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邮票价格跳水暴跌四分之三,业内一片哀嚎,有人猜测或将引发收藏市场强震。此前,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媒体人吴树声称我国收藏大军已达8000万之多。同时据相关部门统计,2011年上半年,国内219家拍卖公司总共成交额达428亿,同比增长112%,涨幅位列全球第一。已故知名画家齐白石所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创中国单件艺术品成交价格最高纪录。一系列惊人的数字都足以说明收藏品市场的火热,“盛世收藏”的论调在业内风起云涌。
收藏市场的火爆看似天下太平,内在却暗流涌动。假货横行已久,假专家趁机帮忙假鉴定,最终通过假拍卖流向社会,三方紧密配合集体忽悠,并且言之凿凿假的有理。在这“盛世”的背后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犹如一个个黑洞在这乱局之中,虎视眈眈等待着进场的猎物,随时准备扑上去进行猛烈的撕咬。
“假”货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何鸿在出席一次活动中说到,现在收藏品市场中95﹪以上都是假货,着实让人惊愕。
在收藏界,假货历来存在,这是行内默认的共识。伴随艺术品市场的火热,造假手段也在升级,古玩、玉石、红木、字画、钱币作为收藏市场中的主流,已经开始规模化的生产,造假水平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分门别类,五花八门,足以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一位在潘家园经营收藏品的李先生在收藏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他主要经营玉石、古玩、钱币等相对易于储存的艺术品。最初在入行时他的货源主要来自民间收货和行内转货两种方式。他说:“那时候假货也有,但远没有现在这么多。自2000年以后,他不用到处去收货,直接去河北、山西、山东专业造假聚集地进货。这类专业造假的商家,通常会使用各类化学药品及现代科技手段,采用规模生产的方式,生产出来发往国内各地。李先生讲到,进来的货自己会先精选一部分工艺精良的,在销售过程中,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判断对方的水平,相应的销售不同价位的艺术品。他还提到,店里陈列的艺术品不能全部都是假货,也会把几件真品掺杂在其中混合搭售,目的是为了吸引顾客。
书画界的赝品,要求相对较高,需要由专业人士亲自操刀。经营书画生意多年的王先生向记者介绍到:目前,书画造假无非就是临摹大家的作品,临摹的对象也会有所界定,一般不会是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叱咤画坛大家的作品,多是稍逊一筹二流画家的作品,不然很容易被人辨认。这些专业临画的人都经过专业的学习,因自己的作品没有被认可,甚至不能自成一派,只能靠临摹为生。赝品的实际定价多会参照临摹对象市场价按比例折算,最终流入画廊或书画商店为其代销,或者书画院全部买进自己独家销售,出货后,双方将按比例分成。
记者了解到的仅仅是专业造假领域里的冰山一角,收藏行里的是是非非深不可测。目前,针对艺术品造假的相应管理规定,长期处于规则缺位,监管真空的处境,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滋生了假货的横行。
“假”的有理
假货通常会被行内的人接受,因为只有假货存在,行家才会有攫取暴利的机会。
如今收藏界的名家如北京瓷器界的白明,收藏大家马未都,古钱币收藏家赵培祥在入行初期无一例外都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在行内,买到赝品被称之为“打眼”,通常打眼后只怪自己眼力差,技不如人,碍于脸面会闷不作声。有些人买到赝品会用作警示自己,不再出手,而大多数买家会把赝品转手给下家,彻底实现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愿景。这也是行内千百年来形成的行规,在收藏界假货存在的理所当然。
