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孙振华:他总是带着那一代人的痕迹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孙振华 2009-10-13

一、 以往对隋建国的评论及后社会主义视野


     大约从1994年开始,也就是隋建国和傅中望、张永见、展望、姜杰五人举办了《雕塑1994系列个人作品展》之后,隋建国就开始了与人的对话、接受采访,讲自己的经历,讲自己的作品。从那时开始,隋建国的自我讲述,本身就成为了隋建国艺术的一个方面。


     隋建国的讲述能力是杰出的,在中国当代艺术中,还很少有艺术家像隋建国这样,能够如此清晰地把自己的作品的动机、来源;把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创作时内心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讲的如此清楚;能够把不同时期作品之间的逻辑结构讲得这么明晰。


     作为一个优秀的讲述者,隋建国的特点还在于,在对话中,他始终占据着话题的主动,他很容易把对话者的思路带到他创作的情景中。


     他的这些讲述无疑是重要的,没有这些讲述,就没有现在人们对隋建国作品的认识;因为这些讲述,使我们今天对隋建国的作品有了清晰的了解和基本的判断。


     不过,隋建国的讲述同时也是一把双面剑。这些讲述由于被评论者、媒体工作者的大量引用,获得他们的认同,使它同时可能产生一种遮蔽作用;这种遮蔽容易形成模式化的看法,影响人们对他的作品缺乏进一步更深入地、多角度的讨论。


     这当然不是隋建国自身的问题,而是中国当代批评的问题。由于资料来源的相对单一,和对批评对象的简单分类和划线,使我们对一个批评对象的解读陷入到类型化、简单化之中。


     读完隋建国的全部讲述,仔细分析他的作品,加上近距离对他的观察和了解,我们发现隋建国艺术创作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至少受到了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无法接触到的西方的现、当代的思想;第二、因为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前无缘正面接受的中国传统思想;第三、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给隋建国这一代人打下了深刻烙印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毫无疑问是隋建国20岁之前的关键词。在隋建国成为一个艺术家之前,这些思想对他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以后,隋建国在接受西方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无疑也对以往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反思和清理。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当隋建国接受了新的思想和知识之后,与原来占主流地位的思想,即社会主义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他是不是就因此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经验,变成了一个全新的隋建国呢?他是否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成为了一个西方化的隋建国或者传统的隋建国或者西方加传统的隋建国呢?


     不仅是隋建国,整个中国在1978年以后都对以往社会主义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没有这种深刻的反思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巨大的变化和进步。


     在这个意义上,经过了自我反思、清理和调整的社会主义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对此,当代国际思想界针对中国和东欧的变化,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后社会主义”。


     如果我们不想继续沿用既往的所谓“当代艺术”的方式来评价隋建国以及他不同时期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从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关照隋建国,那么我们就必须另辟蹊径,寻找新的批评角度和视野。


     借用美国左翼理论家,阿里夫•德里克的说法,“后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对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描述,或者说,后社会主义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方面,中国开始调整过去的策略,希望走向民主、市场的道路;另一方面,这个方向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消亡,也不意味着走向资本主义,后社会主义仍然和以往的社会主义保持着继承关系。(注1)


     如果后社会主义是对当今中国的现实的描述,那么在这个背景下的隋建国放在后社会主义的视野中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因为后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重新调整国家和个人的关系,而隋建国作为曾经拥有“社会主义经验”的艺术家,他的艺术追求和作品与其他当代艺术家相比,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因为它将折射出,一个艺术家个体与一个大时代之间的关系。


     隋建国的创作非常努力,如果把他所有的作品综合起来看,发现隋建国其实只做了一件事,讲述了他个人的故事,展现了个人的心路,从这一点而言,他的作品是非常个人化的。另一方面,正因为他是个人的,所以把他的故事放在一个转型的时代,从“社会主义”向“后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背景下看,他的故事又总是带着那一代人的痕迹;又总是带着后社会主义的痕迹。


     隋建国这一代人是什么人?——是社会主义、毛泽东培养出来的一代人。是青春期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一代人。


     当这一代人恰逢时代的转型,恰逢中国向后社会主义的转变。过去的社会主义经验和后社会主义的现实在这里遭遇;青春时代所形成的思想、情操和内心生活和后社会主义的转型、激变、分化在这里汇合,这些赋予了隋建国作品特殊的价值,也给了让他通过个人,描绘在时代的巨变中,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反思、内省、探求、适应的内心痕迹的机会。


     后社会主义视野中的隋建国,将关注对于在社会主义、毛泽东时代、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的隋建国而言,社会主义的经验是如何在后社会主义的时代呈现出来的?


