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虚拟展览 “发紧梦! ( Dreaming in the days, dreaming at nights)” 在虚拟画廊New Art City开幕。数字媒体艺术家刘海玲在本次展览中作为策展人策划了本次五人展,并作为参展艺术家展出虚拟环境作品《居家八日》(Eight Days At Home)。
本次展览在线上的国际虚拟画廊New Art City中展出,以数字技术构建作品和展览的方法打破传统的在地展览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脑设备进入画廊和展览,以游走 和点击的互动形式来观展。展览分为7个空间,分别为展览大堂“连接梦境的玻璃走 廊”和每个艺术家独立的展览空间。“梦”作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指涉了虚拟空间作为 承载记忆、潜意识和精神,并反映和延展现实的可塑性。对于展览的形式和展出作品,刘海玲表示: “ 当艺术扩展到虚拟环境里时,创作和展示是非常自由的。艺术品不再是数个供远距离欣赏的单独物件,环境也不再仅仅是陈列艺术品的场所。虚拟物件和环境在虚拟展览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作品。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就是一 场“梦”,展览作为数个“梦”的集合、互联网中留下的记忆,邀请观众来体验。 ”
展厅预览
连接梦境的玻璃走廊
作品预览
《枯榕下的冥想场域》,刘柏含,2024
《黎家齐的绘画研究》,禾宝文 ,2024
《永不醒来》,朱伊湄,2024
《数字圆形监狱》,贺亮,2024
《居家八日》,刘海玲,2024
刘海玲在本次展出的作品《居家八日》分为两个可游览的虚拟空间。她以中国当下 的社会转型期为背景,讨论在时代背景下“ 家” 的物理和心理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 新旧交替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两个虚拟空间分别呈现了中国旧楼改造的城市景 观,以及以艺术家故乡和家庭为原型的“记忆片场” 。观众被邀请在虚拟景观中漫步、点击和阅读基于不同的时间段和人物视角下的叙事。“ ‘八日 ’指的是作品中一 段长达十二年的家庭历史中,八个不同时间节点下的重要时刻。我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搭建这些场景,作为承载和重构故事的虚拟场所,” 刘海玲介绍“在2007至2019年的这条时间线中,一个村镇的拆迁计划正在逐步地推进。故事中的家庭和家庭成员也在这场城市计划的影响下做出选择,在社会转型的更新和重置中仿佛用人生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梦境’ 。”
自2023年以来,刘海玲便反复思考2D和3D图像及影像制作、VR和AR等数字媒体 技术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技术媒介之间的结合。同时,她探寻数字媒体作品的展出渠道,并试图创建数字艺术家的社群网络。本次展览是刘海玲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合作。2023年秋季,她邀请其余四位艺术家并组织线上讨论和工作坊,引导艺术 家们熟悉虚拟空间的形式与操作,并与艺术家们共同推动展览的落实。艺术家们最终利用New Art City的展示平台进行了出色的短期创作,融入了对像素艺术、影像 艺术、虚拟装置和电子手稿等媒介形式的思考,在数字空间领域拓展了自身艺术实践的可能性。展览开幕后,刘海玲将作为客座艺术家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邀请,在 跨媒介艺术课堂《虚拟空间 · 网络艺术》中进行展览和相关作品的分享。
*本次虚拟展览即将开幕于线上虚拟画廊New Art City,观众可在电子设备上进入画廊网 站游走和观展
发紧梦! ( Dreaming in the days, dreaming at nights)
开幕时间: 2024年3月9日
展览性质:线上虚拟
展览链接: https://newart.city/world/dreaming-in-thedays-at-nights
展览导言
"发紧梦! "展示了一条连接档案、记忆、潜意识和精神空间的赛博玻璃走廊,从不安全感的现实中脱离出来,进入梦境的时空。该数字媒体展览由 5 位艺术家集体构建,强调以游走的姿态来审视数字媒体的物质性。每位艺术家都以不同的方式认同和指涉线下现实的地域性,并以各自独特的化身进行游荡。他们采用不同的世界 构建策略来构建戏仿现实的虚拟风景,从而提出有关数字媒体时代个人心理状态的问题。
当现实中的物质材料将其疆域扩展到数字领域时,这些重建的档案、凝固的瞬间以及扁平却纬度丰富的物体,能在关于历史中告诉我们什么?在宏大叙事、自传、电子手稿、占卜符号学和技术暴力的版图中,互联网是如何发挥作用,编设我们的集体主体性的?我们身处于数字媒体的变化和流动当中——用参展艺术家朱伊湄的话来说——"如何才能检验我们自身是否沉睡而从未醒来呢“?
(本导言由艺术家贺亮撰写)
“Dreaming in the days, dreaming at nights” presents a cyber glass corridor connecting spaces of archives, memory, subconsciousness, and spirituality,taking on a detournement from the insecure reality, into the temporal of dream. Collectively constructed by 5 artists, the exhibition highlights the gesture ofwandering to examine the materiality of digital media. Each artist identifies with and refers to the locality of offline reality differently, and surfs with their unique avatars. They employ different world-building strategies to reconstruct a parody of reality, thereby raising questions concerning individual mentality in the age of digital media. When physical materials in reality extend their territory into the digital realm, what can these reconstructed archives, solidified moments, and rather flattened while dimensionally rich objects, tell us about our history? Within the cartography of grand narrative, autobiography, electronic manuscripts, the semiotics of divination, and technological violence, how does the internet come into play, to program our collective subjectivity? With our body situated in the running flux of digital media—in the words of artist Yimei Zhu—“how can we examine if we sleep without being awake?”
Written by Liang 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