记者的一位朋友入行20几年,也有过“交学费”的经历,但他对传承下来的行规却有另一种看法,他说:早些年间,很多人是源于兴趣爱好才搞收藏,价格也没有现在这么高,小则几万,多则几百万的艺术品少之甚少,“交学费”的代价也不大。而眼下的收藏界变成了投资投机的市场,很多人是下了血本来买艺术品,况且假货泛滥,骗子居多,如果依然延续这种行规,对于刚入行的人无疑将付出更大的代价。也有很多人持相反的态度,毕竟每个人都知道水清则无鱼的道理。
国内曾出现过因假艺术品交易而引发的诉讼案,常因相关配套措施滞后,鉴定结果缺乏说服力,审判程序复杂等原因无果而终。目前,艺术品交易与普通商品交易比较起来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可卖假货却可堂而皇之的免遭惩罚,不得不叫人深思。
“假”鉴定
我们习惯相信专家,认为专家就是真理,专家就代表正确的法则。然而在收藏界,这类稀缺资源在利益的引诱之下,假鉴定专家们开始鱼贯而出。
目前,国内的专家鉴定队伍主要分为官方鉴定和民间鉴定两类。官方的专家大多隶属于各地方博物馆及官方收藏协会,已取得国家的资质认证,仅占总数的30%左右。其余的则是游走在江湖的民间鉴定专家,目前这类群体十分活跃。特别是近年,多家卫视开播收藏鉴宝类节目,节目在赢得高收视的同时也捧红了这些民间鉴定专家,当中不规范者众多,有的甚至从未取得国家规定的资格验证,貌似仙风道骨,博学多才,其实是伪专家。他们以收取鉴定费为主要收入,价格在600-800元之间不等。收藏界人士向记者介绍:这些民间鉴定专家们,不值得信任,即使是一件假货,他们为收取鉴定费也会说成是真品。开具的鉴定证明毫无说服力,并在鉴定书上写到“仅供参考”的字样,以推脱自己的责任。"
此前,“金缕玉衣诈骗案”的爆发引来诸多的争议,问题的根源就出在鉴定环节。鉴定专家的水平受知识、经验的积累所限,往往主观性过大,一样的作品,不同的专家也会出现不同的鉴定结果,即使是公认的大家也难免有打眼的时候。
同时,我国目前关于文物鉴定专家的培养体系也并不健全,面对逐渐庞大的市场需求,取得资质认证有责任的专家也该合理的出现,这自然也会一定程度上扼制假货的横行。
“假”拍
拍卖公司里的假货数不胜数,这也不是新闻。
在艺术品交易的最后一个环节,靠托举牌,虚假交易,自买自拍都是拍卖公司鲜为人知的伎俩,但却从中抬高了艺术品价格,成为制造乱局的一道黑色关卡。
收藏品市场的诸多数据统计都以拍卖行为主,拍卖行处在艺术品交易的终端扮演的是定价权的角色。一件艺术品的拍卖价直接影响着同类艺术品的定价。一位画家一件作品的拍卖价,也决定着这位画家的身价。
在国内一家知名拍卖公司工作的小李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猫腻。拍卖行经常会和不知名的画家展开合作,在拍卖的过程中,因为到场的买家并不熟知该画家的作品,自然也不会积极的举牌购买。事先拍卖公司会安排自己的亲信举牌,直到画家满意的价格为止,最后落锤成交,而实际却并未发生任何的交易。画家会付给拍卖行一定的费用,当然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佣金”。此外,拍卖行自己也会全部买进画家的作品,依然按照惯用的套路操作,这样的做法只有一个目的:把价格炒高。
拍卖公司贪婪的肆意而为,最终形成了扭曲的定价机制,同时也为假货公开叫卖提供了合理交易的场地。按照国家《拍卖法》的相关规定,拍卖公司对买家身份附有保密义务,不能对外公开,所以外界难以知晓,监督部门也存在取证难的尴尬境地。
收藏品市场形成从假货到假鉴定再到假拍卖的黑色链条,其中每个环节的失控,都不难看出是监管的缺失所致。持续的高价,市场隐藏着巨大风险。若只是简单的兴趣使然,便能体会到收藏的快乐,若以获利为目的,甚至抱有捡漏的幻想,那结果将正如著名投资家巴菲特所言: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会知道谁在裸泳。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