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7日上午9点半,由北京华辰拍卖发起并组织的“新文人画的价值”、“‘学院新水墨’与当代审美的新趋向”学术研讨会在华辰拍卖公司会议厅召开。本次活动特邀著名策展人杨建国先生主持,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邵建武、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杭春晓、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王平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为与会讨论嘉宾。
新文人画的产生,恰逢“85”新潮汹涌,在西方思想、观念、艺术、语言的大量涌入,似有彻底颠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绘画形式的背景下,1989年“中国新文人画”首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它的开幕引发了理论界关于反思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与传统绘画价值的广泛讨论。在25年后的今天回视,“新文人画”尊重传统,冷静思索,坚守中华文明最具独创性绘画表现形式,肯定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似与当今提倡国学、重读经典暗合,而当年的“新文人画”群体也成为了当代绘画领域的中流砥柱。
而“学院新水墨”似乎更能反映当下社会的生态,虚幻、朦胧、异调、新锐。这一群体的艺术家大多受过专业的教育,虽用水墨画的材料,但富于独立的思考与样式的创新,近年来他们也从学术走向了市场,并且越来越受到追捧。
在研讨会上,中国国家画院理论部副主任王平指出,新文人画主要是从五四新潮时否定传统或在向西方学习的框架之下,对于传统中国画家提出的一种学术的回应。新文人画创作当中更多强调艺术家个性,个人存在的一种价值的体现,也体现这一代人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由于文人画已经停滞很多年,这样一个创作思潮已经被很多新的东西所代替,可能在今天比如学院新水墨也是一种方式,在某种方面也继承,更多是延弃。而学院新水墨更多是资本推动下产生的一个概念,那么概念背后,新水墨“新”在哪里?从新水墨的创作语言角度来讲,它与现代水墨有共同之处,从某种角度来讲,它的语言方式还是对以前的延续,只是这一批创作画家大多数是有学院的培养背景,所以在绘画中更多强调绘画性,也是对现代水墨的推进和完善;但是从叙事方式角度来讲,新水墨与新文人画强调个性不同,这些画家更直接强调个人情感体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杭春晓则从新文人画及学院新水墨的定义及问题方面有所解读,他认为,所谓新文人画画家群的出现实际上是1980年代在当时学院试图创造的具有一种新意改变的类型。新文人画概念有两个陷阱产生,一是把我们纠回在今天有没有文人系统这样一个无厘头式的讨论中,一是还有一种伪名旗帜的概念在其中,这在文化上是一个盲动的方式,在创作上也是一个迷路的方式。今天重新反省新文人画,我个人更理解为是学院的青年教师们在当时话语系统中寻找自己的突破口和创作方式的冲动,这是一个个人与整体的对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新文人画或是学院新水墨,都是学院中一批年轻力量的一次自我冲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陆军从历史发展及文化格局角度来谈这两块的发展,他认为新文人画的产生不仅仅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从文化格局的角度来看,新文人画无论概念还是群体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而新文人画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创一个格局,从新文人画开始我们知道有另外一种境界孤芳共赏。学院新水墨,如果需要把握它,需要在巨大格局转变下尊重、强调个人内心世界表达,寻找自己的风格。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美术教育创作背景下,如果想去接纳、吸收、欣赏,可能很难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可以尝试不同眼光欣赏。
《人民日报》文艺部高级编辑邵建武则表示,新文人画不能从身份认识上说,要从个性特制、思想特征来看,所谓新文人画的市场价值。在我的概念中学院(新水墨)没有新,如果有新就不叫学院,只有现成的、过去被肯定的才能教人,如果是“新”一定是另有所为,是利益、资本在推动。所以对新学院的认识不要理解在“学院”上,也不要理解是水墨画。
最后,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指出,今天主题这三个“新”字代表着在现有状态下生存的一种状态,如何让它有价值,如何把“初心”放在艺术中,是大家需要坐下来思考的,无论几个“新”字,哪件作品可以让你流眼泪才是真的感动人。
本次研讨会在嘉宾的激烈交锋中圆满结束,据悉,此次华辰2014秋拍也将推出新文人画及学院新水墨两个专场拍卖,势必成为其中国书画部分的一大亮点。其中,新文人画专场中汇集了方骏、王孟奇、刘二刚、朱新建、霍春阳、王和平、田黎明、边平山、李老十、陈平、刘进安等“新文人画”画家代表作品,以期能对“新文人画”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一次比较系统的回顾、梳理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