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古玩艺术品能当股票买吗?业内:估价有待商榷

来源:西安晚报 2011-04-11

不久前,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简称天津文交所)推出了第二批共8件上市艺术品进行份额化交易,除了7幅书画外,还包括一件钻石。而所谓的份额交易,就是借助股票模式,将单件艺术品经估价后拆分成若干份额,投资者可网上申购并进行后期操作。据悉,此次中签率最高3.048%,最低仅2.251%,约有17亿元资金参与了申购。其实,自今年1月起,天津文交所就已经开始“试水”,天津画家白庚延的两件作品打响了这种创新交易方式的“头炮”。当时这两只份额的中签率均高达47%和45%。然而,时隔不到两个月,此次中签率却急剧下跌,引发了各界议论。无论是投资人士还是艺术业内人士,大家最为关心的恐怕还是这一新生投资品种点滴变化中所折射出的生存信息。

本期嘉宾

曹建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朱建忠:江苏画家

吴 朋:北京金融界人士

行业现状

正常中的不正常

曹建海:把艺术品当成股票来操作,的确是创新之举。不过,像天津文交所这样第一批两只份额中签率均近50%,第二批的中签率却降到了3%,这是一种正常中的不正常。

为什么说正常?艺术品除了拥有文化属性以外,还具有经济属性、金融属性。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这种模式开放以后,使得那些郁闷中的股民、基民、房民眼睛一亮,于是大量资金流入艺术品市场,成为投资市场的“第三极”。目前,新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群体里有很多金融投资的专业人士,他们更注重在艺术品投资上运用现代经营理念,视野更加广阔。

然而,类似于艺术品份额化交易这样的领域相比来说毕竟还是小领域,当前在中国属于投机经济。虽说独特的艺术品增长特别快,却不要忘了艺术品价值上升有正常规模,如果份额扩张太大,显然就是种不正常,此时,艺术品已经完全变成了炒作投机的工具。

试想,这样的份额化交易与收藏没有多大关系。收藏是为了欣赏而藏,但投机是为了炒而炒。艺术家在这种形式里面很受益。艺术品拆分份额肯定是分得非常细的。通常来说,股票的中签率在千分之一左右。而像天津文交所推出的第二批份额交易中签率即使由之前的近50%降到3%,看起来这一数据是大幅下降,但如果一件艺术品估价为1000万元,这3%的中签率炒其中的10%,100万元就变成了150万元,那么这件艺术品的总价就由1000万元升至1500万元,肯定会导致艺术品价值暴涨太快。

当然,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借用了上市公司的东西成为纯粹投机品,从初期来说,不涨就不可能吸引投资者参与,涨得太快则很可能引发暴跌。

此次中签率下降,说明有更多的资金开始进入,从数据分析,第二批进场的人数多了几十倍,这些就是我前面所说的不正常。中签是一级市场,份额交易属二级市场,这种模式导致投资便利,极有可能被引爆。从模式上看它的确很高级,我预计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未来走向如何尚且不好妄自定论。

业内声音

估价有待商榷

朱建忠:我最关心的是文交所推出的这些作品,估价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到底值不值?作为投资渠道来说,这种模式我本身并不反感。如果你推出的是一幅宋代名家的作品,一个人的财力买不起,把它分成股份,号召大家来投资,这未必不可行。又或者,文交所方面拿出国内一流书画大师的精品来分份额,比如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这些大师,估价1000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也绝对不过分,因为其作品本身的价值就放在那儿,升值空间肯定不容置疑。但现在推出的这些作品,估价是不是准确?一旦人为过高定价去炒作,对投资者来说就存在隐患。

坦白说,我绝不是要攻击哪位具体人士。只是认为,既然要推现当代画家,事先就应该看作者是不是有历史地位,我所谓的地位指的是过去50年当中其在学术上的定位。如果这位作者在美术史上具有一定地位,才能保证投资将来可能升值,这种模式也不至于走下坡路。

但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除了已逝的那些大师们,在现当代画家当中,你要说哪一个人有历史地位,这很难。衡量的标准是站在历史角度,看这位作者是不是对美术史有贡献。评价一位作者,需要我们搞理论的人士客观、全面地下判断,就像中国画,它所包含的中国精神、中国哲学非常深奥,作为理论界人士,给别人评价前首先自己必须研究透这些。可惜现实情况是,我们绝大部分理论家不安心于只钻研某一个领域,而是习惯性地对什么都去评论,有的人除了搞理论,甚至还去画画、办画展,你说,这样的理论家有什么话语权,他对作者与作品的评估又有多客观,我想懂行的人都会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吧?

因此我认为,文交所做艺术品份额交易,与其目光盯在书画上,不如多发展像黄金、钻石这样的流通“硬货”,至少估价的标准比较公开、客观。如果非要做书画,为投资者考虑,还是古代、近现代名家作品更加合适。

 

专家建言

 

目前并非全民参与投资的好时机

 

吴朋:艺术品份额化交易的出现无疑降低了艺术品的投资门槛。这一创新品种将原本专业、小众的收藏市场变成金融化、大众化的投资市场,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产权交易平台是文化和资本对接的最佳途径,而文化金融产品则是对接的主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判断,对艺术品份额交易的创新初衷,我个人表示赞同。

 

不过,关于现在是不是鼓励全民参与的好时机?我认为有待商榷。这种新产品如果不是只为一时盈利,打算将眼光放向长远,必然少不了外部条件的支持,如风险可控、监管体制完善、法律法规都配套。但如今单说监管方面,我们并没有“文监会”,谁来具体管理还是个问题。

 

举个例子,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参照的是股市模式,而证券在中国的发展,从“拿来”到本土化,最后成立证监会,立法和管理一直在左右着这一新生事物的成熟过程。创新型交易必然要有“防火墙”,条件尚未成熟时就匆忙“上马”,万一投资者没有得到回报,他会将此看成失败的投资方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反过来会对行业发展不利。

 

我想,有过一定炒股经验的人都不会忘记当年中石油上市。那时中石油上市开盘价48.6元,上市前几乎所有券商都估计这只股票价格会过百元。就在一直唱多的背景下,中石油被做空。它的失利让当初满怀期待的人们如今“谈油色变”。

 

而艺术品市场的估价和股票不同,更多地取决于主观形态。1元钱里的每股净资产是如何算出来的?怎么算市盈率?分红是多少?怎么判断走势?这种投资本身的可信度及抗风险系数又是多少?我想这一系列问题,投资机构未必能给出详尽解答。

 

天津文交所第二批份额中签率下降,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进入这一市场,里面会不会有“坐庄”嫌疑不好说,但连最起码的鉴定、估价程序都有漏洞,此时鼓励全民参与着实太过冒进,反而不利于其发展,搞不好可能导致半途“夭折”。
 

 


【编辑:小水】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