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开幕式现场
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上,不仅产出了老牌奖项“美猴奖”的各个得主,还有多个与“奖”有关的活动,比如“天眼杯”中国国际少年儿童漫画大赛颁奖、声优大赛决赛颁奖、中国动漫新锐榜揭榜、2011动漫春晚优秀节目表彰仪式等。
借着一个大型动漫展会的机会举办几个动漫赛事、颁发几个动漫奖项的做法,近年来很常见,一则可以丰富该展会的内容,再则可以扩大某动漫奖项的影响,可谓一举两得——至于奖项与获奖者是否名实相符姑且不论。
不过,如果抛开动漫节之类的特殊日子,我们会发现,平常日子里出现的动漫奖项也不少:有平面媒体评选的、有网络媒体评选的、有电视台评选的、有教育机构评选的、有政府部门评选的……层出不穷,甚至有泛滥之嫌了。
这些一窝蜂涌现的动漫奖项似乎反映出我国动漫产业正在风驰电掣地前进中,实际上,那些轻易就能举办、参与门槛极低、只有获奖证书甚至证书都没有更不要说奖金的动漫奖项,不仅自身缺乏实际价值,还会导致真正有价值的奖项受到冲击,搅乱整个动漫评奖“一锅粥”。
愈演愈烈的“奖项风”令动漫产业正隐隐向着一个不注重内容、仅以获奖为荣的岔路上偏移。对动画企业来说,一旦得奖就意味着作品“被认可”,至于作品播出后是否真正受到观众好评反倒被忽视了——因为获奖证书就是“荣誉通行证”,企业可以凭借证书向政府申请更多的扶持资金,以此缓解企业无法通过市场盈利的病症。对漫画工作室特别是那些初出茅庐的年轻漫画工作者来说,获奖则意味着“漫画家”的身份“被认可”,有了炫耀的资本,一些创作者的心态也随之浮躁起来,在骄傲中止步不前,最终被读者遗忘。可以说,以上两种情况都是本末倒置,将动漫的核心“内容为王”放诸脑后,不关注作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可,而是紧紧盯着各类奖项,向着错误的方向渐行渐远。
【相关文章】
反观美国的迪斯尼、梦工厂这些著名动画企业以及日本的鸟山明、尾田荣一郎等漫画大师,无一例外是因为作品被市场认可进而被社会大众所熟知,并不是因为屡屡获奖而被观众和读者记住。就国内情况看,目前我们也有不少拥有成熟漫画作品的漫画家,他们同样是靠作品打动读者,奖项对他们而言是锦上添花而非追求目标。因此,奖项和荣誉非但不是束缚他们的“绳索”,反倒是另一种不断努力创作的鞭策力。
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当下的动漫奖项泛滥?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门槛太低、缺乏监管。主观上来说,在中国动漫产业还不是很成熟的现在,举办一场动漫评奖活动比制作“投入资金大,制作周期长”的动漫产品要经济实惠得多,也能尽可能提升主办单位的声誉;客观上而言,开设动漫奖项、举行评奖活动也是各地政府在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最易操作的办法。
如何避免“唯奖项论”对中国动漫发展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整个行业应当从现在开始自律,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第一,有效整合现有各种动漫奖项,避免资源重复浪费。比如参照之前影视剧“金鸡”“百花”奖合二为一的做法,在现有基础上将一些动漫奖项进行整理合并,降低类似奖项重复举办造成的资源浪费。
第二,提高奖项门槛,保证奖项含金量,杜绝滥竽充数。相关主管部门应对各奖项的举办进行严格把关,杜绝注水赛事,确保动漫精品奖项。奖项的口碑高低与参选作品的出色程度直接相关,所以,不能仅以参赛作品数量作为评价奖项是否成功的标准,更要注重作品质量,优中选优,以此体现奖项的分量和含金量。
第三,奖项评选要和市场结合,充分体现观众和读者的意见。为了能够让奖项推动作品的进一步市场化发展,可以考虑动画奖项由网络媒体为主导,发挥新媒体多元化互动的优势,避免学者专家“闭门造车”式评选造成和受众脱节的情况;漫画奖项则由平面媒体组织,通过对编辑作用的强化,建立漫画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探索漫画新人的培养机制。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网络评奖容易造成某种落差,这是由于网络媒体主导的参赛平台在标准上一般低于平面媒体,网络平台过于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这有时会给漫画作者一种错觉:以为网络上获奖就具备了在平面媒体上发表漫画的资格。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