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专业当代艺术资讯平台
搜索

艺术还是金融?莫要傻傻分不清

来源: 2019-04-17

不同于资金对证券和房产的追捧,艺术品市场在国内投资市场中依属于小众领域。与此同时,艺术品的真伪鉴定与估价等也存在模糊地带,诸多因素都让它难以作为一种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被市场接受。

抱着发财梦的投资者,一不小心却掉入了艺术金融的“陷阱”,看似投资了艺术品,实际却投资了类似证券的艺术金融产品,弄不好很可能血本无归。

有业内学者提醒,如果做艺术品收藏,则不应过度偏重艺术品的资产属性,而应该享受它们的精神价值。当艺术品被过度金融化之后,就不能仅仅将其看做一件艺术品来看,而要注意其作为金融产品的潜在风险。

以轰动一时的“广文所案”为例。涉案的组织人员涉嫌以虚假的文化艺术品为标的进行产权交易盈利,搭建了“丝路飞天蜡像”等文化品为交易对象的交易平台,并抓住投资者的获利心理,通过后台调节汇率等手段调整商品价格,使投资者频繁交易,造成高额手续费甚至本金损失。经检方查实,此案受害人数近7000人,涉案金额超过4亿元。

“广文所案”将艺术品作为标的进行投资并非首例。兴起于2009年的文化产权交易所,出于为各类文化产权流转提供交易平台及专业服务的初衷,在成立之后的几年中,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纷纷成立,可谓风靡一时。尤其是在拍卖市场的上升阶段,各类艺术金融产品纷纷涌现。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艺术品市场的降温,投资者对所投艺术品价值的信心开始“崩塌”,多地文交所创新的产品均陷入重重危机。如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尝试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引发投资恐慌,南京文交所钱币邮票交易中心投资者血本无归、蒙受财产损失等事件均轰动一时。

从天津文交所的艺术证券化产品到去年开庭审理的“广文所案”,其背后的投资“套路”都是类似的,即将某件艺术品作为标的,进行类证券化交易。这些艺术金融产品的“炒家”不必有鉴赏眼光,甚至只要看着K线图就能参与到追涨杀跌的队伍中。参与其中的投资者看中的均为眼前的利益,而极少看到艺术品的审美价值。

有关部门曾多次明令禁止艺术品的类证券化交易,但据生财君了解,目前仍有不少披着“艺术+金融”外衣的投资平台在进行类似交易。

金融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投资者千万不能被打上了“艺术品”标签的金钱产品蒙蔽了双眼。就算是正规的证券交易,股票价格也有涨有跌。更别提这些艺术金融产品背后的艺术品甚至有可能还不一定货真价实,一旦出现暴跌,投资者可能血本无归。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