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AI时代,如何理解艺术与审美

来源: 作者:陈海静 2019-03-15

《米洛斯的维纳斯》无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杰作。但这件作品在出土时,缺失了两条手臂。长期以来,许多雕塑家及艺术史家,都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是他们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吗?显然不是。我们可以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进行设计,但是,美的作品绝非数字计算可以得出来。

事实上,修复维纳斯像的这些努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谬性。他们只是将其当成了之前那尊完整雕塑的残留物,却没有意识到,断臂之后的维纳斯已经成了一件新的作品,一件完美自足的艺术作品——它已不再残缺!不管这尊雕塑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偶然的际遇成就了它的伟大。

表面而言,这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细究起来则会发现: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具有高度个性特征的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它具有绝对的偶然性,但这一偶然性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审美高度——它的标准绝不在于之前那个尚未断臂的维纳斯!在审美领域中,它与后者已没有任何附属关系。正如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指出的:“无论我们任何时候看米洛斯的维纳斯,都不必想象一位完整的妇女……在这件删截的雕像中,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正如罗丹的一件躯干雕像一样;雕像充分地、辉煌地、完美无缺地显现。”

由此可见,对于真正美的作品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残缺”。所谓的“残缺美”,也只是词语的某种误用。即使一件人体雕塑四肢健全,如果它雕得不美,那也是“不完整的”。当人们说一件作品没有达到它“应有的完备性”时,其实也只是一种权宜性的表达。因为,任何“完备性”总是预示着某种先在的标准,但美却拒绝任何的先定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的创造可以胡乱为之、不讲章法,而是说美的尺度或章法,绝不是在审美判断之先就已存在的某种“对象”或“事实”。“对象”或“事实”总是既成的,审美的尺度却是伴随着审美判断在不断生成着的。

审美既是判断的活动,也是判断的标准。恰恰正是这一点,使得美的标准完全迥异于数字计算的标准。美的对象,也因此具有了超出数字计算之精准性的无穷张力。中国古人在描述美人之美时曾这样说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恰到好处的最佳搭配呢?这显然不是一个科学或认识论的问题。在此,美的标准是理性逻辑所不可测度的,它有一种“非定点性”。它既不是在一定的时刻,也不是在一定的位所。它总是在“恍惚迷离”之处,在“不即不离”之处。在这个意义上,达到往往即是越过,抓住往往即是遗失。

总之,美是不可预测、不可计量的。伟大的艺术,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也只有人的生命感性,才能在艺术创作或审美活动中把握到这一点。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