札

在对阿嘉娜的采访中,有一个细节让人格外动容。她并不会急于出售自己的画,始终坚持着作品只卖有心人,如非真心喜欢,哪怕交了订金也如数奉还。她将卖画比喻成嫁女儿,自己亲手培养疼爱不已的孩子,总要为它找一个靠谱实诚的好婆家。而每次卖了作品,她就会赶紧拿钱去添置绘画用品,画框和画布囤了整整两个屋子。这和面前不施粉黛、衣着简单无华的她形成强烈反差。望着丰厚的“物资”,我觉得她的内心好富有。
 
 

 


【编辑:李洪雷】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