     后社会主义视野中的隋建国,还将关注,在后社会主义的现实中,那些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那些曾经被视为“异端”的西方思想,是如何因“改革”和“开放”的需要,被隋建国所吸收的;它们又是怎样成为隋建国后社会主义艺术创作的一个部分的?


     后社会主义视野中的隋建国,所关注的还有,在经历过青春、激情的革命后,在豪迈地砸碎一切封建主义的枷锁,清除陈旧、腐朽的没落阶级的意识后,在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本土经验、民族特征又是如何在后社会主义时代的个人创作中获得新的生命的?

    ……
     只有把隋建国放在“后社会主义”这种特殊的背景中,才能让他的作品得到真正的阐释和为人们所理解。


     用后社会主义的视野看待隋建国,会与过去有所不同,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在以往对隋建国评论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看法。例如,把隋建国简单看成是一个接受了西方的当代艺术观念的艺术家;看成是一个不适应现存国家意识形态结构的艺术家;看成是一个反抗现存体制而又能获得体制承认有取得意外成功的艺术家等等。


    ……
     中国后社会主义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隋建国只有在这个特定的现实中才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在这里并不打算更多展开分析隋建国的作品,而是侧重于对他思想资源的分析,从中我们希望能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一种新的视野。

 

二、社会主义经验和隋建国这一代人


     隋建国的作品深深地打上了上个世纪50年代出身的那一代人的痕迹,毛泽东时代尤其是他们在青春期所遭遇的文化大革命对这一代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这些影响从隋建国的作品中得到了比较清晰的呈现。


     在隋建国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正是后社会主义的中国与以往社会主义的模式正在进行反思、总结、清理的时候。


     隋建国这一代人身处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中,无论他们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洗礼和精神的震荡,无论他们曾经怎样试图反抗、拒斥原有的体制,如何通过西方的思想文化理论为个人精神的自由,个人思想的解放找到合理性的解释,但是他们在思想根源上,在思想方法上,在情感模式的深处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出社会主义经验的影子,看出毛泽东思想教育的痕迹,这些因素恐怕是这一代人所无法完全摆脱的。就像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在和隋建国对话时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没有真正脱下中山装”。(注2)


     与老一代雕塑家相比,隋建国是颠覆性的,他颠覆了雕塑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纪念碑样式;他颠覆了学院陈陈相因的教学体制和创作体制。这让他很容易背负叛逆、新潮、先锋的罪名。


     在雕塑的表现对象,生活内容,思想观念,价值系统等等方面,隋建国和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中的许多雕塑家相比,他在后社会主义阶段的创作,显然让他们无法接受,的确是有不少传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雕塑家认为他是离经叛道的。


     但这些并不能成为隋建国的作品与社会主义经验没有关系的理由。


     隋建国对政治具有天生的敏感和兴趣,而且倾注了相当的关注。这种政治意识,就是社会主义“政治优先”的组成部分,它的直接来源就是文化革命中间的“政治是统帅,政治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思想。
当然,在当今艺术界,活跃着不同的政治观,仍有顽固的阶级斗争的政治观(来自“极左”的思想);也有后现代主义的政治观,他们关注微观的、日常生活的政治(来自西方的当代政治);同时还不应忽略的是,后社会主义的政治。
后社会主义政治是对以往社会主义政治反思的基础上,与民主、市场、公民社会、现代化密切结合的政治诉求,它彰显着鲜明的后社会主义的特点。


     尽管这些不同的“政治”在内容、方式上不同,但是就心理形式、兴趣度和敏感度而言,“关心政治”本身,具有那一代人的共性。,这种“关心政治”特点从来源而言,显然与他成长期间的那种社会主义“全民政治”的背景有关。
在许多方面,如果抛开具体内容,仅就思想的外壳和形式而言,隋建国以及这一代人与他们之前的老一辈人以及在他们之后的更年青的一辈人有着明显的差别。


