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期而遇的雨加冰雹中,为炎热的北京城带来些许凉意,在这样的午后,2011《岳敏君——路》正式于佩斯北京上演。这是双方的首次合作,也是佩斯北京继张晓刚、张洹后迎来的另一位当代中国艺术中的标杆性人物。在现场的采访中,有人问起了双方的首次合作是否带有代理或者签约的性质时,岳敏君反问记者:“现在还有代理这一说法吗?”在他的认知中“现在都是口头协议,可以是品味相当,也可以是臭味相投。相处几年之后觉得满意就留,不满意就走人。”
笑脸相迎,嬉笑怒骂皆成趣
众所周知,被称为F4之一的岳敏君作品以其一贯的“傻笑”形象屹立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山巅,多年后,当很多艺术家在尝试创作新的作品符号时,大家也把目光不约而同的聚集到了岳敏君的身上,似乎也迫切的想知道他接下来的动态:是继续“傻笑”,还是改变。对于这个问题,岳敏君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会将笑脸一直画下去,直到多年之后画不动为止。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傻笑”也会因所处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内涵,艺术家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如何在众说纷纭的言论中坚持自己的创作理想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所借用的想象本身。艺术家最可贵的还是要靠自己,最好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独立地思考一些东西。艺术家是这样,媒体更应该如此。
如果说通过偶像复制的手法,利用傻笑这个形象,岳敏君抓住了当年普遍的社会情绪,那么现在的社会情绪岳敏君则没有更多的讨论,因为在艺术家眼中,这个展览中的作品还是以笑或者是“傻笑”为主,这样的文化在我们的环境里并没有结束,他在凭着自己的感觉来创作。岳敏君告诉记者:有一首诗就是你在意或不在意,那哥们都在那儿,关键是你创作作品,是不是对这些还有感情存在,因为从事这些创作,艺术本身每天都是要赋予它意义,要不然你在一个墙上,或在一个布上画还有什么意义,所以说自己每天做这样的创作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有的人画了仕女以后他就说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仕女,仕女太好了,这是给他的一个理由,要是没有这个理由就画不下去了。但只给自己理由还不够,还得要特别热爱,一旦丧失了激情、热情,就不用再思考这个问题。
自嘲、反讽一直以来都是批评家对于岳敏君作品的常用评语,而艺术家最初的创作缘由亦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质疑,但当作品呈现到画布时,艺术家是否真正具有对作品的清晰解读?对于这样的问题,岳敏君坦言:艺术家的可怜之处就在与创作完成后对于作品缺乏清晰的认知,完全凭借自我的感觉在进行创作,稀里糊涂不甚明了,而理论家的职能就在于将这些懵懂中的感觉用理性的文字抽离出来,独立于画面之外。在他个人看来,也比较认同批评家对他作品的品评。
你走与不走,路就在那里
路有很多种,方向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同。岳敏君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从未改变自己的前进方向,一直用“笑脸”与“傻笑”诠释着他对这个社会的理解。本次展览以路为主题,在展厅的布置上,别有用心的用粉刷成单一色调的展板将展厅分割,营造出了一种曲折感。当问及以路为题的构想时,岳敏君称这个主题由策展人冷林提出,在他看来,人生和路程有一种互通的部分。
场景系列可以说是岳敏君在自我艺术之路中的小小岔口,在很多人惯性的认为这将是艺术家的下个转角时,岳敏君很轻松的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进行《圣经》题材的绘画,源于对油画创作上中西方贡献比例的差异,在他看来,中国对于油画的贡献太少了,应该有对于圣经题材的描述,而且他对于圣母的一生也很感兴趣,艺术家的创作本身就要求跟着感觉走,兴趣所致,就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场景系列》。除此之外,展览中的其他作品依然保持着其惯用的“傻笑”形象,一路走来,尽是“傻笑”之人,尽是“傻笑”之态。走在曲折回环的展厅,看着颜色分明的墙壁上悬挂的作品,在感受岳敏君艺术创作之路的同时也是感受自我人生之路的过程。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听过自己在经过电子产品加工后的声音,有人会觉得这是种享受,有人则觉得是种煎熬。当艺术家在展厅看自己作品的时候是否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对于这个问题岳敏君不止一次的说到他不喜欢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展厅时候的样子,他会感到肉麻。个中缘由大概是因为早期艺术家展示机会的稀少所造成的无法适应,这可能是与他同一时代人的普遍感受,或许在今天的年轻艺术家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但这却是真实存在的。当艺术越来越大众化,我们无法要求每位艺术家都能在自我作品前保持清醒,但至少,当作品在展厅展示时,能给观者以驻足的理由。
“泼皮”人物的泼皮市场
玩世现实主义是对包括岳敏君在内的一批艺术家创作风格的定义,已经成为研究他们作品的固定理论用词,在被贴上如此固定的标签之后,艺术家个人是否认同,对这样的理论评价又持什么样的看法?对于这样的问题只能通过艺术家本人来给予答案。“当第一次听到这种言论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我觉得评论家对这个事物的理解和把握实在太厉害了,能从那种混乱的感觉中把他提出来,跟以往的评论是不一样的。”当问到个人对于这种理论的理解时,岳敏君将另一个可以代表其作品的词汇拿了出来——泼皮文化。在他看来,中国很早就存在这种文化的特性,八大山人的绘画就是一个代表,但中国的文化特长不在于用某一种理论将其代指,也就没有人将这种现象单独提出来讨论。现在批评家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把以往松散的状态进行整理和发掘,对于这种理论的总结是很有价值的。
当前艺术市场的再度火爆并没有将之前的艺术家完全抛弃,在今天的拍卖市场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依然是市场的宠儿和价格的标尺,成为后起艺术家追赶的目标。在众多的市场宠儿中,岳敏君的地位从未改变过,或许是他固执的坚持着对人生的自嘲式傻笑,市场已经形成了惯性思维,“笑脸”即是岳敏君,岳敏君即是“笑脸”。在这样的个人模式下,市场风险相比起其他风格不断变化中的艺术家要小很多。在今天市场正在逐渐取代学术价值成为评判作品的标准,对于这种现象,身处市场顶端的岳敏君说,“市场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我们当初的创造也没有受到任何市场因素的影响,只是想塑造自己。”而对于市场作为现今的评价标准,岳敏君则说:“这没有对错之分,市场占主导只是暂时的,因为现阶段市场的力量是最强大,就如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政治因素是最强的一样,但这些都只是暂时成为决定艺术因素之一,不会成为一种长期的评价标准。再说,我们现在都生活在一个市场环境中,不应该是以评判市场性为主,而是应该如何与市场博弈,努力朝更好的方向去发展。”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