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力钧作品《2015夏》。
徐冰作品《墨稿4》。
苏新平作品《擦笔纸》。
一部美术史用“倒叙”的方式或可以呈现出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近日,“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在亿利艺术馆开幕。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等34位艺术家一反以往为人熟知的标签,展出其标志性符号之外的创作。该展策展人吴鸿告诉记者,此次展出的作品均可以称是“大艺术家的小作品,小作品中反映出大主题”,它们更接近艺术创作的原点。该展将展至10月13日。
缘起
微信群发引发一个群展
这次,徐冰、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等34位艺术家用其作品铺展了三层所有展厅。虽是颇多大牌艺术家的聚会,却又呈现了别样的视觉风景。它们在“倒叙”的语境中,从今天的当代艺术现状回归到某一个原点,由此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就此呈现。对此,艺术评论家王端廷告诉记者,参展的艺术家大部分都已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此次则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能让我们对艺术家有着全面了解。
策展人吴鸿将关注点投向大艺术家的小作品与方力钧的两张水墨线描有关。吴鸿回忆,此前方力钧在名为“开悟”的微信群里突然发了两张他刚刚画的水墨线描,在其刺激下,其他艺术家们也都各自上传了自己各种好玩而有趣的作品。“你很难准确界定这些作品的属性:草稿,小作品还是涂鸦游戏之作,都是,也似乎都不是。唯一具有一致性的特征,便是这些作品都与他们各自的被我们所熟知的代表性风格既有联系又不太一样。”
吴鸿从中看到了那些回到原点,回到本质,回到自己内心真实状态的创作。他向记者指出,中国当代艺术在2000年以来市场化和时尚化构成其主要形态特征,其也出现了严重异化的局面,为此我们在这个时候有必要对当代艺术保持着一种反思和反省的精神和态度,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内部也正在涌动着一种暗流,它生发在艺术家的内心,“当这种涌动的暗流被汇集起来的时候,它或许会演变成为一场中国当代艺术形态的大裂变,我将其视之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次‘创世纪’”,吴鸿称其将以系列展的方式,通过各自不同的角度来寻找新的方向和新的可能性。其中,“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则是该系列的启动展。
■作品解读
“风格化”之外
方力钧的线描作品依然沿用了其喜欢的时间命名方式,虽然作品只留下了《2015夏》这样的创作时间信息,但画面之中,王广义的形象呼之欲出,而其手中姿态更是很难联系其实是在抽雪茄。这样的创作一反其为人熟知的光头风格,让多位艺术评论家直呼精彩。
对此,方力钧也告诉记者,平常他就会用水墨画些小稿、草图,有时候是为了打发时间,有时候是为了记录,“这些水墨创作与油画是并行的。对我来说是换一换媒材,使自己能醒过来。”而对比这些“小作品”与完整的大作品,方力钧则表示后者有点表演性,需要考虑展出的反映、结果,“但画这些(小作品)则不会想那么多,比较原始,没有太多掩饰,事实上,这些小作品与完成品同等重要。”
“作品”之前
“草图”、“构图小稿”都属于此范畴,近两年国内不少美术馆也逐渐注重对艺术家草图的展示。吴鸿指出,草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它们只是给艺术家自己看的,可能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或许是临时性的记录,正是因为其“非完整性”和“非完成性”,它才有可能是艺术家在没有考虑技法和理论前提的不自觉状态下,最为接近自己的精神自由和心性真实的一种结果。类似展出的徐冰创作于1984年的《墨稿-2》、《墨稿-3》,尚扬的《94大风景(手稿)》、《册页(手稿)》等作品便属于“作品”之前的作品。
看似非作品
吴鸿指出,艺术史实际上是一个按照某种规定性的逻辑,不断去叠加各种概念和各种功能的过程,但恰恰艺术家也会创作一些手稿式的作品,它们是在“创作”之余的一个身心放松,或者是在旅行间隙的一次见缝插针,呈现出“艺术史”的理论架构界定之前的艺术状态。
类似苏新平创作于2012年至2014年间的纸上油彩《擦笔纸》在很多人看来不能算是作品,然而在苏新平那却赋予其和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其视为日常状态的呈现。苏新平在创作巨幅绘画时会大肆涂抹,随时使用报纸等擦掉油彩。虽然当时掷于地上,但在涂绘的间歇,他会拾起这些擦笔纸,仔细打量,继而得到更深的灵感。