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慧眼被誉"徐半尺" 徐邦达家里有多少宝贝?

来源:深圳商报 2011-03-30


徐邦达先生的作品《临陈老莲仕女图》

 

慧眼辨出“徐半尺”美誉

 

“徐邦达101岁了,他身体还很好。天一好他就笑!”3月10日下午,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的《百年光华徐邦达珍藏作品及艺术回顾展》的开幕式上,徐老的夫人滕芳女士无比开心地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书画、文物及收藏拍卖界人士说。

 

著名演员、收藏爱好者王刚主持了开幕式。他说自己和徐老是邻居,非常热爱徐老,也经常向徐老讨教并请他鉴定。他不无风趣地说,他接拍电视连续剧《五月槐花香》中的“蓝掌柜”时,听说“蓝掌柜”外号“蓝半尺”,赶紧对导演说,可不敢叫“半尺”,真正的“半尺”是徐邦达先生。“徐半尺”意思是说徐邦达先生独具慧眼,鉴定书画时,常于画轴展开半尺之际,已辨出真伪,故海内外奉他“华夏辨画第一人”。而后来剧中的“蓝半尺”也改成了“蓝半张”。

 

王刚还记得有一次抱一本图册去向徐先生请教,徐先生坐在沙发上,他翻一页图册,徐老看一眼就说:“这个不对。”如果“这个差不多”,徐老就说:“最好拿原作来看”。有一次,王刚故意“犯坏”,把自己买的几可乱真的仿作拿去给徐老看,刚展开了十公分,还不到半尺,徐老就连声说:“不对不对”。王刚始信,“徐半尺”赞的就是徐老如此炉火纯青的功夫。

 

“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

 

徐邦达先生是当今艺术史界唯一健在的历经百年沧桑的学术泰斗,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书画鉴定大家,是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老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原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是徐老的学生,他从三十多岁开始给徐老做助手,耳濡目染几十年,在他眼里,“徐老是中国最后的文人。”而这个文人的传统,如今已断,连他们这一代人,也望尘莫及。

 

杨新记得,他以前和徐老出差,每到晚上,徐老常常诗兴大发就作起诗来。在徐老心中,诗以言志,是中国文化最精炼的表现。中国传统的文人到后来都是诗画结合,而且这是在诗和画都达到一定水平之后的有机结合。

 

【相关阅读】

从徐邦达收藏展说开去 拍卖价不是收藏的标准

徐邦达近百件藏品亮相北京

徐邦达:近千年重要书画在他脑袋里

徐邦达:鉴书观画总燃犀

徐邦达百年珍藏 艺术品千年回顾

《百年光华——徐邦达珍藏作品及艺术回顾展》3月10日亮相保利

徐邦达艺术教育奖学金颁奖 北大清华等学生获奖

中国嘉德出资百万设立徐邦达艺术教育奖学金

写在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百岁华诞之际

“国眼”徐邦达诞辰百年

书画鉴定家徐邦达迎百岁诞辰 蔡武前往家中看望 

 

 

徐邦达先生与夫人滕芳女士

 

杨新认为,徐老能成为一代宗师,和他一贯秉持“没有成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无关系。他记得有一年去徐老家,那时徐老已九十五六岁了。他看见徐老正在仔仔细细地读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的一套书,徐老边看还边写简短的评论。他告诉杨新:“以前年轻时是谦虚,现在是心虚呵。”在徐老眼里,书画鉴定未知数太多太多,很多问题都还解决不了。这句话令杨新终生难忘。杨新认为,现在的人稍稍有点成绩就爱称“老大”,而徐老从不认为自己是“老大”,一辈子都在勤勉地探索和求知,以力求更接近事物本质。

 

很多人感慨徐老那一代人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而在杨新眼里,徐老身上的爱国主义情怀来自天然。徐老的父亲搞收藏,他自己也收藏。徐老到故宫工作以后,他全部的心力都放到了工作上,看到好东西就想让它归故宫所有。“我有时忍不住对徐老说,您别想着把什么都归了故宫,那样大家都没好东西收藏了。但徐老一生都没改变。”

 

“我对徐邦达的爱铭心刻骨”

 

七十多岁的滕芳依然优雅热情,透过她,我们仿佛能看到她身后那个一生痴爱中国书画的老人快乐而豁达的身影。

 

开幕式上,滕芳说,举办这次展览,是因为徐邦达对中国书画的爱刻骨铭心,和“我对徐邦达的爱铭心刻骨!”她想让世人了解徐邦达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滕芳说,“这次的展览是徐先生101年来最完整的一次。”她说,很多人都在猜测,徐先生家到底有多少宝贝?通过这次展览就全看到了。