     隋建国为什么创造了大量的“泛政治”的作品,为什么偏偏热衷于做“中山装”、“右手”、“睡着的毛泽东”,那是因为毛泽东作为社会主义的符号在他心中挥之不去。


     纵观隋建国的作品,发现它的基本的思想特质,或者说重要的精神动力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来理解,但是,至少也有一条路径不能忽视,这就是在社会主义的经典中也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出处。


     例如,以“老三篇”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就是影响了这一代人的重要的思想遗产:如果要从中找到跨越时代的意义,那就是,看重人生的意义,看重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渴望成为英雄和杰出人物的理想主义精神。


     从隋建国在创作和艺术活动中那种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成就意识中,我们似乎可以从中看到《为人民服务》的影子。在艺术方面,隋建国似乎有着与张思德相类似的全心全意,兢兢业业的思想特质。《为人民服务》说,一个人生命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种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看法对隋建国应该不能说没有影响。


     即使是文化大革命中,苏联小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段名言,也依旧占据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相信有好多人都曾经恭恭敬敬地抄录过这段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 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些类似的思想对当时的那一代人的思想有着极大的影响。1973年,在一次球赛中,隋建国胳臂受伤,在病休期间,他一个公园里闲荡了很多时间,与那些退休的人为伍。他发现,其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总会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可以说。隋建国突然意识到,等他退休的时候,是不是也能够周围的邻居带来一些有趣的故事呢?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回到工厂工作之后,他开始为他自己寻找一种有文化事情,最后他选择了中国国画。(注3)


     在社会主义年代,一个年轻人必须有志向,有抱负,有理想,这是社会对年轻人的普遍要求。


     在隋建国现在的一些作品里,似乎也隐隐绰绰地看到《愚公移山》的影子。他的《时间的形状》,是一件决心要持续终生的作品:将一根电线,每天在一罐瓷釉颜料里沾一下,每天两次,再让表面涂层的颜料晾干到第二天,然后再在原来的一“点”上加上新的薄薄一层,这样保持每周直径增加2.5毫米。渐渐地,“点”开始长大,从“点”变成 “丸”,从“丸”变成“球”。 不知道他的生命有多长,但这个瓷釉的球,将会记录艺术家从2007年开始不断累积的工作,直至他生命的最后的一天。 ——这不是和“愚公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隋建国还有一件一直想做的作品,他要做一个石碑林,一年一个,直到生命的终结。拿隋建国自己的话说,他“想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能量也投入进去”,这件作品也是这一代人的宿命。可以认为,在“老愚公”那里,隋建国学会了锲而不舍,挖山不止,一息尚存,永不放弃的精神。


     这或许也是隋建国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一直不放弃艺术创作的精神动力之一;至少不能说,他青春期所收到的教育,对他目前的创作状态没有影响。


     至于“老三篇”中的《纪念白求恩》,可能是那一代人关于“国际主义”的最早的读本。《纪念白求恩》里“不远万里”的国际主义似乎可以在后社会主义时期隋建国的涉外展览和活动发现端倪。当中国艺术有了出国交流的机会后,隋建国懂得,当代艺术是可以和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所以,他也像白求恩一样,经常不远万里,到国外参加展览,参加艺术活动。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一张隋建国在1993年至2009年初,参加国外、境外展览和活动的目录:


2009年      《各搞各的---歧观当代》     台北当代美术馆 台湾
                   《国家遗产》 曼彻斯特都市大学美术馆   英国
               《与芝加哥对话-中国当代雕塑展》 芝加哥 美国      


2008年        《北京—雅典》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 Technopoli 希腊
               《超越—索斯比在查兹沃斯》 查兹沃斯,伦敦
               《艺术与中国革命》 亚洲协会,纽约
               《和解-波兹南双年展》 波兹南美术馆,波兰
               《半生梦—中国当代艺术》 旧金山当代艺术馆,美国
              《我们的未来》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中国
              《新世界的秩序》 格罗宁根美术馆 格罗宁根 荷兰


