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大事件:详尽的机构艺术实践史
此次展览第一部分呈现的是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重庆器·Haus空间、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三个艺术机构的年表大事件文献展示,详细展出机构建设以来的当代艺术文化传播历史,是详尽的机构艺术实践史,也是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的发展的重要经验资料。
步入到整个展场,可以看到三个不同的区域分别呈现了这三家非营利性空间的发展历程,有采访、视频、书、文献等等组成了一段机构鲜活的发展史,让整个或看看起来非常的立体,整个展场从传统的纸媒延伸到网络、设计、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等等,使得活动现场成为一种流动的状态,生长的状态,不是一个封闭的展厅。
艺术家作品:为观者还原机构历史现场
第二部分展出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的重要馆藏与往届重要艺术家作品展示,为观者还原机构历史现场,是旧的与新的展览的空间碰撞,更是川渝两地非营利性机构,过去时与现在时的展览新生碰撞。比如此次展览,A4当代艺术中心选择了2014年参与A4国际驻留项目和个案研究计划的美国艺术家Oliver Herring极富社会互动的影像作品,还特别将他在成都驻留期间现场偶发表演的影像资料一并展出。空间负责人李杰希望这位保持旺盛创造力和开放性的艺术家能够诠释A4一直坚持的行动与创想共生的开放理念。
整个现场最让人意外的要数川剧表演,那种民间性的东西非常的鲜活生动,其实更多的是想有一种互动性,对于此策展人之一张小涛表示:“其实这个展览我更希望学校的老师包括他们的家属能够参与进来,形成互动,川剧这个项目也是希望学校里面有人喜欢这种东西,形成一种对话,学校也是一个社区,当代艺术一定是要介入社会的,它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我的完善。”
讲座:机构负责人现身说法
由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系主任张小涛主持的“隐秘的机场——成渝两地非盈利性机构文献展讲座”,器·Haus空间创建人倪昆、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李杰等分别分享了各自空间的情况,关于器·Haus空间的发展,空间负责人之一倪昆表示:“作为一家由艺术家自主经营的非盈利性艺术机构,器·Haus空间9年来的工作一直尝试着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提问者和践行者,它的出现及发展有着极强的个人因素,重要的时间拐点出现在2010年,之前作为 “平台”定位的艺术机构被调整转向为一所有着自我立场和实践方向的研究型艺术机构。这种定位的转变落在艺术工作的呈现上,体现为机构自主发起的艺术项目越来越凸显它的重要性,而作为器·Haus空间核心项目之一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则趋于日常化,强调艺术和社会的连结,艺术与当代文化的互动对话,则是这种 转变的内因及动力。”
关于A4当代艺术中心的发展,机构负责人李杰表示:“A4当代艺术中心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年。从A4早期的定位摸索到今天逐步建立的学术及教育系统,我们开始从城市的文化边缘进入公众视野。这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它意味着我们不光要在学术系统和知识生产上继续坚持自己的开放视野与文化立场,还要在公共教育和社群联动上投入更多精力研发与合作。”
至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负责人张小涛表示:“新媒体艺术中心成立于2010年,位于四川美院虎溪新校区,面积1300 平米,配备有专业的多媒体展览硬件。新媒体艺术中心是集实验动画、实验电影、行为表演、实验戏剧、多媒体互动、图书中心、影像档案馆、学术论坛、展览机构等为一体的跨媒体艺术中心。旨在建立反思、独立、公正、自由的学术机制,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和实验艺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除了对于机构性质的介绍之外,在他们看来非盈利性机构目前的发展面临很多的困境,资金是很大的问题,也是制约机构发展最大的问题之一,还有就是政策制度的制约等等,都构成了当下国内非盈利机构发展的困境,面对这种困境机构经营者都很无奈,也都在试图建构自己的生存模式,但对于未来大家是都充满信心的。
研讨会:众多专家为非营利性机构可持续发展支招
研讨会于14日下午2时至4时于新媒体艺术系会议室举行,由田萌主持,邀请了郭硕博、何桂彦、李杰、秦臻、田萌、王天祥、尹丹、杨述、张小涛等嘉宾参与研讨。
首先会议主持田萌从艺术史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中国当代艺术民间力量发展的概况,在他看来谈论非盈利性机构要从艺术史出发,去探讨它的可能性,八十年代的个体到九十年代依托老外开办的画廊机构到现在的资本运作,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来运营当下的空间;在张小涛看来国际化非常的重要,尤其是这种国际间的交流要变得日常化,川渝的艺术家对国际性不了解也没有这种积极性,这点非常的不好,非盈利性机构要做的就是打造一个平台或者通道,将中国的艺术家介绍出去,将国外的介绍进来,当然这种介绍是有选择性的,在他看来要请一流的高手来进行对决,只有这样才能和国际接轨,知道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器空间的两位负人则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器空间的发展历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的亚洲视角,将整个亚洲视为一体,通过艺术家驻地计划等等项目,实现交流和互动,从而对整个亚洲艺术生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他们的经营策略就是一部分通过赞助解决经营问题,另外一部分则通过艺术家国际交流和驻地项目解决。