 

滕芳说,徐先生一生酷爱书画,他们家如今能留下这些宝贝,都是为了给徐先生“治病。”徐先生身体不舒服时,她就把他喜欢的书画挂在他眼前,他就高兴地竖大拇指,心情一下就好了。滕芳说,只要有徐邦达喜欢的东西,她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买给他。她记得有一年,为了买赵孟頫的作品,家里倾尽所有,过年时她只好去朋友家借钱。这笔钱后来还是徐邦达卖字一点一点还上的。

 

徐先生刚到故宫时,书画馆基本是空的。1950初,郑振铎把徐先生从上海带到北京文物局,就是要重组故宫博物院书画馆。滕芳回忆,那时徐先生在团城收东西,冬天住在一个小屋子里,看画时太集中连棉大衣烧着了都不知道了。1953年徐先生带了3700件东西从文物局来到故宫博物院,开始重建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馆。北京故宫后来的藏品都是经徐先生的手收来的,逾15万件,这些藏品有的是到别人那儿“挖角”来的,有的是他劝人捐献的。中国嘉德刚开始做拍卖,他听说了,不同意,说“好东西都拿去拍卖,故宫就收不到好东西了。”

 

滕芳曾经问徐先生,书画到底是“台北故宫”多还是“北京故宫”多?徐先生说:“不能这么说。“台北故宫”是挂幅较多,“北京故宫”是卷册比较多。”因为卷册当年大多被溥仪带出宫了,徐先生每发现一件,就在表上勾掉一件。滕芳说徐先生老讲一句话,“全世界最好的中国画都应该在故宫博物院。”

 

徐邦达先生珍藏的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日前在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

 

徐先生坚持“只能题北宋”

 

在滕芳眼里,徐邦达学问好,是因为他人品最好。他做人、做学问都是实事求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在他的语言里没有什么真真假假。滕芳说,徐先生已经到了可以点石成金的地位,但他鉴定书画却极其严谨。连他父亲的东西,他也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滕芳自己有一幅小的北宋的《万马图》,以前宫里有一个大的李公麟的手卷,徐先生说他看见李公麟这种画法的作品,宫里那个是一件,这个是一件。滕芳问他“那你为什么不给我题李公麟?”但因缺乏更多的佐证,徐先生却坚持“只能题北宋”。如今,在这幅展出的北宋《万马图》上,我们看到了徐先生当年的题跋:“予曾见北宋李伯时画牧放图卷真迹,其布局于今图两两颇似,惟伯时笔墨高而人马较大耳,此小页予亦审定其为宋本。识者号之东海徐邦达题。”

 

如今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石涛的《高呼与可》,当年拍卖时被一个藏家所得,当时要400多万元。滕芳告诉记者,后来那个藏家和他们夫妇俩吃饭,让滕芳帮他卖掉此画。徐先生非常喜欢这幅画,想让它归入故宫博物院,但那时这也并非易事,要一级一级地批。当时徐先生家住房不够,滕芳费了很大周折申请到去见领导解决住房问题。徐先生就央告她见了领导别提房子,只说故宫买画的事。出于对徐先生的尊重,滕芳最终只能答应了他。等他们见完领导还没回到家,文物局就已经将这件东西买了下来。“这件东西现在几个亿都买不到呵!”滕芳忆及此事,不禁有点激动。

 

心地干净是长寿的根源

 

1949年,徐邦达先生的很多朋友、家人都离开了内地,但徐先生却执意留下来。年轻时,徐先生也是上海纨绔子弟,家境非常优越,滕芳曾好奇地问他:“你的爱国主义是从哪里来的?”徐先生只回答了四个字:“岳母刺字。”滕芳讲,徐先生一生酷爱京剧和中国文化,但却爱吃西餐,交谊舞跳得一流……在他身上有如此之丰富的侧面,令她也不禁赞叹:“这个人真有点神!”

 

滕芳说,徐老一生心地非常干净,“有爱好有追求”这些就是他长寿的根源。她风趣地说,“我得好好把身体搞好,不然谁能活过谁还不一定呢!”

 

徐老的此次展览贯穿了他收藏与创作两大脉络,藏品30余件,上起北宋《万马图》,下至近现代张大千、齐白石作品,尤以赵孟頫《兰亭序》、王时敏《仿各家册页十帖》、王原祁《山水》、《山水轴》等古代书画最为精妙,另有徐老的书画作品数十件,包涵早期摹古到晚年各时期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徐邦达学术基金会主办,将持续到3月25日。

 

 


【编辑:成小卫】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