2007年     《世事而非—14位中国艺术家对真实形象的变异及探索》斗山艺术中心 首尔 韩国
              《蜕变--中国当代艺术中转变的一代》当普瑞美术馆 芬兰
              《流行的意外》台北当代美术馆 台湾
              《我们主导未来--第二届莫斯科双年展特展》 俄罗斯
              《中国当代社会艺术》特列恰可夫画廊 莫斯科 俄罗斯


2006年      《匙–中国当代艺术》大都会博物馆,马尼拉,菲律宾
               《Absolute Images–中国现代艺术展》阿拉里奥,长安,韩国
               《江湖》提尔腾画廊,纽约,美国
               〈 中国商标〉 当代亚洲艺术中心,温哥华,加拿大


2005年        《先锋——中国当代雕塑》                        荷兰 
               《隋建国——理性的沉睡》亚洲美术馆 旧金山 美国


2004年        《海洋雕塑展》悉尼 澳大利亚
               《神变成人》弗瑞斯拉斯美术馆 雅典
               《游于气》资生堂屋 东京
              《想象中国》杜伊勒里公园 巴黎 法国
              《过去与将来》纽约国际摄影中心 纽约 美国
              《道与魔 》里昂当代美术馆 里昂 法国
              《釜山雕塑展》 釜山文化中心 釜山
              《轻而易举》国家当代美术馆 奥斯陆 挪威


2003年       《当代艺术三年展——海》 奥斯腾德当代美术馆 比利时
               《中日韩三国当代雕塑展》 卡索美术馆 大阪•日本


2002年        《巴黎•北京》  巴黎•北京
               《中国制造》  杜易斯堡美术馆 德国
               《中国现代艺术》  圣保罗•巴西
               《理想主义的艺术家》 当代艺术中心 维罗纳•意大利
               《中国制造》 拿瓦哈画廊 巴黎•法国
               《制造中国》 埃森画廊 纽约•美国


2001年       《梦》 红楼艺术中心 伦敦•英国
              《永久》 加拿大使馆 北京•中国
              《海边的艺术》  尼斯•法国
              《开放2001——第四届雕塑与装置国际展》 威尼斯 •意大利
              《在天堂与大地之间——今日艺术中的新古典主义运动》 奥斯腾德美术馆, 比利时


2000年        《隋建国、展望作品展》 LOFT 画廊  巴黎•法国
               《共享异国情调——里昂当代艺术双年展》 里昂•法国


1999年        《中国前卫艺术展》   LOFT 画廊 巴黎•法国
               《香榭丽舍大道第二届雕塑展》 巴黎•法国
               《第十四届亚洲国际艺术展》 福冈现代美术馆 福冈•日本
               《体积与造型》  新加坡
               《中国•1999》   LIMN 画廊 洛杉矶 美国
               《转换——二十世纪末中国艺术》 芝加哥大学 美术馆 美国


1997年        《接点——中、日、韩当代艺术展》, 大邱文化中心 大邱•韩国
               《世纪的影子——隋建国作品展》维多利亚艺术学院 墨尔本•澳大利亚 
               《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 中国油画廊 香港•中国


1996年        《欧亚大陆东侧•装置与绘画1996》 儿玉画廊 大阪•日本
               《亚洲四国野外雕塑国际交流展》 海滨公园 福冈•日本
               《隋建国作品展》 汉雅轩画廊 香港•中国


1995年        《来自中心国家•中国前卫艺术展》, 巴塞罗那•西班牙
               《沉积与断层——隋建国作品展》文化研究院 新德里•印度


1994年        《物质及其想象力•亚洲雕塑邀请展》, 广岛•日本
               《隋建国作品展》 汉雅轩画廊 台北•中国


1993年        《隋建国、王克平雕刻展》 中国现代艺术中心 大阪•日本
               《中国后89新艺术展》 香港艺术中心 香港•中国


     这个长长的记录,我们当然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从另一个方面讲,只有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艺术家,才可能产生这样的动力和力量。


     以上的分析是想说,一个人思想的动力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后社会主义时期的开放性,决定了在这一时期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他们的思想的多向度。其中,社会主义经验对隋建国这一代人而言,仍然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它们和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入的各种新锐的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了隋建国的思想资源。
 

 


【编辑:大崔】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