在现场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非盈利性机构如何生存,有着丰富国际经验的张小涛为我们将说了国际上著名非盈利性机构如古根海姆博物馆等的运营机制,在他看来中国也可以借鉴这种运营方式,比如建立基金会制度,但同时也谈到了制度的制约与限制等问题,而在A4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看来,他们更想建立一种公共基金制度,有点类似于众筹的概念,机构提供项目,然后发动感兴趣的人们参与进来进行具体的实施,这不失为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关于主题“隐秘的机场”
“隐秘的机场”的机场作为此次展览的主题,乍一看让人挺摸不着头脑的,心想这和非盈利机构有什么关系,在经过策展人之一张小涛的介绍之后豁然开朗,对于此次展览举办的初衷张小涛表示:“我们举办这次展览目的是为了发现一种在主流当代艺术模式之外的多维度的实验生态,他们如何与艺术家社区建立联系?如何打通国际通道?如何把艺术生产与国际非盈利机构组织发生联系?如何持续的推出本土的优秀艺术家?通过民间、学院、机构的自主来完成这些工作的。”
对于主题“隐秘的机场”他表示:“之所以我们把这三个机构的工作比喻为一个‘隐秘的机场’这是一种尝试和一种持续在路上奔跑的状态,因为恐惧,所以奔跑。恐惧就是生产力!艺术家好比飞机,本土飞机需要囯际机场,有了机场可以中转到更广阔的国际机场。也许这三个机构的工作是一种民间性的自救行为,这种尝试和努力也许能带来一个区域艺术生态的点滴改变,有了机构和机构、有了平台,艺术家就自由了,艺术家处于这个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在机构的关系美学中,这个机构既是一个场域更是一个把国际化变成日常化工作的平台,只有在更专业的平台上来推动艺术生产,也许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非盈利性机构是如何实现“机场”的功能的
任何伟大的计划都学要落地的项目来进行具体的实施,作为一个实验的平台,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规划和项目,对于器·Haus空间来说,空间负责人之一倪昆表示:“器·Haus空间这些年的具体工作,已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的特点,比如说器·Haus空间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 目,器·Haus空间的社会性艺术项目,我们的‘策展/研究项目’,我们的亚洲策略及相关项目,以及Organhaus国际艺术家工作坊计划等。重点想说 的是,随着和西方对话的常态,我们近两年的国际工作以亚洲区域的艺术合作为重点,全球化/城市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遭遇,相近的历史/地缘关系,相异的社会 现实语境。对话框架的搭建可以让我们更为主动的邀请更多人一起通过艺术来思考和回应现实,这一点非常的重要,特别是把这种思考拓展在有建设性的差异之下。”
A4当代艺术中心目前开设了数个年度展览及研究项目,据李杰介绍:“包括鼓励实验艺术发声与实践的‘青年艺术家实验季’;梳理艺术家10年以上艺术脉络和文献的‘艺术家个案研究计划’;与多个国家城市建立双向驻留互访的‘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以及年度国际国内当代艺术主题展和学术论坛。我们认为艺术项目不单单是触发式的机构呈现,而是伴随着累积、建构、衍生、推演、反思的文化事件。为了让艺术生态保持多样性,激发可能性。我们不间断的举办‘7日工作坊’、‘讲座校园行’、‘A4艺术沙龙’等文化交流活动,为青年人开设‘志愿者工作站’;每年推出‘i-START儿童艺术节’、‘独立影像放映周’、室内音乐会、暑期工作坊以及教育论坛……”
对于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的规划,负责人张小涛表示:“新媒体艺术中心将为国际、国内跨媒介的实验艺术和艺术家提供交流、展示、实验、研究的学术平台,如:档案馆、苹果工作站、教学基地、工作坊等。新媒体艺术中心将加强实验性、开放性、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致力于全球化背景下数字艺术潮流的前沿研究、教学、实践,把数字艺术运用在历史文脉、中国现场的思想史、心灵史、视觉史、文化史的课题研究中,建立反思、独立、公正、自由的学术机制,为中国新媒体艺术发展和实验艺术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非营利性机构作为艺术家未来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平台,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中国目前当代艺术的发展,基本上是靠民间力量的自发行为在推动,在发展近三十年之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虽然这样可以保持艺术的多样性和鲜活性,但也严重制约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不能只靠个别的机构和人来推动,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希望未来非盈利机构不在只是一个“慈善组织”,能够真正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国际机场”,将中国的文化艺术带向更广阔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